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意图(推荐8篇)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则必须以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使课堂充满“自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充满求知的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胆探索和尝试,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的潜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培养直觉思维,点燃创新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活动几乎就是直觉。”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普遍认为数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认识活动,是不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的,但是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必须以扎实的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教学中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理性的分析思维的培养,也应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猜想和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并不是求“一”的认识活动,问题的解决可以追求最佳的途径,但也应注重寻求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不同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98-9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应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2. 使学生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难点:理解用画符号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他是谁?
师:米奇来到了水果超市,他看到了哪些水果呢?
米奇要想一下子就能数出草莓、橘子和苹果各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做呢?你觉得应该分几份比较合适呢?(课件将凌乱的水果分成3份)
板书:分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再把它们……(排一排),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数出橘子有……草莓有……苹果有……
师:这种分一分、棑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上学期学的统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统计。(板书: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唤醒学生的分类思想,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的方法。]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小朋友一起到米奇的妙妙厨房看一看。
播放课件录音:今天我请客,准备给每位客人发一块巧克力,你们愿意帮忙吗?看,这是做巧克力的磨具,你知道它能做出哪些形状的巧克力吗?
继续播放米奇录音: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呢?
师:是啊,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应准备多少块呢?米奇决定打电话去问问他们。我们一起来听米奇打电话,看看咱们能不能帮助米奇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播放课件)
米奇:你好,米妮,我是米奇,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巧克力,你喜欢哪种?
米妮:我喜欢正方形的。
米奇:高飞,你呢?
高飞:三角形的。
师:其它小动物呢?
电话录音: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
师:电话打完了,你们有没有帮助米奇记住三种巧克力各要多少块啊?为什么没有记住啊?
师:是啊,那么多的电话,仅仅靠耳朵听,比较难记住,看来我们得想想别的办法了,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米奇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呢?
生:用笔记下来。(板书:记)
师:你打算怎么记呢?
生1:打一个电话,就把图形画下来。
生2:按形状分下来记,三角形记在一起,圆形记在一起,正方形记在一起。
生3:用数字记。
生4:写字记。
[设计意图: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以“声音”的形式呈现被统计的对象,把学生带入随机事件中。学生感到用旧知识已不能解决新问题,“逼”着学生去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种方法的探究又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打电话记事”的生活体验来完成。]
师: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的一张白纸,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好吗?
展示学生的记录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记录
这是第一个小朋友的记录
□△□○△○△△○□□△△○□△
问: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张记录单中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形有几个?这个小朋友的记录能帮助米奇解决问题吗?
再来看第二个小朋友的记录
△△△△△△△
○○○○
问:从这张记录单中,我们知道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呢?圆呢?
思考:你觉得上面的两种记录方法哪一种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出示第三种方法:
□√√√√√
Δ√√√√√√√
○√√√√
问: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的记录方法可以吗?那你能告诉我正方形有几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里的一个勾就表示……,5个勾就是……
教师指着三角形后面的勾问:这里的一个勾又表示什么?为什么?那圆形后面的4个勾就表示……
随机展示学生其他的记录方法。
比较:第2种方法和第3种方法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师:确实,从这两种记录中,我们都能一眼看出每种图形的个数,但是记录时画勾感到怎样啊?
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一下,如果画一个正方形需几笔?如果画勾呢?
问:你们想不想用画勾的方法再为米奇记录一次?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作业纸,用画勾的方法记录。
问:用画勾的方法记录,你感觉怎么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画勾的方法进行记录。(板书:画“勾”)
师:根据刚才的记录,你能填写下面的表格吗?试一试
问:这里的16是怎么得到的?从这张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你觉得上面的两张表哪张看得更清楚?
师:用画勾的方法记录了以后,我们还需要把每种图形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板书:填)
[设计意图: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通过分步展示学生不同的记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哪种记录比较清楚?哪种记录既清楚又方便?层层深入的追问使学生逐步认识“画勾”记录方法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用画勾的方法再记录一次,目的是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画勾”的记录确实既清楚又方便。]
3.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出示一个圆片,认识圆片的正面和反面
师:如果老师把圆片轻轻往桌上一抛,结果可能是哪个面朝上?如果让你抛20次,结果又是怎样呢?想不想试一试?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在游戏之前,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看看这个游戏怎么做,每个小朋友做什么。
播放录像:我是组长,我来抛花片,第一次……正面(其他小朋友用画勾的方法记录),第二次……反面。
师:由谁抛花片啊?请各小组的组长起立,你们只负责抛花片,不用记录,注意边抛计数,不能多抛,也不能少抛。其他小朋友打开数学书99页,找到想想做做第一题,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啊?
各小组活动。
汇报结果,填写统计表
问:这一小组一共记录了多少次?符合老师的要求吗?
第二组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为什么?
师:米奇也抛了20次,他反面朝上7次,猜一猜,他正面朝上多少次?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各小组检查一下,看看你们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次数加起来是不是也正好是20?
师:抛圆片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多抛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设计意图:抛花片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也有机渗透可能性相等的统计思想,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师:抛完了圆片,米奇还想带大家到马路上去统计汽车。(录像)
问:米奇看到了哪些汽车?
出示下表
问:米奇要想知道30秒内马路上一共经过了多少辆公共汽车、面包车和小轿车,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
出示下表,你觉得下面的记录可以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在画勾之前,先要做一个准备,那就是在记录单的前面……
生:画图。
师:还可以怎样呢?
生:写字。
学生记录并完成统计表
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师:是啊,短短30秒钟,马路上就通过了8辆汽车,可见马路上的车辆怎样?所以小朋友们在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练习中先出示不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辨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统计表的本质特征,为学生今后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就“如何完善表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初步掌握统计的要领,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师:刚才小朋友们为米奇解决了很多问题,下面我们活动一下好吗?
出示转盘
师:这是一个转盘,上面还有一根指针,如果我轻轻地转动一下转盘,猜一猜,指针可能指向哪种颜色?还有其他可能吗?如果我们转动10次,估计一下,指针指向哪种颜色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哪种少一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转转盘,其他小朋友进行记录,一共转动10次,统计一下,指针指向这三种颜色各是几次?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之前该做什么准备呢?
学生转动转盘并记录
反馈学生的记录单,完成统计表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转动转盘,并尝试让学生独立进行记录、填表,训练学生独立练习统计的完整过程,既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深化所学新知,也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相机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四、回顾反思,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真的很棒。你们看,很多小朋友得到了老师奖励的星星。唉,我想一下子知道黄星星、红星星、蓝星星各有多少颗,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让学生上来棑一排
小结:象这种星星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可以用过去学习的方法分一分、棑一排、数一数进行统计,而要统计像经过的汽车,抛圆片的结果就不能用分一分、棑一排的方法,那我们就可以用画勾的方法统计。画勾之前,我们还需要先……(分)然后……(记)最后……(填)小朋友们,统计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就一定会学会更多的本领。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星期天小明和他的同学一块来到了动物园,小明带了一块蛋糕,想把这块蛋糕分给4只小猴,你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分吗?(板书:平均分)
课件演示:每只小猴分得这块蛋糕的。
师:这里的4表示什么?1呢?
【设计意图: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物体的几分之一,强调“平均分”,并用语言表述获得几分之一的过程。】
二、教学新知
师:东东也带来了2块蛋糕,东东想把这2块蛋糕平均分给2只小猴。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几块蛋糕?
师:怎样列式?
师:如果把这两块蛋糕放在一个盘子里,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就变成一盘蛋糕。把这盘蛋糕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的蛋糕还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认识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把这盘蛋糕平均分给2只小猴,你能用一条虚线帮它们分一分吗?(课件出示分的过程)这样,这盘蛋糕就平均分成了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蛋糕的。
师:通过分一分,我们知道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蛋糕的,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的?
生2:把一盘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一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蛋糕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并让学生分一分,体会分的结果是2份蛋糕,初步学会把1块蛋糕看作1份,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获得的过程。】
出示作业纸上的第1题:把 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蛋糕的。(要求先用虚线分一分,再填空)
师:你是怎么分的?(故意出示不平均分的结果)这样分行吗?为什么?如果4块蛋糕这样放 ,又该怎样分呢?
师(演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管横着分还是竖着分,我们都是把几块蛋糕看作1份的?(让学生数一数)谁能解释一下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分子为什么用1表示呢?
师:如果这盘蛋糕是6块,你还能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吗?
出示作业纸上的第2题:把 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蛋糕的。
师:你是怎么分的?每份是几块蛋糕?每份是这盘蛋糕的几分之几?
师:为什么这盘蛋糕是6块了,每只小猴还是分得这盘蛋糕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把4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既是对刚建构的的一次复习和应用,也是新知学习的一大难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蛋糕的块数看作分的份数,所以安排学生先分一分再填空,就是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逐步认识并区别每份的蛋糕块数和所分的份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把3盘不相同的蛋糕分别平均分给2只小猴,从分的结果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
师:为什么每盘的蛋糕块数并不相同,结果却都可以用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三盘不同的蛋糕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份的蛋糕块数随着这盘蛋糕总块数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蛋糕的块数怎样变化,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盘蛋糕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的理解。】
出示:
师(指图1):现在每份蛋糕还能用表示吗?为什么?应用多少表示?
师:图2为什么用表示?
师:如果这盘蛋糕有很多,老师用布遮挡了,但我也把它平均分了(如图3),你还能说出每份是这盘蛋糕的几分之几吗?如果把这盘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
师:分成100份呢?如果每份蛋糕是这盘蛋糕的,应该怎么分?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现在还能用表示吗”,启发学生发现到几分之一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与二分之一的区别。用一块布遮挡一盘蛋糕的块数,既加深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又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每份的几分之一只与分的份数有关,而与蛋糕的块数没有关系。】
练习:把一盘蛋糕 平均分给一些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蛋糕的。
师:为什么觉得这道题不好做?要想解决这道题,你能补充一个信息吗?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份的几分之一与分的份数有关,与已知的蛋糕块数没有关系。】
三、练习深入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第(3)小题为什么是?第(4)小题为什么是?
师(追问):6个苹果的是( )个,6个苹果的是( )个。
2.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师(出示图4):你能很快地说出图中涂色的方块是所有方块的几分之一吗?
师(出示图5):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来吗?为什么?
师:先确定把几个小方块看作1份,然后把它们用虚线分一分,这样我们就能一眼看出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了。(板书:分一分)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重在给学生以方法指导,使学生很快看出涂色部分的方块是这些方块的几分之一。】
3.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请同学们每人选两个桃涂上颜色。(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涂色的桃是图中桃的几分之几)
师:为什么都是涂了2个桃,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师:从刚才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相同桃的个数却用不同的分数表示,让他们感受分数的神奇。但是无论怎样变化,认识分数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即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四、总结归纳
师:今天大家学习了什么?怎样确定这个分数的大小?
润 泽 生 命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模块来进行的,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达成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做到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达到一致。
在本节课中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的知识回顾,这三个问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既能巩固旧知,又能对本节教学有帮助,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在第一模块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串联总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而知识回顾的第3题此时对学生猜想起作用,能使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学生经历“由猜想到实验验证”的实验探究过程,从感性上认识电阻串联之后总电阻变大了;又初步体验“理论推导”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理性上认识了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等效替代”的方法理念。
在第二模块电阻的并联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与第一模块很相似。有了探究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与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并联比串联还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两个模块完成之后,利用一个综合练习巩固本节的两个学习目标。本人认为本节课习题的设置不易过难,学生会完成简单的计算即可,本节的目标就可达成。
由于正处于“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所以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定会吸取采纳,以求成长!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
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
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
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
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
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
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
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
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景阳冈》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
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
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
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
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
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
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
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
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
吗?
2.小结:《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 杨志杰)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
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
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
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
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
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
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
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
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
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
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
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
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春联》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内容以及特点.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语言文字,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
一、营造一种氛围。教者力图在课堂上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所谓沉浸,是指师生在课堂内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语文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完全投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引导孩子在自主阅读基础上,不断地经历思考、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地对话。在这过程中有所理解和感悟,实现多元化的目标。
二、体现两种意识。一是文本意识。根据文本特点配乐辅助,让学生们在听范读、讲内容、品语言、议收获、读文章的过程中,随作者一起进入具有象征意义的“蔚蓝的王国”。在感受作者热烈情感的同时,也激发自己的阅读情感。二是语言意识。语文姓“语”,语文学习必须以语言研究与习得为根基。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走进作品字里行间,品味语言的精美和情感的热烈。学生们从字词、从修辞、从情感等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语言,读得深入、体验得真切,交流得实实在在。
三、以文为本,以读促析
语文是姓语名文的,尽管本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文章,但在教学时仍要围绕课本而进行,领略文中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对学生进行程度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对仗""声律美"这些内容较为烦琐,理解起来也有困难,那么就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促析,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中的五副对联,并能并能了解春联中的横批、斗方。
2、初步了解春联讲究对仗、追求声律美的特点。
3、积累春联及张贴方法以及能对简单的春联。
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后老师让大家收集关于春联的资料的,请谁来说说?
2、师小结,表扬并奖励一首歌给大家听听。(听过新年)
3、从这首歌中你感受到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读下面的句子。(第一段的一、二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以直观的画面,动听的歌声把学生带入情景,使他不但对课文有整体的感觉,而且对阅读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而歌唱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再现过新年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真切的感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看似平淡无奇,却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的一、二句。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的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家家户户”和“各种各样”写出了春联什么?
2、指名说(写出了春联的多)
3、第一段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春联?请拿出手中的笔划一划。
4、指名说划的春联。
师:这么多的春联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从比喻句上交流作者把它比作百花园中的花。
师:作者把春联比作百花园中的花,春联不仅仅是花,它是诗,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它是歌,吟唱着美好的生活;它是画,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它是梦,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5、带着理解再读这两句话。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本节课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6、每逢新春佳节华夏儿女无不沉浸在这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春联中。让我们重点的诵读这四幅春联!
(1)自由读看看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读了——这副春联,我——(我懂得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听到了什么?)好,开始读。
(2)交流体会。体会好一句读一句。再整体品读,对读,齐读。
(3)师评价读得?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并板书(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这一设计应该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切发明从疑问开始,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春联的有关的背景,让学生通过读书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结过渡。读春联是一种享受,写春联就提高了要求,请大家听录音老师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教我们写春联的,把它们画下来。
三、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问题。及时评价,激励。
2、交流如何写春联。
板书:讲究对仗。问在什么地方遇到过对仗的?回忆12课的对仗句,表扬真是少儿好记性。
板书:词类相当。理解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叫词类相当。
板书:字数相等
3、齐读本段再体会是如何写春联的。
朗读中体验情感。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4、老师这里有一幅未完成的对联,谁能补充?出示: 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
5、生对:润/抚/飘/落/淋--------
师:这些词都能和“拂”对仗起来的,但是“拂”是比较轻比较柔的,哪一个和它相对最合适。
在学生一定的认识感受和情感积淀之后,目的在于推波逐澜,高扬学生的情感,强调讲究对仗这一句话的情绪色彩,让文中之情与学生胸中之情得以契合。朗读中体验情感。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6、齐读对好的春联。
7、在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还远远不止这些春联,老师收集了一些,但是比较乱,还需要整理,出示:
8、生整理。师生对读。
9、师:谁会用刚才学过的那五句春联填写下面的一段话:出示
我浏览着--------------------------,有赞美自然风光的----;有展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有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的-------;有歌颂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更多的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师:指名完成填空。带着过年的快乐齐读。学生们从字词、从修辞、从情感等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语言,读得深入、体验得真切,交流得实实在在。如学生都着手从语言方面去体会本文的情景交融写法和艺术技巧。“写”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们“读”的热情。
三、小结全文,学习最后一段。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今天我们在读(板书:读)春联时体会到要读的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写春联时要(板书:写)要讲究对仗,词类相当,字数相等。无论是读春联还是写春联都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板书:无穷奥妙)!所以,人们常说,其实(引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课堂的结束部分,安排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总结,让同学们感觉余音袅袅、余味无穷。整堂课,师生共同沉浸在美轮美奂的诗的意境中,被作品、被作者、也被自己陶醉着。
作业设计:
春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儿女,春联是情感的纽带它把中华儿女,海外同胞的爱国之心连结在一起!此时此刻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课后继续收集春联,在春节时送给你的亲朋好友,不过要注意送得恰当!
???
1、刚结婚的李叔叔家送(2、德高望重的张老师家送()。
3、勤劳致富的刘伯伯家送()。
语文姓“语”,语文学习必须以语言研究与习得为根基。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走进作品字里行间,品味语言的精美和情感的热烈。学生们从字词、从修辞、从情感等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语言,读得深入、体验得真切,交流得实实在在。让沉浸的教和沉浸的学在课堂上互相感染,互为促进,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充实的体验,这是本课意图达到的效果。板书设计:
春
联
读: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写:讲究对仗
无穷奥妙!
词类相当
字数相等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突现三方面的特点:
一 重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应该围绕他们而开展.在导入课文后,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全文,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课文,分析课文时也以学生的思路为线索,机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春联内容的理解,也以他们的自读自悟为主.
二 重视教法,由扶到放
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分析春联内容的时候,我选择两条春联重点品读,着重分析,另外的两条则由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再以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交流.实践表明,学生能很好地自主学习,他们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 以文为本,以读促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东、南、西、北) 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并能根据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 同桌两人合用一幅水库图片和8种水果图片。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 教学方向知识如果不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如果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还有一点:找准学生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尤为重要, 因此, 在设计这节课时非常注重以下几方面:
1.巧用“天气预报”,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通过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所用的例子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体验到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3.强调合作, 生生互动。课堂中非常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和评议,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小朋友, 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面对的是哪个方向?你能指出其他的三个方向吗?
2.东、南、西、北这4个方向在平面图上是怎样来确定的?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方向。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 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由教室座位到平面图快速地温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既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作好准备, 又自然简洁地揭示课题,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
(一) 认识“东南面”
1.出示天气预报图。
天气:晴到多云风向:东南风3~4级12~22
温度:12~22度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东南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指名说)
4.师说:东南风是从东面和南面之间吹来的风。 (板书:之间)
我们就把东面和南面之间叫做东南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演示)
请小朋友伸出手, 像老师这样一边说一边演示一下。
5.你能在平面图上找到东南面吗?
(指名上台指一指, 并让其说想法。教师板书:东南)
【设计意图】巧用“天气预报”中的“东南风”, 打破了教材的束缚,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用手势演示“东南面”, 形象直观, 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二) 认识“西南面、西北面、东北面”
1.如果天气预报说:西南风, 那又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用你的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用手势演示一下。 (西面和南面之间叫做西南面)
3.你能像刚才这样继续用手势来介绍其他的方向吗?
(学生在座位上边演示边介绍)
4.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演示、介绍。
5.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上找到这些方向。 (教师板书:西南、西北、东北)
6.刚才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面之间的方向, 它们是—— (让学生读一读4个方向的名称。)
7.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8个方向, 接下来我们要运用这8个方向来说一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运用“迁移”, 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南面之间是西南面、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北面之间是东北面, 他们进行类推的认识基础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南含义的体验。这里教师大胆放手, 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索、交流、展示,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实际运用
逐步显示以“丹阳实验小学”为中心的平面图
(1) 先显示“丹阳实小”, 再显示它的东、南、西、北面的建筑物。
师说:这是丹阳实小, 我们的学校。你能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吗?
(2) 显示体育场。
师问:体育场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理由吗?
(体育场在我们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所以是东北面)
师说:体育场在我们学校的东北面, 也就是说我们学校的东北面是体育场。谁来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3) 显示附小、人民医院、华地百货。
师问:附小、人民医院、华地百货分别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呢?先自己思考一下, 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4) 说一说。
我们学校的东南面是 () , 我们学校的西北面是 () 。
我们学校的西南面是 () , 我们学校的东北面是 () 。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本校的校园图中,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八个方向介绍学校周围, 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并且学有所用, 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三、操作
1.如果到了野外, 你迷失了方向。这个时候, 你会想到借助什么工具呢?
2.显示指南针。
(1) 师说:指南针的红色指针指着北面, 你能填出其它的针各指着什么方向吗?
(2) 学生在书上填写。
(3) 谁来汇报一下, 你是怎样填的。 (先确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再填写它们之间的方向。)
3.学做方向板。
(1)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太容易买到指南针, 不要着急, 我们可以模仿指南针自己动手制作方向板。
(2) 方向板怎么制作呢?请大家用心地看老师演示一遍。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拿一张长方形的纸, 先上下对折, 再左右对折, 然后从交叉点斜的对折 (这一步很重要, 教师再演示一下) , 接着打开, 就会出现这样的8等份, 最后按照填写指南针的方法来填一填8个方向。
(3) 学生动手制作方向板。
4.使用方向板。
(1) 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辨方向的游戏。
(2) 全体起立, 把方向板平放在左手手心上。
(3) 现在方向板正对着北面, 那我们也要转动身体面对着北面。
问:现在我们面对着哪一面?方向板正对着哪一面?把手指向东;把手指向东北。
(4) 向后转。现在我们面对着南面, 请转动你的方向板, 使它正对着南面。
把手指向西;把手指向西南
(5) 向左转。现在我们面对东, 请转动你的方向板, 使它正对着的方向和我们保持一致。利用方向板说说你的不同方向都有谁。
(6) 刚才小朋友说得非常带劲, 请大家把方向板放在课桌上。接下来请你们按老师的要求坐下来。请×××东面的同学坐下来
请×××北面的同学坐下来×××
请×××东北面的同学坐下来
请×××南面的同学坐下来
请×××西面的同学坐下来
请西南面的同学坐下来
老师现在把权利交给×××, 请你说要求让他们坐下来, 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采用学生动手制作、操作方向板的形式,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制作、辨认、游戏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八个方向。特别是设计的“坐下”游戏, 既富情趣, 又不忘巩固所学知识, 可见教师的用心。
四、应用
1.摆一摆, 说一说。
(1) 师说:快乐的游戏做完了。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去一个水库看看。 (显示水库图) 这个美丽的水库坐落在青山乡, 在它的周围有许多果园呢!这些果园都分布在水库的什么位置呢?请看——
出示:桃园在水库的北面
水库的东面是葡萄园
橘园在水库的南面
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
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
水库的东南面是樱桃园
西瓜园在水库的西北面
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
(2) 指一学生读要求,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3) 同桌合作:拿出水库图和8种水果图片, 一人读题目要求, 一人摆放。
(4) 反馈交流:刚才我们是以水库为中心, 知道了水库和果园之间的位置关系。那你能以果园为中心, 来说说果园的不同方向都有什么吗?
(指名2位同学, 分别以2处果园为中心来说一说。)
(5) 请你快速回答:
桃园在山楂园的 () 面, 桃园在葡萄园的 () 面。
(6) 教师设疑:哎, 同样的桃园, 为什么一会儿在东北面, 一会儿在西北面呢?
2.找一找, 说一说。
(1) 显示“中国地图”, 问:谁认识它?
(2) 对了,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我们的首都是哪里? (北京)
我们是什么省? (江苏省)
江苏省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东南面)
北京大约在江苏省的什么方向? (西北面)
(3) 师说:江苏省在北京的东南面, 北京在江苏省的西北面。东南和西北是相对的两个方向。
(4) 现在我们将这张地图放大, 截取其中的一部分 (显示:江苏省地图) 。
就会看到我们江苏省的省会——南京, 靠南京比较近的城市有镇江、无锡、常州等。你能用今天所学的8个方向来说说这些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5) 小朋友课后先讨论讨论,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你们想看吗?(课件显示女孩的背面照片,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从背面不能确定是谁)
师:从背面看很难确定是谁,我们让她转过来看看。(课件显示女孩的侧面照片,学生发现:从侧面也不能确定是谁)
师:如果只看一眼立刻就知道她是谁,应该从哪面拍呢?(生:正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正面,你们要立刻告诉我她的名字,好吗?
2.师(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始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感知背面、侧面、正面等不同的方位词,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合作探究,学会观察
1.确定自己的位置。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可爱的机器猫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可是机器猫说了,小朋友们的手不能碰、不能摸,要静静地、仔细地观察。(学生按要求四人一组围着机器猫坐正)
(2)师:请坐在机器猫前面的同学举起手,请坐在机器猫后面的同学点点头,请坐在机器猫左面的同学挥挥手,请坐在机器猫右面的同学鼓鼓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互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2.明确要求,观察一个面。
师:机器猫可爱吗?请小朋友面向机器猫坐好,头不要偏、不要动,仔细观察:在你这个位置,看到了机器猫的哪些部位?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指名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有的学生忍不住扭过头去看其他学生观察的那几个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机器猫的一个面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面观察机器猫是不一样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忍不住想看看其他人观察的那几个面,自然过渡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观察四个面。(观察机器猫的前、后、左、右四个面)
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机器猫的一个面,如果不影响他人观察,自己又能从不同的几个面观察,该怎么办呢?(学生建议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换位置观察)
师:下面就请组内的同学互相商量换位置进行观察,可以多换几次,争取把4个面都看到,并把它每个面的样子记在心里。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时指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换座位)
(2)全班交流。
师: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机器猫,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课件依次显示机器猫的四个面,最后四个面同时固定在一个画面上)
师:这几照片分别是从机器猫的哪面拍到的呢?(先给学生时间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互相说一说,接着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机器猫的样子也是不同的)
师(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样子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这个物体的全面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部位是不同的,而且能很好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此时的课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有条不紊的学习场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商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试一试。
(1)观察玩具恐龙(课本第67页例1)。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三位小朋友分别在恐龙的什么位置,再交流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观察数学书(课本第67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2.想一想。
(1)课件出示三名学生观察茶壶的场景,接着逐一出示茶壶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是谁看到的。(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2)课件逐一出示茶壶的底面和上面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是从哪面观察到的。
(先让学生猜想,再拿出茶壶让学生观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用一用。
(1)课件依次出示从生活中拍到的具有代表性物体不同的几个面,让学生判断拍的是哪个面,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奋勇拼搏的侧面照片和高举五星红旗的正面照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2)拓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些物体,仔细观察并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意图】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答案及设计意图04-27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匆匆12-2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技能04-19
小学语文藏戏教学设计06-02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设计12-20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03-09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设计04-15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设计03-03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板03-14
小学语文作业如何设计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