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

2025-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精选6篇)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 篇1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一、按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规定,在门诊大厅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分诊点,并负责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由科主任负责进行组织管理。

二、预检分诊点标识、流程醒目明确,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标准防护程序,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三、各科室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人有关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同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医院当接到卫生部和省市地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并引导分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依法采取隔离或控制传播措施,并按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医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病人能力时,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及医务科,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院。

七、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病人时,应按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八、感染性疾病科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九、科主任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及有关工作制度。

十、医务科加强对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应依法查处。

预检分诊处人员工作职责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要掌握感染性疾病病人诊疗流程,熟悉各种法定传染病的特点。

对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进行询问病史,并按病种进行分诊。

凡体温在38℃以上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免费提供一次性口罩,先就诊后挂号。

分诊处工作人员应将发热呼吸道疾病介绍到发热门诊并做好登记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体温计一用一消毒,接触要求进行消毒隔离处理。

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应知应会

一、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治疗,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进行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卫生,在诊疗护理病人后,特别是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液,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操作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遇污染时要随时清洗消毒,病人流量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三、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照六部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 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蚀性操作前后; 2.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TCU,新生儿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4.脱手套后。

四、医护人员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手的消毒 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品后; 3.接触特殊感染病原后;

具体方法为用快速消毒剂揉搓双手或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预检分诊处患儿及陪人所产生的生活用品一律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病原体。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①

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其中有:①空气、飞沫②水、食物、苍蝇等③手、用具、玩具④吸血节动物⑤血液、体液、血制品⑥土壤。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传播方式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我国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计38种。甲类传染病(2种):为强制性管理的传染病。发现后城镇6小时上报。包括:1.霍乱 2.鼠疫共2种

乙类传染病(25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发现后要求12小时内上报。包括:3.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13.伤寒与副伤寒14.淋病15.梅毒16.百日咳17.白喉1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猩红热20.钩端螺旋体病21.布鲁氏菌病22..炭疽23.血吸虫病24.疟疾25登革热26肺结核.27.新生儿破伤风 丙类传染病(11种):为监督管理传染病。发现后要求24小时内上报。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为肝炎的传染源。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未见报道,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极少。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除病原体。乙、丙、丁、庚、TTV等则通过血和/或体液而排除病原体。

肝炎病毒类型有: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HDV)、戊型肝炎(HEV)、己型肝炎(HFV)、庚型肝炎(HGV)、及输血传播性肝炎病毒(TTV)。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着传播给他人的措施。隔离预防技术:为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统称为隔离预防技术。常用的隔离方法有:

1.严格隔离:为黄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包括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

2.接触隔离:为橙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为新生儿淋球菌眼结合膜炎、新生儿脓疱病、狂犬病、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或定植。

3.呼吸道隔离:为蓝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有结核、百日咳、白喉、水痘、麻疹、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

4.肠道隔离:为棕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为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腹泻。

5.血液、体液隔离:为红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措施,基于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原则。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有:1手卫生;2戴手套;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衣、鞋套;5污染的医疗仪器及物品及时处理。

预检分诊工作常规

为了防止在候诊患者中发生交叉感染,预检分诊点应对内科,中医科,儿科患者挂号前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工作,由总护理部派护士主持。

1.设备

预检处设在挂号处附近,备有诊桌、压舌板、手电筒、体温表、塑料盆内盛0.1%过氧乙酸消毒液,擦手毛巾或纱布块,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和消毒性肝炎抗原抗体检验申请单。

2.方法与步骤

患者挂号前,由预检护士扼要了解病情,重点观察体征,必要时填写各项常规及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检验申请单。

病情着重了解有无新生儿的发热、乏力、纳差、肝区痛、呕吐、腹泻、脓血便,体征着重观察两腮有无肿大、压痛、观察面、颈、手、必要时观察胸部有无皮疹,眼结膜及皮肤有无黄染,颊部及齿龈粘膜有无麻疹斑,扁桃体有无白膜,触诊囟门有无紧张隆起,颈项是否强硬,肢体运动又无障碍。

检出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猩红热、脑膜炎、肝炎、菌痢、流感、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及可疑者,应立即陪同患者到隔离室或传染病科就诊,挂号手续由患者家属或工会等人员代办。

复诊的传染病患者,持预约券直接到传染病科或隔离室就诊。

导医工作常规

为了提高门诊工作质量与效率,方便患者就诊,开展导医导诊服务,由有总护理部派护士担任。

1.导医台应设在门诊大厅挂号处门外,备有电话、门诊时间表、医院特色介绍、专家门诊时间表、车船飞机时刻表、信封、信纸、邮票、拐杖、轮椅、推车、开水等;

2.导医在门诊部主任及护士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以流动性服务为主; 3.负责管理医疗区的医疗秩序,理疗咨询,就医指南,负责老、弱、病、残患者的陪同就诊(指行走不便而又无陪人陪伴者);

4.认真观察候诊、待查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做好应急救治准备,遇有病情突变的候诊患者,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尽早救治;

5.保持着装整洁,坚持挂牌上岗,言谈举止要庄重,对患者态度热情,语言文明,耐心周到,做到“口勤、眼勤、腿勤”;

6.自觉执行医疗规章制度,主动搞好医护间,科室间协调配合,发挥导医在医患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 篇2

手足口病是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传播途径多, 常在婴幼儿间造成爆发性流行。2010年4~6月本地区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我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 现将门诊预检分诊护理管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0年2~6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411例, 其中男845例, 女566例;年龄80d~36岁, 1~3岁的患儿占发病人数的70.2%。不同时间和各年龄段发生情况见表1。

2预检分诊护理管理措施

2.1 启动应急预案, 及时调配人员

由于疫情突发, 门诊在短时间内接诊大量的患儿, 而且每位患儿大都有1~2名家长陪同, 使得门诊大厅和儿科候诊区人满为患, 常态下的就诊场所和人员安排已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也不利于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按照医院的部署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迅速增加及调整诊室, 抽调人员成立预检分诊小组, 选择责任心强、业务娴熟、具有良好沟通技巧和较强应急处理能力的高年资护师及主管护师担任预检分诊护士, 并设组长1名。

2.2 加强人员培训, 做好上岗准备

预检分诊护士必须参加医院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班”, 学习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等, 熟练掌握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尤其是皮损特征和防控知识。培训后由门诊部护士长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考核, 合格后上岗。

2.3 落实防控措施, 实现关口前移

2.3.1 设立预检分诊处, 加强预检分诊工作:

对所有发热和怀疑手足口病的患儿实行2次分诊。 (1) 在门诊大厅入口处设立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处, 张贴手足口病患者就诊流程图, 对近3d内有发热病史, 且有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或有明确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的患者进行体温监测, 再由导医引导到发热、疱疹诊室进行进一步排查; (2) 发热、疱疹诊室分诊护士、医师对患儿进行2次排查, 确诊和高度疑似患者由手足口病诊室专家进行诊治, 排除手足口病患者转到普通儿科诊室就诊; (3)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 注意有无呼吸及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等症状, 一旦发生立即送急诊科救治。

2.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3.2.1 就诊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做好就诊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工作。保障有效通风, 增加清洁消毒的频次, 诊室和候诊区域的桌面、物表、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每天2次。配备充足的体温表, 保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停用候诊区儿童公共娱乐用具, 及时疏导患儿及家长, 防止人员拥挤。对于高度疑似病例, 立即就诊, 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

2.3.2.2 执行标准预防, 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经手接触传播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1], 应在增设洗手设备及配备脚踏式、感应式水龙头的基础上, 在洗手池上方张贴标准洗手流程图, 放置洗手液和干手纸巾, 为严格执行手卫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医护人员做到接诊每例患儿后都要洗手, 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操作后。门诊大厅预检分诊处, 配备一次性薄膜手套, 在不方便洗手时使用。

2.3.2.3 分级负责, 加强环节质量监控:

由于疫情紧急, 工作量聚增, 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为加快诊疗速度容易忽视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笔者采取以下措施: (1) 诊室消毒轮流制:即在加强通风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医师出诊的时间和患者的多少, 分段轮流对诊室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 每天2次, 每次1h。 (2) 环境保洁包干制。对门诊大厅、候诊区、手足口病诊室的保洁人员实行固定包干, 并重点培训消毒液的配制、清洁消毒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理等。设立消毒登记本, 防止疏漏。 (3) 分级管理责任制。即预检分诊护士负责指导和监控保洁人员的工作质量;预检分诊组长负责督查护士的工作质量;门诊部护士长负责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请领物资和监控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感控科联系, 使各项工作环环相扣, 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2.4 疫情报告管理

预检分诊护士负责协助医师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应立即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每天上下午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各1次, 由预防保健科专职人员进行网络直报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时做到内容真实、项目齐全, 字迹端正无涂改, 保证手足口病传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5 健康教育的实施

(1) 在门诊大厅和候诊区通过宣传栏、宣传图片、大屏幕播放、发放宣传资料、口头解答等方法开展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2) 对每位手足口病轻症患者或患儿家长, 发放《手足口病居家隔离治疗预防控制工作要求》, 要求其认真阅读、理解、掌握后在回执单上签名和注明联系方式。 (3) 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 采取逐条讲解, 耐心解答, 使家长初步掌握手足口病的防治和护理方法。

3结果

通过实行预检分诊管理、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疫情报告和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疾病流行期间我院无漏诊、漏报现象和医院内感染病例发生。

4小结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A16) 感染引起,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者易死亡。疾病流行期间, 加强预检分诊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 做到准确分诊, 确保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有效落实, 在控制医院感染、防止疫情扩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篇3

一、设立感染科疾病及发热门诊分诊点,应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到相应诊室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预检分诊制度 篇4

1、严格实行传染病人预检分诊制度,对发热、腹泻及其它可疑传染病人预先分诊到相应科室就诊。

2、在门诊大厅常年设置预检分诊点,专人负责,配备相应的防护、消毒设施,配备体温计等必要的器械。

3、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及有关工作制度。

4、大厅预检分诊处、各门诊科室应协助进行预检分诊工作,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要及时分诊到相关科室;其它门诊医师在就诊时,也要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对于预检为传染病的,应及时分诊到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科室。

5、预检分诊处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作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6、发热门诊,对发热等病人,初步排除传染病后,可以转到相应的普通门诊就诊。

7、预想检分诊中,发现可疑特殊重大传染病例时,要及时电话联系防保科,院感科等相关科室,并立即依法采取相应的隔离或控制措施,对病人陪同人员和其它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它必要的预防措施。

洪雅县中医医院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洪雅县中医医院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6.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洪雅县中医医网络直报制度

1.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2.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3.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1.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2.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3.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4.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5.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

7.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门诊住院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日志

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2.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汇总交院办公室;

(3)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检验放射登记管理制度

1.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预检分诊制度 篇5

一、门诊设置导医台,导医要采取一级防护措施。初步了解患者病情并测量体温,对体温≥38℃的立即提供一次性口罩并引导到发热门诊,对其它患者或体温<38℃的引导至挂号台和普通门诊。

二、发热门诊和普通门诊医师接诊时必须询问流行病史、职业史并进行登记。

三、普通门诊医师结合患者主诉、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等对患者进行传染病预检,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立即通知导医,在对患者采取一级防护的情况下分诊到发热门诊。

四、发热门诊医师还需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检查,并进行相关处理。

五、发现原因不明病例或疑似传染病病例、妥善保存病历资料,立即报告医务科组织会诊,做出临床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 篇6

1 临床资料

自2009—06~2010—06, 我院儿科门诊量28960例, 预检分诊小儿手足口病疑似病例1080例, 男613例, 女467例, 年龄5月~10岁, 经医生诊断后, 1053例为确诊病例, 预检正确率97.5%。

2 预检方法

2.1 检测体温

儿科门诊多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我们预检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测量体温, 手足口病患儿常以发热起病, 其热度不等, 但以低热 (37.5~38.5℃) 者约半数。

2.2 倾听主诉

患儿及家长可主诉其口痛、舌痛, 不敢说话和吞咽, 以导致小儿流涎、厌食、哭闹, 可有流涕。瞩其张口, 口腔内可见疱疹, 多在舌、颊黏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 约3mm大小, 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

2.3 观察皮肤

可见皮疹, 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 手掌和足也多见, 下肢和臀部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 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成疱疹, 圆形或椭圆形, 约3~7mm, 如米粒大小, 质地较硬, 周围有红晕, 疱疹数目少的几个, 多的几十个。小儿手足口病和水痘很相似, 水痘呈向心性分布, 以头面胸背为主, 随后向四周蔓延。而疱疹性咽颊炎一也会发热, 咽部起疱疹, 但水疱如针眼大小, 以咽部、软鄂、扁桃体为多见, 发热38℃以上, 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单纯性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 继发感染多见于口唇、眼睑、鼻周, 为粟粒样疱疹, 没有其他部位皮肤。

3 防控措施

由于本病主要由柯萨奇A16[4]和E71[5]两种肠道病毒引起,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 主要由呼吸道飞沫/或由粪口传播, 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而感染。为防止交叉感染, 我们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3.1 预检出小儿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后, 立即将其安置在指定的诊室, 确诊后立即送传染病院治疗。每次诊室内只能为一名患儿, 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 均应立即洗手, 并用洁芙消毒液消毒双手。

3.2 候诊区域的消毒: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氧胆酸盐不敏感, 75%的酒精和来苏儿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含氯消毒剂和氧化剂 (如漂白粉) 都能将其灭活[1]。我们采用漂白粉消毒卫生间, 地面用含氯消毒剂 (三氯异氰尿酸 浓度:2000mg/L) 湿式清扫, 长椅、导诊桌、窗台、墙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并用含氯消毒剂喷洒候诊区, 每日3~5次, 实践证明:开窗通风, 让空气流通,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3 诊室内的消毒:墙壁悬挂多功能空气消毒机, 空气循环进入经紫外线照射, 每天8h, 地面、诊桌、电脑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夏天开窗通风。

3.4 诊疗护理过程中用的非一次仪器 (如听诊器、体重称等) 用含 氯消毒剂擦拭, 体温计用百消净2000mg/L浸泡。

3.5 患儿的咽喉分泌物及皮肤疱疹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给其戴一次性口罩, 嘱患儿动作轻柔, 防止抓破皮疹。

3.6 做好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肥皂洗手, 居室通风, 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总之, 尽早识别小儿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使其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加强公共场所特别是医疗单位的消毒, 做好卫生宣教是防控小儿手足口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检分诊,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发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8, 5.3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8年4月28日新华社

[3]中国药通天下网www.51ey.com卫生部

[4]肖明华.天津市首次从手足口病人分离出CoxA16肠道病毒[J].天津医药, 1985, 13:355

上一篇: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下一篇:一一列举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