描写冬天的诗歌小学(精选5篇)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 谢道蕴《咏雪联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元·白朴《天净沙·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二、描写角度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定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三、描写技巧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技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浓墨重彩, 层层铺叙,以突出形象。在古体诗中, 诸如《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等,由于渲染技巧被大量使用,每每读来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痛快淋漓之感。
画家画画,如果只是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 月亮就会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 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 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 所谓“绿叶衬红花”, 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 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是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它可以是动静相衬。
细节描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细微之处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能使作品产生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生动传神地表达了等客时的焦急无聊;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清晨起床
有妈妈递上的棉袄
刷牙洗脸时
水龙头里
流出了热水
哦,是爸爸悄悄拧开了热水器
门口的鞋里
有妈妈新买的鞋垫
这个冬天不冷
小区里的流浪猫
有了温暖的家
盖着旧衣被
吃着美味的猫粮
悄悄地
我把美味的鱼
分了一半
带给它们
这个冬天不冷
环卫工人
为树木
缠上草绳
涂上石灰水
小草悄悄地
睡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回头看看
那爬山虎
靠在墙壁上
静静地睡去
这个冬天不冷
学校里
窗外北风呼啸
窗内嘘寒问暖
一张张春天般的笑脸
一句句热情的话语
脸
被冻得通红
手指
被冻得僵硬
可是
这个冬天
真的
每年一到冬天,仿佛世界安静了许多,没有鸟儿的欢叫声,没有小鱼的嬉戏声,没有树叶的交谈声……但是,冬天里也并不孤独:青松为我们站岗,腊梅送来清香;雪花伴我们舞蹈,风儿在耳边高唱!在公园,皑皑白雪铺洒在青松之上,碧绿加上雪白,就像坚定加上柔美;在路边,枝枝腊梅穿墙而出,阵阵大风在她们耳边,在我们心中大声赞颂:腊梅,你的身姿招人爱戴;腊梅,你的毅力非比寻常;腊梅,你的精神值得赞颂!走在白色的地毯上,原本一望无际的世界,现在变成银白的天堂:看那高楼大厦,一片雄姿英发;看那只身一人的大树,虽没了树叶的陪伴,但更像是用洁白的雪儿包裹,准备狂风之后,破茧而出!
当然,孩子们的嬉闹声也不绝于耳。一大早,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来到雪地中,吵着,闹着,嚷着,跳着,跑着,笑着……个个兴高采烈,不亦乐乎:挖着雪堆,拾起雪球,变成了他们做的最多的动作;瞄准对手,奋力一掷,引出笑声一片;乘机反攻,大意倒地,成为朋友之间最美的笑点。不知不觉,外面就像是下了雪球雨一般,美丽、有趣又壮观。
关键词:意象,图景,意境,技巧,情感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在鉴赏诗歌中不可忽视。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 诸多诗人对景物情有独钟, 景物也就成了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认为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是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 是最基础的一环, 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这里主要谈景物描写在鉴赏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类型来看, 鉴赏景物大致从以下两个角度:诗中赏画、画中品诗。
一、诗中赏画
1. 借助意象描摹图景
何谓意象?意象即意与象的组合, 是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 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要想准确的描摹画面, 就要抓住诗中意象的形、色、动、静。下面就以倪瓒的一首小令为例: (2003年春季安徽卷)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 水影明如练, 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 绿蓣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 一声哀怨, 惊起白鸥眠。
问题: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 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选取的意象为秋水、寒烟、数行雁、绿頻、红蓼, 吴歌荡桨、惊起白鸥。头两句中江面水影洁白如绢, 属静景描写, 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 则显出动景, 首尾动静呼应, 和谐统一。“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 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 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可见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就是作者为我们倾情描摹的画面, 能初步感知画面的特征, 就为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解答这类题一般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静。要想解答这类题, 具体的思路是先抓取诗歌中的意象 (包括修饰语) , 再根据画面色彩, 进一步把握画面特征, 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完成对这幅画面的描摹。
2.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要品味意境就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下面就以2004年广东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为例: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一步先从诗歌中找到这些意象月是孤月, 云是片云, 日是落日, 秋风萧瑟, 营造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如果就此断定诗人的情感就是孤独悲苦的, 那么显然有点武断, 因为落日与孤月同时出现是自相矛盾的, 从此就不难看出落日很可能不是眼前的景, 为了印证这一点, 下一步还要回到原诗搜取相关信息, 诗中的“病欲苏”、“心犹壮”, 这不意味着诗人身体即将康复, 壮心不已吗?所以落日在这里就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 而是一种比喻, 黄生说“落日乃借喻暮齿”, 可见诗中是以落日来比喻人生暮年。即便落日是景物描写, 我们也可以由此联想到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其落日不仅仅是凄凉之景, 更是一种雄浑的意境, 这开阔雄浑的意境不也体现作者心胸的乐观旷达吗?所以景乃人物情感的真实体现, 情景相生, 要理解情就得把握意境, 品味意境就必须借助意象。
二、画中品诗
1. 借助意象鉴赏表达技巧
借助意象可以描摹图景, 体味意境, 意象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鉴赏表达技巧呢?下面以杜甫的诗为例:
《绝句二首》 (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入诗的意象是碧波 (荡漾) 、水鸟 (掠翅江面) 、山 (青翠欲滴) 、花 (红艳无比) ,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漫江碧波荡漾, 显露出白翎的水鸟, 掠翅江面, 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 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 多么绮靡, 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 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 青红互为竟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 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 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看到这美丽的景色诗人的心情也应是愉悦的。可是, 诗人却笔路陡转, 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 然而可惜岁月荏苒, 归期遥遥,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由此得出本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 即以乐景写哀情,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 别具韵致。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不是巧用借代和拟人吗?柳永的《雨霖铃》上阕的眼前之景和下阕的想象之景不是虚实相生的手法吗?可见, 借助景物描写, 我们能很好地理解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 借助意象体味思想感情
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下面以杜甫的诗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要解答这两道题, 首先要看诗中描绘的景物, 即迟日 (春日) 、春风, 花草、沙 (暖) 、鸳鸯[步骤一]。景物的特征是春风和煦, 花香草香, 沙暖泥融。继而描绘这幅画面: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显然这幅画面情趣盎然, 动静相宜, 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结合“注”中的交代的背景, 再加上这样美丽的春景图自然体会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四]。通过这首诗, 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就是情感的媒介, 读懂了景物也就把握了情感。
鉴赏诗歌的目的就是要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是理解诗歌的归宿。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要从景物入手, 因为景物是浸透了作者感情的载体。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意象, 这个传统艺术的精灵在诗歌鉴赏中永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