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2025-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精选10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1

3月份的一天, 我按照惯例进入六年级一个班级听随堂课, 讲课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在老师的简单提问后, 学生明确了制作一个圆柱体, 需要一个长方形当侧面, 两个相等的圆分别作两个底面。随后教师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后, 布置学生开始制作圆柱体。教师的意图很明确, 希望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做圆柱的:有的同学先借助手边的胶棒, 用纸一围, 就做好了侧面, 再借助胶棒的底面描了两个圆, 剪下来, 就做成了一个圆柱;有的同学先用硬币画了两个圆, 剪下来当成了两个底面, 然后用纸随意围成了一个圆柱, 和底面比较, 小了就变大些, 经过几次调整, 圆柱也做成了;还有的同学先用圆规画了两个一样大的圆, 通过不断调整围好的圆柱的大小, 最终也把圆柱做好了;也有个别同学先在纸上设计出长方形和两个圆的大小, 再剪下来, 围成了一个圆柱。总结孩子们做圆柱的方法, 一类是借助实物;一类是先满足一个条件, 去调整另外一个;还有一类是先设计, 再制作。前两类同学根本就没有寻求关系的需求, 目的就是做圆柱, 第三类同学做之前是有思考的, 一定要考略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样的孩子太少了。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 大约经过了20分钟的制作、调整过程后, 多数同学基本上已经把圆柱做完了。我和上课教师商量后, 改变了后面教学的内容。此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与反馈, 我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测试题目: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20厘米, 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

测试结果: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有52.7%的同学在做完圆柱后已经掌握了圆柱内部结构特征, 从而找到了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还有47.3%的同学在做圆柱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关注圆柱内部结构特征, 目的只是做圆柱, 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违背了教师的设计意图, 没有真正达成做圆柱的价值。

二、我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数据, 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吗?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活动要求, 才能使学生产生寻求关系的需求, 真正理解圆柱的内部结构特征, 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呢?

三、学生调研

和组里老师交流后, 我们分别对六年级1、2两个班级在做圆柱之前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如下) , 大约20分钟后, 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 进行了同样的测试。

设计做: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 再画出你所需要的图形, 并标出数据, 然后剪下来, 做一个圆柱体。

给数据做: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 再画出你所需要的图形, 并标出数据, 然后剪下来做一个半径4厘米, 高10厘米的圆柱体。

我将随堂课和这两个班的测试要求及测试结果整理如下:

任意做只有52.7%的学生方法正确, 因为有些学生只是借助手边圆柱形物体, 无意识进行调整, 没有真正感知到底面周长与长方形长的关系, 所以根本就找不到解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做和给数据做两种要求的操作, 老师提出了细致的操作要求, 学生经历了想、画、标、剪、做的过程, 产生了建构底面周长与长方形的长两者之间关系的需求, 从而主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求关系活动中, 逐步感悟、明确两者间的关系, 积累了活动经验的同时, 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设计做和给数据做两种相比较, 虽然学生前测结果数据很相似, 但是给数据做由于给定了数据, 有些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 减少了调整的过程, 导致学生的活动经验不如第二种那么丰富了。

由此可以发现, 在学生制作之前操作活动的要求必须明确、细致, 才能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有思考的参与, 能够产生构建关系的需求, 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逐渐清晰圆柱体内部的结构特征, 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效, 以便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材对比

回过头来, 我们再来看看教材。对比三版教材发现,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通过圆柱体的展开图来认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其中, 人教版教材与现代版本教材都是从圆柱体的侧面入手, 引导着学生首先将侧面展开, 观察其展开后的形状, 以此作为突破点与教学重点, 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圆柱体表面积的知识教学;而北师版教材是通过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 在做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圆柱体各部分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相比人教版与现代版本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地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的教学观念, 使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积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并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不成功调整再操作这一系列活动充分感悟圆柱体内部结构特征,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再设计

通过以上我们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课堂中我们选取设计做的操作方式, 并进行了一些细化的调整和重新设计, 让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主动构建长方形的长和底面周长的关系, 寻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1.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操作要求

请学生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薯片筒 (圆柱体) 。

操作要求:

(1) 用一张白纸做一个圆柱体;

(2) 先将你的设计方案画在纸上, 标明相应的数据, 再剪下来制作一个圆柱体;

(3) 如果操作不成功, 就换成一张蓝色的纸重新设计并制作。

温馨提示:做之前先认真思考一下, 怎样设计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个圆柱体。

操作要求中有一条温馨提示, 就是做之前要先认真思考, 只有学生先想了再动手操作, 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才有效,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另外增加了一条操作要求:如果操作不成功, 就换成一张蓝色的纸重新设计并制作, 这样的要求能够清晰地看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 以便教师在反馈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 反馈活动有层次和针对性。

反馈的层次分别是没有成功、调整成功、一次成功的顺序, 这样的反馈能够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感受到寻求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每一层次的学生都会针对自己的问题, 专心听取他人的操作方法, 取长补短。

3. 设计了开放的、有思考性的习题

(1) 选择材料, 制作无盖水桶, 并算一算需要多少材料?

(2) 用一张A4纸制作一个圆柱体, 使得它的表面积尽可能大, 这张纸的利用率是多少?请你先画出来, 再算一算。 (底面圆直径取整厘米)

此类题目有着开放的探究空间, 学生需要运用课堂中总结、概括的数学知识设计方案, 经过多次尝试调整获得问题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2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2.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应用题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2.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应用(共10题;

共46分)1.(5分)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小学生的义务,学校用的自来水管内直径为0.2分米,自来水的流速,一般为每秒5分米,如果你忘记关上水龙头,一分你将浪费多少升水? 2.(5分)在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聪明的乌鸦为了能喝到水,就把小石子放入到水瓶中。如果这个瓶子是个圆柱形,它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放入石子后水面上升了5厘米。同学们,你能计算出放入石子的体积吗? 3.(5分)用一张长37.68cm、宽12.56cm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有几种围法?计算一下,看哪一种围法体积大? 4.(5分)把一段长20分米的圆柱形木头截成5段后,表面积增加了80平方分米,那么这段圆木的体积是多少? 5.(5分)(2015•静海县)一种电热水炉的水龙头的内直径是1.2厘米,打开水龙头后水的流速是20cm/s.一个容积为1L的保温壶,50秒能装满吗? 6.(5分)小聪买了2个完全一样的圆柱体小礼品,每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cm,高是10cm. ①一个圆柱体小礼品的表面积是多少 . ②一个圆柱体小礼品的体积是多少 . ③小聪想用硬纸板做一个带盖的长方体礼品盒,正好能装入这两个圆柱体小礼品.这个礼品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硬纸板厚度略去不计)④做这个礼品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 ? ⑤这个礼品盒的体积至少是多少 ?纸板厚度略去不计)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5分)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它的底面半径为8cm,它的高为4cm。用这个水桶去灌满一个容积为1L的大水桶,需要多少桶水? 8.(5分)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里面盛满水,倒进棱长是8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是多少分米?    9.(1分)在横线上填充. 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如图甲、图乙.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 ①沿图甲中竖着的虚线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②沿图乙中斜着的虚线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③每个圆柱的侧面积都是_______. ④两个圆柱的底面一样吗?,每个底面的面积都是多少. ⑤图甲中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⑥图乙中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10.(5分)一个深2米的圆柱形水池可以装25.12吨水.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底面半径是多少米?(每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吨)参考答案 一、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2.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应用(共10题;

共46分)1-1、2-1、3-1、4-1、5-1、6-1、7-1、8-1、9-1、10-1、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3

核心提示: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非常遗憾的是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4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根据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系列有关部门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题型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系统整理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

2.根据展开图,结合教具,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

底面积=πrr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回忆特征,口答。

二.基本练习1.出示练习六第3题表格

2.引导学生思考:先填什么?再填什么?最后填什么?然后独立练习。

3.反馈、校对、订正。 学生独立练习

独立思考

个别订正

三. 灵活应用 1.思考: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圆柱?它们都有哪些面?如何计算制作圆柱所需要的材料?你能分类整理吗?

2. 分小组,合作完成分类表。

类别 一个侧面 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其他

情况

物体

举例

3.完成练习六的第4~9题.

(1)第4题。

引导生分析需要白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侧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5题。

借助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灯笼所需要的彩纸分别要计算圆柱的哪几部分?

(3)第6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解答这题要注意什么?师提示: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无盖”这个条件。同时,对“结果保留整十平方分米”作说明。

(4)第7题。

具体引导博士帽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博士帽都是由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和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需要分别计算侧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

(5)第8题。

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花分布在花柱的哪些面?要求花柱上有多少朵花应先求哪些面的面积?(侧面和底面)

(6)第9题。

联系生活常识,先理解需要油漆的是哪部分?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独立练习。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分类整理

小组合作填表

学生独立练习

先分析,再计算

同座交流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用笔圈画隐含的条件,再练习。

观察博士帽结构图

独立计算后组织小组交流

观察插图后独立练习。

先交流,再练习

四.总结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2.布置思考题: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边长9.42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实践作业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

畅谈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5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这篇课文,这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

(一)自读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信任”。

探究学习。、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果园主人对顾客“信任”,看出有关词句思考,全班朗读交流。

第一自然段的“每次”、“总能看见”。“桃子、自己摘”。

第二自然段的“朋友,欢迎你!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你愉快!”

从“朋友,欢迎你!”可以知道这个主人很友好,视所有来桃林的客人为朋友。

第五自然段中的“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古花猫”。

第六自然段中“果园的主人正埋头在桃林的边上修路”看出果园主人充分相信每个客人。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值得信任。

从文中找出句子,自由朗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朗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沁人心肺”“沉浸”的意思。

3、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你们是怎样对他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的?

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二)拓展练习。

为什么走了好远以后,“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木屋?

当发觉果园主人正埋头修路时,“我”会想些什么?

“我”想对果园的主人说些什么?

“我”想对所有来桃林的客人说什么?

三、结语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四、拓展、学习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2、想想在我的身边,有哪些值得信任的事情发生?

五、布置作业、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积累语言。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合作的基础上,以做游戏的方式达到本课的目标。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手工课,今天我们上一节手工课好吗?导入新课《有趣的折叠》

二、实施目标

1、出示课本图形,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

2、想一想,按照虚线折叠后是什么图形,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3、自己用纸按照课本的样子折一折,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

4、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间交流,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5、再图上标出天窗和们的位置。

三、巩固目标

1、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天窗和门,同桌相互交流天窗和门的位置,说出自己的理由。

2、试一试

先计算它的实际长度和面积,然后再做,独立做,全班订正。

3、练一练中1、2题独立折叠,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4、练一练第3题

在小组中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 第四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仓库模型”的展开图折叠成仓库,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关于平面展开图通过折叠得到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我们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提升。板书设计:

折叠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7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方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用“进一法”取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解答有关圆柱实物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圆柱 ……………………………………… 5课时

2、圆锥 ……………………………………… 2课时

3、球 ……………………………………… 1课时

4、实践活动 ……………………………………… 1课时

5、复习……………………………………… 2课时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问: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方体图形圆柱体。(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板书)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问: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方体图形圆柱体。(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板书)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问: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方体图形圆柱体。(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板书)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信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

谁来说一说圆柱的高在哪里?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学生操作后提问: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从第3页最后两行看到第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

②得出计算方法

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板书)

(3)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做一个圆柱体。

做完后同桌说一说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再说一说侧面积怎样计算。

3、“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课内作业

练习一第2题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 两个圆 完全相同

侧面: 一个曲面 长方形

高: 无数条 都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8

刘效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新

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他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说出长方形、正方形、讨论说出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形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复习体积意义及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多少。

二、教学例5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出示圆柱。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你准备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讨论)

3、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6、教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1、学生说出: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2、学生讨论说出相等的理由

3、学生动手将圆拼长方形

4、动手操作将圆柱拼长方体。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4、理解

“近似”一词

1、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职欲望

2、充分让学生去想、猜。使他们将想象、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让学生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了知识。

7、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圆柱体积

底面积

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10、用字母如何表示。

11、出示例6。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6、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

V=sh

学生讨论完成例6的内容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通过实践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是体面积乘以高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5页中的做一做

这两题是分别不同的两个体型,第一题是知道底面积,第二题是知道直径,2、练习五的第一题

这题是三个不同形状的圆柱形,求他们的体积

3、练习五第三题,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

1、讨论完成做一做

两个学生版演、集体更正

2、分小组讨论练习、认为完成得好的小组将答案板书到黑板,既快又正确小组帖红旗

3、独立完成第三题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充分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9

一、概述

本课程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并且会正确解比例。

本课为1课时,时间40分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内向积与外向积之间的关系,正确求解比例中的未知项。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形式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本课时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物物交换的相关事例,而对这些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能正确解比例。

难点: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片,大家来看一看图片中的人物是什么时代的?

生:原始时代。

师:在原始社会还没有产生货币(钱)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往往需要进行“物物交换”,图片上的人用了一只兔子换了一袋米,那么大家想一想他拿2只兔子能换得4袋米吗?5袋米吗?

生:不能,不公平。

师追问: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不是按照一定比例交换的。

师:所以物物交换要遵循一定的比例进行(板书:比例的应用),今天有两位小朋友也要进行物物交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交换的。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师:(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淘气有14个玩具汽车,明明说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14个玩具汽车可以多少本小人书?

师:我们获得了这些宝贵的信息,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帮助淘气进行交换么?他到底可以获得多少本小人书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采用画图的方法,4个玩具小汽车换10本小人书,4个玩具小汽车换10本小人书,4个玩具小汽车换10本小人书,2个玩具小汽车换5本小人书,10+10+10+5=35(本)。

生2:我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14÷4=3.5

那么表示能换3.5回,然后用3.5×10=35(本)。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因为他们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试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这样列式的依据。指生板书

方法一:4:10=14:x。方法二:10:4=x:14。

这样列式的依据:

(方法一)生1:几个玩具汽车可以换一本小人书。

(方法二)生2:一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几本小人书。

师:看看这几种方法都有什么规律呢?

师生总结:

我们发现:谁比谁等于相对应的谁比谁。

师:怎么来解这几个比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解比例。(板书:解比例)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学生写出:4x=140

x=35)

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这里我们把比例转化为成含x的方程,其实解比例就是解方程的一种特殊形式,然后用我们之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像这样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就叫做比例的应用。

师:解比例是解方程的一种特殊形式,解完方程要检验,那么解完比例后也要进行?

生:检验。

师:怎样检验呢?

生1:把解出的x的值带入原来的比例,看是否成立,等号左边的比值等于右边的比值。

生2:把解出的x的值带入原来的比例,看比例的两个内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么解比例,你们现在都会解比例了么?谁能和大家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是什么?

生回答。

解比例:24:0.3=x:0.4

=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同桌帮忙检验。

师:第二个问题了出现了分数形式的比例,怎么解这个比例呢?

引导学生把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就能得出方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将求出的x值代入比例,看左右两边的比值是否相等。

(三)达标反馈,巩固提升

师:我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下面的练习的。

(课件出示练习题)出示教材20页练一练1、2、3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能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吗?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对学生的收获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4:10=14:x

10:4=x:14

解:4x=140

解:

4x=140

x=35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优(5分)

良(4分)

中(3分)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地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1/2 6/8 4/5 3/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列算式)

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认真审题,看懂图意,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动手涂一涂、算一算。

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2)还剩下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一练”第3、4题。板书设计

吃西瓜

1、猪八戒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8+3/3=5/8

2、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

上一篇:足球比赛三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参观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