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2025-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精选8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篇1

线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③卷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17分)

1.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2.教室的黑板表面有()个角,它们都是()角.3.比较角的大小。

()<()<()

4.联系生活,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火柴棒长4()

高16()

身高136()

5.把各数从小到大排列:40厘米

10米

99厘米

1米

()<()<()<()

6.小明计划写100个大字。上午写了48个,下午写了32个,小明一天写了()个,还有()个字没写。

二、判一判。(每空2分,共20分)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是的打“√”,不是的打“×”。

()

()

()

()

2.下面的图形中,是直角的打“√”,不是直角的打“×”。

()

()

()

()

3.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下面各小题中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在○里填上“>”“<”或“=”。

(1)

(2)

三、选一选。(每空2分,共6分)

1.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60>34+26

B.74-28<45

C.52=24+28

2.右图中,有()个直角。

A.4

B.5

C.7

3.由钢笔:15元,帽子:8元,篮球:

25元得知,()这两件物品

价格的和最接近30元。

A.钢笔和帽子

B.帽子和篮球

C.钢笔和篮球

四、算一算。(共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5分,共12分)

15+20=

54-50=

20+75=

80+10=

17+53=

17+13=

29-10=

22+37=

2.笔算。(前两小题每题4分,第三小题6分,共14分)

58+29=

90-54=

46+25-17=

五、画一画。(共8分)

(1)画了一条4厘米的线段。(5分)

(2)用三角板在下面的线上画一个直角。(5分)

六、想一想。(共23分)

我想买一本,还差5元。

1.32元

小红现在有多少元?(5分)

有7人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

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

线

2.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8分)

3.加法算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篇2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一般都在练习或者复习之后,看似不起眼,很多的教师也对此很不重视,往往会在课堂中的最后几分钟里,很快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也没有好好利用课本上的有效资源,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解答数学思考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抹杀了。那如何发挥思考题的作用,如何让思考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沃土?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道思考题为例,说说笔者对思考题教学的理解。

【案例过程】

1.师:瞧,图图带给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果树园,这里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

师:读一读每片叶子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2×2=4,1×3=3。

生2: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二四得八……

2.图图又带来了一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弄丢了一个数,你会填吗?

师:15是怎么得来的?有不同想法吗?

师评价: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三盆花,你能说说它们神奇在哪里吗?

生1:我发现了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

生2:左边中间叶子上的数比右边小1。

生3:从上往下,每次都加1。

师总结:是啊,我们从中找到了乘法口诀;我们还发现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我们还发现了中间两片叶子上的关系。

3.师:……看,这里也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少了一些数,你能帮图图完成吗?

生上台贴,并说明5×5得到25,根据口诀四六二十四得到4。

【案例反思】

以上是教学思考题时简单的实录,希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希望学生在一步步的指导和理解中让每个学生在整个思考题中有所收获。但教学之后仍发现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如何定位思考题的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思考题就是在表内乘法和除法单元的复习题中,是学生对表内乘法和除法的综合运用,我们的目标定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每个学生能发现乘法口诀,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填空;二是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右边那棵花上左右两片叶子分别与左边那边相差1这一规律;三是少部分人能发现两棵花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这一规律,同时能创造这这样存在这样规律的花。

二、如何实施教学目标

刚才我们给本节课定位了三个目标,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少部分学生的。针对这样的目标设计,我把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我先出示了两盆花,希望学生在两盆四棵花上找到本节课最基本的规律,教学中发现这一目标学生能够达到,每个人都能找到乘法口诀,并能进行准确的表述。这一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前,老师在后,老师只要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即可。第二层次是出示第三盆花,其中缺少了一个数,希望用两种方法填出缺少的数,既是对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的运用,也是对第二层次大部分学生发现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的规律。这一层次教学中如果孩子有问题,不能很快发现规律,教师可以主动引导,观察中间叶子上的数,并对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准确的总结,学生对描述规律的语言可能不够完整,老师应及时进行完整总结。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面向班级的少部分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等生,思考题中我们应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第三层次中我就出示了一个一个数都没有的花,希望学生通过前面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上课时我指定把花贴在下一个,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更开放一些,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可以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图形。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也是穿插起来的,我们可以让优等生在第一二层次发挥带领者的作用,带领班级其他学生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

三、如何评价学生的学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判断学生学的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中我不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总结,还对学生的学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全班分成了3个大组,我采用的是加“三叶草”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竞争的。低年级学生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通过及时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不仅让被评价的学生得到关注,还能让全部同学关注别人的回答,对培养学生的倾听很有帮助。我们面对的不同的个体,如果能做到让不同的个体在这节课都有收获,那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3

1.1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2+2+2+2=( )*祝ā。? 6+6=( )*祝ā。?

4.课桌高70( ),一根跳绳长约2( ),语文书的长度大约是23( ),一条跑道长400( ),爸爸身高1( )75( ),一支铅笔长18( )。

5.每朵花上有( )个花瓣,一共有( )个花瓣。

6.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所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一共有( )个直角。

7.数学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8.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上的( )角去比一比。

9.右图一共有( )个角。

二、我能比。(8分)

96-988 33+1565 4823+22

8+3240 60-1535 1443-29

300厘米3米 100厘米5米+50厘米

三、我会判。(10分)

1.一座楼高20厘米。 ( )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12。 ( )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

4. 5+5=5*? ( )

5.计算6*?要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 )

四、我会算。(17分)

1.我能快速算。

60-20= 74-9= 80+20-70=

36+5= 89+10= 56-9+40=

95-70= 94-40= 35+50-25=

2.我能细心算。

36+27+19= 74-39-26=

41-27+38= 64-27+38=

五、我能行。(8分)

1.我会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个钝角。

(3)画一个直角。

2.我会量各边的长度是多少。

六、我能解。(32分)

1.衣服原价80元,现价65元。这套衣服便宜了多少元?

2.小丽有故事书36本,小明比小丽多12本,小明有故事书多少本?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3.小华走一步大约40厘米,她从教室门口到花坛走了5步 。教室门口到花坛有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

4. 如下图,林林跳了25下,比方方多跳17下,红红比林林多跳了19下。算一算,红红跳了多少下?三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方方 红红 林林

5. 成人票价:5元

学生票价:3元。

他们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6.按要求将下面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该怎样剪?请画出来。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篇4

学校: 姓名: 学号:

一、填空。

1、减数是7,差是24,被减数是()2、25里面有()个5,写成乘法算式(),写成除法算式()。

3、()支铅笔的长度相加相当于1米。

4、弟弟2岁,哥哥是弟弟年龄的2倍,哥哥和弟弟的年龄和是(5、一层楼高()米,5层这样的楼高()米。

6、减数 =()+()

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法。

8、一块三角板有()个角。

9、直角等于()度。

10、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当于()个直角。

11、角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12、3个5相加是()

二、判断题

1、妈妈身高155米。()

2、角的两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

4、6 + 7 + 8不能写出乘法算式。()

5、因数 + 因数 = 和()6、2米 = 200 里面()7、1米长的铁丝比100厘米的毛线短。()

三、选择题1、4 + 3 + 4 + 5,写成乘法算式是()A 3 × 4 B 4 × 2 C 4 × 4

2、计算12里面有几个4的算式是()A 12 ÷ 4 B 4 × 3 C 12-4

第 1 页。)

3、宝宝的身高80()A 厘米 B 分米 C 米

4、一个文具盒相当于()个1米长的细线? A 3 B 4 C 5

四、操作题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要求:一定要用直尺作图!(2)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3)画比3厘米的2倍多1厘米的线段.(4)测量,把你测量到的数据填在括号里。

我的身高()

爸爸的身高()

文具盒的长度()

铅笔的长度()

一瓶饮料的高度()

课桌的高度()

教室黑板的长度()

门的宽度()

五、应用题

1、弟弟今年3岁,哥哥去年的年龄是弟弟的2倍,问哥哥今年多少岁?

2、小云每天喝2杯牛奶,一个星期要喝几杯牛奶?

3、把4 + 4 + 4 + 5 + 6 + 6 + 6,改写成2道乘法算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篇5

一、填空题(共6题,共55分)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第 1 题(10分):

读句子,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词语。

wēi rán sǒng lì()的大青山上jīng jí()丛生,山头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qí zhì(),半山腰上diǎn zhuì()着不知名的小野花。山脚下,一条shuǐ qú()wān yán()前行,像是在xún mì()自己的归宿。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第 2 题(9分):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宣告

()的脸庞

()的灵魂

()的山峦()的身影

()的雄关

()的掌声

()的渤海 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第 3 题(9分):

根据要求填写词语。

(1)悲伤(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构成)_______

_______

_______(2)纵横(由两个意思相反的字构成)_______

_______

_______(3)崇敬地看——()

向远处看——()

向高处看——()向低处看——()

向四周看——()

粗略地看——()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第 4 题(9分):

仿写句子。

(1)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注意用上划线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用上同样的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第 5 题(9分):

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之所以意志坚强,是因为我们心中拥有太阳。(改为前因后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第 6 题(9分):

课文欢乐谷。

(1)这幅图片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它被称为“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把它形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好汉。

(2)历经150多年的凄风苦雨,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__________的“__________”英明政策引领下,孤悬海外的它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就是被称为“__________”的__________。(3)国民党元老__________先生写过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题目是《__________》。这首诗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__________》,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__________。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二、阅读(共4题,共36分)查看思路点拨 查看知识点讲解

阅读芳草园。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到了拉萨不去布达拉宫,那就等于到了北京不去天安门,不去登长城。今天,我们参观了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lù奠基,yuán山而上,依势垒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jǐ jī)乎占了整座玛布日山。布达拉宫殿宇巍峨,宫顶金碧辉煌。高大宽敞的殿堂的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fú fï)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布达拉宫占地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办事机构所在地,白宫内设有大经堂和僧官学校等,**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千米,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其中安置有噶厦办事机构的监狱、印经所、作(zuî zuō)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

这些建筑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后,对天国佛境仍然心生敬畏„„ 7.(9分)

为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 注:请选择一种作答方式进行答题。

8.(9分)

根据拼音在下面括号里写字,然后解释词语。

南lù():

yuán()山而上:

9.(9分)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布达拉宫主要由、、和

这四部分构成,其中的、和

分别代表着藏传佛教中的“

”“

”“

”。10.(9分)

短文开头把布达拉宫和天安门、长城作比较,目的是什么?

浏览上传

• 图片作答

• 文字作答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篇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这里的“氟”指的是()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2.湘潭又名“莲城”,初夏时节,荷花盛开,花香怡人,这主要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3.操作规范是安全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4.下列变化反映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水沸腾时变成水蒸气

B.氧气在101

kPa、-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C.酒精挥发

D.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92

B.122

C.214

D.306

6.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其中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元素是金属元素

B.碘原子的质子数是53

C.图中n的值为5

D.碘原子在反应中一般较易失去电子

7.下列有关物质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相同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D.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纵行,18个横行

8.下列关于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B.过滤可以除去天然水中溶解的物质

C.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质量变小

D.硬水中有较多含钙的矿物质,可以多喝硬水补钙

9.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所示),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

10.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氮气、水、二氧化碳

B.镁、蒸馏水、石油

C.氧气、石灰石、氧化镁

D.洁净空气、氢气、液态氧

二、填空题(48分)

11.(5分)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或意义。

(1)2个氖原子:________。

(2)3个氧离子: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_______。

(4)氯化钠中的阳离子________。

(5)2S2-:________________。

12.(5分)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

(1)湿衣服晒干,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受压,体积减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气和氮气通常都是无色气体,但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不同。

13.(8分)水是一切生命体存在所必需的物质,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通过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自来水厂常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3)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___两种元素组成的。

(4)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写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0分)(1)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许多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用序号回答,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中:①食盐水;②液态氧;③由几种分子构成的物质;④冰水共存物;⑤铜丝;⑥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上产生的气体;

⑦四氧化三铁;⑧氯酸钾。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

15.(3分)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

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如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6.(7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3)图2方框内的数字是______;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其离子符号为________。

(4)有关图3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原子序数:Z

>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同处于第二周期

17.(10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前三周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37号元素铷(元素符号为R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在第二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周期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周期元素中,核外电子排布与Ar相同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写一个)。

(4)铷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

三、探究实验题(22分)

18.(10分)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

(1)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下述四项指标:a.不得呈现异色;b.不得有异味;c.应澄清透明;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其中“a、b指标”可以使用物质________达到。

(2)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可以通过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如图为过滤装置。

①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及A的作用:

A________,作用: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②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后发现滤液仍浑浊,请你写出可能的一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家长期饮用“××牌纯净水”,你认为____________(填“科学”或“不科学”)。

19.(12分)水是生命之源,请完成下列有关水的实验探究:

(1)电解水时,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图甲中b玻璃管中的电极上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图甲中a玻璃管中的气体。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还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得出相同结论。

(2)图乙是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的示意图,活性炭放在______(填“A”或“B”)处;人们常用_______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净化水的方法: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为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

D.②①④

(3)用图丙所示的简易装置制取蒸馏水,将试管放到冷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应先______________(填“取出导管”或“熄灭酒精灯”)。

(4)已知浓氨水易挥发,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图丁中所示实验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答案

一、1.C 2.C

3.B 点拨: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4.D

5.A 点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知该原子的质子数是92,故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92。本题应选A。

6.B 点拨:A中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中,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故碘原子的质子数是53;C中,n=53-2-8-18-18=7;D中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反应中一般较易得到电子。

7.A 点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8.A 点拨: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电解水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A正确;过滤只能除去天然水中的不溶性杂质,B错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分子的质量没有变化,C错误;硬水对人体有害,D错误。

9.A

10.B 点拨:A中二氧化碳是纯净物;C中石灰石是混合物,氧化镁是化合物;D中洁净空气是混合物,氢气、液态氧是单质。

二、11.(1)2Ne(2)3O2-(3)Al(4)Na+(5)两个硫离子

12.(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4)分子构成13.(1)煮沸(2)吸附(3)氢、氧

(4)用洗脸水冲马桶(合理即可)

14.(1)①②④;③⑤⑥

(2)①③;④⑦⑧;②⑤⑥

15.(1)氯化钠(2)失去(3)D

16.(1)原子;分子(2)A(3)3;失去;Al3+

(4)A

17.(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2(2)从左到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3)S2-(或Cl-)(4)五;Rb+

三、18.(1)活性炭(2)肥皂水;煮沸(3)①玻璃棒;引流;铁架台;漏斗;烧杯 ②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4)不科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篇7

一、开门见山,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

生:《识字8》。

师:一起在来读一遍。 (生读)

二、学习神话, 正音解字

1. 读带拼音的神话词语

(教师出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师:会读的小朋友举手。大家都准备好了, 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我发现同学们嫦娥奔月的“奔”字读得非常标准。当我们朝着一个目标奋勇前进时, “奔”就要读成bèn。我们再来读读。

2. 找四字词语共同点

师:高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语, 你发现这些词语有没有共同点?

生:都是四个字的;前面两个字都是一个人。

师:都是一个人的名字, 对不对?你来带我们读读前面两个字好不好? (学生读, 教师出示“嫦娥”二字的卡片) 我们开列小火车好不好?

……

师:你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没有共同点。

生:都是女字旁的。

师:是啊, 嫦娥是住在月宫中的一位仙女,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个字都是女字旁。这个“娥”字, 女字旁加上“我”就是嫦娥的“娥”, 你能不能给它换个偏旁, 把它变成另外一个字?

生:把女字旁换成“饣”, 就是很饿的“饿”;把女字旁换成“鸟”, 就是天鹅的“鹅”;把女字旁换成口字旁, 就是“哦”……

师:你们认识很多很多的字, 真不错。高老师也找了一些, 看看和你想的一不一样。换成单人旁是什么字?

生:俄。

师:你真厉害, 没学过的字你都认识。下面我想让你们再观察一下, 这些字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三个字是动词。

师:高老师想问一问, 如果我想要强调这个动作, 应该怎么读?你来示范一下。

生:把动词读得重一点。后羿“射”日。

师:她把动词读得特别重, 就能强调这个动作了。我们男女生分开来读一读。

3. 讨论最佩服的神话人物

师:老师想问问在这些神话人物当中, 你最佩服的是谁?

生:精卫。

师:嗯, 她的坚持不懈让你很敬佩。你们了解精卫吗?高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 看完了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同学都佩服她。

师:精卫是用什么东西来填海的?

生:石头和树枝。

师:“填”字的偏旁是——

生:土字旁;树枝是长在泥土里的, 石子是在地上的。

师:这是我们汉字的一个特点, 偏旁和汉字是紧密联系的。你还佩服谁?

生:我最佩服后羿。他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 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

(教师展示后羿射日的图片)

师:是啊, 后羿拉开弓箭, 威猛地一射, 九个太阳都被他射下来了, 救人民大众于危难之中, 真是个大英雄!你们看看这个“射”字, 想不想做做动作?

(生做射日的动作)

师:射日的动作和“射”字有没有关系? (展示“射”字的演变过程) 这个“身”字最早是弓箭, “寸”字最早是手。你还佩服谁?

生:我佩服女娲。

师:你佩服女娲, 你带大家读读这个词好不好?生:女娲补天。

生:我佩服嫦娥。

师:嫦娥之所以要奔上月球, 是为了保护仙丹。她也非常善良。现在高老师把字的一部分拼音去掉了, 你还会读吗?

师:左边和右边大组来比一比, 一组读四个词语, 比比哪个组读得好。 (生读词语)

三、学习科技, 渗透情感

师:非常棒, 我听出来了, 你们很佩服这些神话里的人物。高老师也想来读读。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谁来这样读一读?

生: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师:读得真好, 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别的神话故事?

(出示:……是……, ……也是……)

生:后羿射日是神话故事, 精卫填海也是神话故事。

师:真不错。同学们, 把好几个同样的词用同样的句式来说, 就可以让你的话变得更加简洁。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神话中的人物, 他们都寄托了人们很多的愿望。神话中的人物大多能上天下海, 很厉害, 但我们现代的科学家更厉害, 他们让很多神话中的事都变成了现实。想不想来看一看? (播放“运载火箭”上天的视频)

师:我刚才听到有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叫“哇”, 为什么“哇”?

生:因为很壮观。

师:刚才飞上天的是什么?

生:火箭。

师:它还有更专业的名字是什么?

生:运载火箭。 (开火车读)

(教师出示“载”字卡片, 学生轮读)

师:小朋友自己看这个字, 它有一个兄弟“栽”和它长得很像。你有没有好办法帮我们区分一下?

生:一个下面是“车”字, 一个下面是“木”字。

师:有没有小朋友可以帮忙补充一下?

生:“载”是指用车子运的, 所以下面是“车”, “栽”是指种那些花花草草, 所以下面是“木”。

师:他教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很多字的意思和它的部件是息息相关的。大家说说“箭”字, 我们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上面是个竹字头, 下面是个“前”字。

师:她用了加一加的办法。那“箭”为什么是竹字头? (教师展示箭的图片) 箭是什么做的?

生:竹子做的。

师:所以“箭”是竹字头。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刚才运载火箭运上天空的是什么?

生:是“神舟九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送上去的是人造卫星。

师:你很厉害, 送上天空的就是——一起叫叫它的名字。

生:人造卫星。

师:送上去的人造卫星是探索月球的, 我们叫它——

生:探月卫星。

师:你还知道哪些卫星?检测气象的叫什么卫星?

生:气象卫星。

师:打电话时候用到的叫什么卫星?打电话用的是通讯卫星。想不想看看它们的样子?叫叫它们的名字。 (教师展示图片) 它们都是——

生:人造卫星。

师:你能不能用“××是人造卫星, ××也是人造卫星”这个句式造句?

生:探月卫星是人造卫星, 气象卫星也是人造卫星。

生:气象卫星是人造卫星, 通讯卫星也是人造卫星。

师:很好, 和你们的同桌说一说。刚才我们送上天空的是人造卫星, 现在科学家还能把宇航员送上天。你知道把宇航员送上的天是什么?

生:火箭。

师:不是, 而是——宇宙飞船。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

生:宇宙飞船。

师:站起来叫一叫。

生:宇宙飞船。

师:再叫一叫。

生:宇宙飞船。

(教师展示“宇宙”卡片, 学生读)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字, 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宝盖头;都是上下结构的;都是上宽下窄;都是形声字……

师:我们中国是全世界第三个能把宇航员送上天的国家, 让我们自豪地再来读一读。 (生读)

四、学习写字, 分层练习

师: (展示生字) 今天我们要写的是这四个字, 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卫、运、宇、宙)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生:“卫”字最难写。

师:虽然它笔画少, 但笔画越少越难写。哪里写好了, 就能写好这个字?

生:横折勾。

师:“宇宙”这两个字都是上宽下窄, 宝盖头要写得大一点。结构上哪里不一样?

生:“宇”高一点, “宙”矮一点;“运”最难写。

师:高老师也觉得“运”字最难写。要把它写好, 先要找好“云”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在田字格的右上部分。 (跟随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书空)

师:首先我们在右上格写“云”字。“云”写好了我们写走字底, 走字底的点和“云”的第一横差不多高。横折折撇写的时候和写三一样, 最后的捺像一条小蚯蚓平平的, 头是向上抬的, 脖子是向下的, 最后的小尾巴是向上的。想不想写一个啊?请你在书上, 把这个“运”字描一遍、写一遍。

(学生在书上练写一个。教师说写字姿势的注意事项)

师:“运”字写完的小朋友, 可以把刚才黑板上的这四个字都描一描、写一写。 (展示同学的练习) 谁来评价一下, 说说“运”字写得怎么样?

生:他“运”字写得很好, 捺有曲折变化。

师:还有哪个字写得好?

生:“卫”字, 他写得横平竖直。

师:好, 拿出刚才高老师给你们的小礼物, 把你觉得能写得更好的字再写几遍。我发现有些小朋友写的时候是对照书上的田字格一笔一画写的, 非常好。第一题写完的, 可以写第二题。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神话传说, 也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再了解几个神话故事或者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教学赏析】

这是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组开展的识字教学研讨活动, 远道而来的广东佛山语文骨干考察团和上海名师名校长培训团计200多人观摩了本次活动。

这是一次高质量的校本教研展示。高丹老师执教的《识字8》,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识字。巧妙的课堂设计、精辟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 轻松地引领学生走进神话, 感受科技。笔者由此感悟到了识字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识字课就是识字课

识字课, 要依据汉字音形义统一的特点组织教学, 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意义辨析、多种方法识记, 将识字教学法综合运用, 并演绎得非常精彩。特别是课中有约10分钟的写字练习, 这在当前要加强写字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重境界:识字课不是识字课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特殊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 高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识字教学过程中多种能力的结合,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使得识字课不仅仅是识字课。

1.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

一是趣味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情趣, 爱上朗读;二是读出对我国航天事业巨大成就的自豪, 读出情感;三是读出词性、词义、词情, 读出语文的知识性。这样的朗读, 是理解性朗读, 是积累性朗读, 是运用性朗读。

2.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我最佩服谁”是一个话题, “我最佩服谁”是一种思辨, “我最佩服谁”需要有感而发, 学生在“我最佩服谁”的交流中自然地进行了口语交际练习。“……是……, ……也是……”模仿口头造句, 既是句式练习, 又是用词造句练习, 更是本课新词的反复运用, 说有意义的话, 说规范话, 说书面语。

3.在识字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高老师的阅读课文, 是默读与朗读;高老师的课件, 有多种屏幕阅读, 有神话故事阅读, 有汉字演变阅读, 有新闻阅读, 有图画阅读……在阅读中识字, 识字是有意义的;在阅读中理解字义, 识字是鲜活的、情境化的、富有生活理趣的。

第三重境界:识字课还是识字课

在识字课中要扎扎实实地进行音形义的教学, 要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但识字课不仅仅是识字课。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特殊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那就是观察、思维、想象能力, 这是一种跨学科意识, 是一种大语文观。但在培养能力的同时, 识字课又还是识字课, 只是这里的识字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 在识字活动中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是识字教学的最高境界。

1.在识字过程中不断引导观察和发现

高老师问:“仔细观察《识字8》的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言:“四字词语”“四字成语”“都是神话故事”“前两个字都是神话人物”“第三个字是动作”……观察, 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 是一种研究方法;观察, 是一种主动学习。观察中发现, 更是一种观察品质。学生发现了词的音节、词性及主谓宾结构等, 识字中的观察与发现, 比识字更重要。

2.在识字过程中不断引导思维和想象

高老师让学生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 一组是古代神话, 一组是现代科技,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概括和分类”的练习。这“概括和分类”对人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思维能力, 高老师又让学生用上四个神话故事词语进行“……是……, ……也是……”模仿口头造句, 这又是语言与思维结合的成功范例。高老师的课, 无论是引导孩子想象古代神话的幻境, 还是引导交流现代科技的壮观, 都是指向未来的理想教育, 在识字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卷 篇8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祖国妈妈,我爱你下一篇:做人要讲感恩心,做事要讲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