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树立远大理想(精选5篇)
计算机二年级刘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好!能有机会参加这次演讲,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我演讲的题目是: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
有人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也有人说,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年轻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使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他的精神就不会空虚,精神充实了,学习起来自然更有干劲。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实践自己远大理想的最好行动,就是刻苦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说出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深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时代赋予了学生崇高而又神圣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是我们所肩负的任务。
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是我们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成长动力的源泉。
在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之后我们还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尽管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很肯定,即成功就是达到既定的有意义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成功;没有目标,做任何事情都难以成功。学习更是如此,盲目的学习很容易使我们在被动,从而迷失自我。因此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够前进。
有人打过形象的比喻: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赛跑。当我们在学习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并能把自己的学习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维持和提高,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因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怀目标,充满激情地去学习,设计合理稳妥的学习计划,从小目标到大目标,从局部目标到整体目标一步步地前进,一点点地品尝学习的成功,建立学习信心,建立人生的信心。
当我们因种种原因对学习提不起劲儿,想要松懈的时候。就要及时调整和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在新的起跑线上找到新的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展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习目标,来源于个人的志向、兴趣和人生规划。
昌衡村的传奇将军
提起彭州先贤,尹昌衡是不能错过的名字。他是诛杀镇压保路运动罪魁祸首赵尔丰的辛亥革命功臣,也是最后一任四川都督。彭州昌衡村, 由原来的双丰村和双槐村在2005 年两村合并, 并更名而来。更名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尹昌衡, 这里正是他的故乡。
尹昌衡最出名的事,就是砍掉了曾屠杀川人的赵尔丰的人头。武昌起义后,四川也成立了革命政府,尹昌衡任军政部长。不过,因为川军士兵不满军饷欠发而发动成都兵变,只有尹昌衡率领部队镇压了暴乱,于是他便被拥戴为四川都督。
但是,彼时的清朝尚未灭亡,四川总督便是赵尔丰。赵尔丰企图策划兵变,尹昌衡识破了他的阴谋,假意骗取赵尔丰信任后,将他逮捕,随后在成都皇城坝举行公审大会,砍了赵尔丰的脑袋。随后他便平定了所有在四川的清军。那时, 还是少年的郭沫若在成都讀书,他听过尹昌衡演讲,见识了这个尹大都督的风采,并在自己的文中加以记载。
不久后,尹昌衡被袁世凯召至北京,袁想笼络利用他,他却誓死不从,和蔡锷一起被软禁了起来。尹昌衡倒也不忧虑,在此期间,蔡锷结识了小凤仙,他便认识了北京城另一名妓良玉楼。在尹昌衡故居的诗文碑廊里,还能看到尹昌衡写给良玉楼的诗。诗中最后一句写道,“美人名士堪千古,何必干戈误一生!”
不过,这也许只是玩笑话。尹昌衡无时无刻都想回四川继续革命,可惜一直没机会逃出北京。袁世凯死后他又被黎元洪继续软禁,结果六年后才回到成都。之后他追随孙中山革命,但遗憾的是, 因身体原因最终归隐彭州,与良玉楼相伴余生。
川剧之乡的金字招牌
很少有人知道,彭州有着“川剧之乡”的美誉。自明代以来,彭县城乡在兴建各种庙观、寺院、祠堂、市坝和会馆时,一般都要建造万年台子或地台子,供川剧班子演戏用。阳友鹤1913 年出生在彭州濛阳镇,小时候家里穷,9 岁便进入“金兰科社”戏班子学艺,取名“小金翠”,由汪翠玉、秦华武教他学艺。后来,他又到成都拜杨凤仙为师, 在万春茶园登台演出《三击掌》《北邙山》等剧目, 得到了川剧名小生张被云的赏识,带他到重庆悦来茶园演出。阳友鹤渐渐有了人气后,但没想到的是,随后他进入青春期变声,就不能发出圆润的声音。“倒嗓”本来就给了少年阳友鹤极大的打击,街上的小孩子还给他取了个“哑钢板”的外号,整日追着叫。阳友鹤没有气馁,而是每天带着一个坛子到离城三四里的山下去练嗓子。每天天不亮,打着灯笼来到城边等开城门。到了那个叫“百子园”的地方,对着坛子喊,对着井水喊。经过三年的苦练,他终于练出了一副玉润滑圆的金嗓子和能文能武的旦角硬功夫。
1931 年,18 岁的阳友鹤重返重庆,在章华大舞台出演《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每场爆满。之后,他在川剧剧种中开创了旦角表演艺术的“阳派”,塑造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感人艺术形象。
不过,身为川剧大师,他的演出并不限于川剧。上世纪30 年代,阳友鹤在成都“新又新”大舞台编导主演了时装戏《灵魂的安慰》《哑女与妖妻》《农嫁女》等大受欢迎的剧目。建国后,他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戏曲改革工作。1952 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他与周企何合演《秋江》荣获演出奖和演员奖,并受到陈毅元帅的夸奖。他所演的《刁窗》《金山寺》《蹈蝉》《铁笼山》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妇女艺术形象, 被誉为“川剧的梅兰芳”。
最难忘就是故乡的山和水
除了革命先驱和艺术大师,还有为数不少的著名科学家。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就是其中之一。
1934 年5 月,曹文宣出生于彭州天彭镇。1942 年,他们一家人搬到了海窝子。海窝子,就是如今的新兴镇,位于湔江上游,传说是古蜀王鱼凫建都“瞿上”的所在地。曹文宣回忆说,那时正值抗战期间,海窝子非常繁荣。街上铜匠、银匠、染坊等各种店铺很多。当时他们家就住在海窝子老街的福音堂,父亲是福音堂牧师,母亲是小学教师。福音堂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果园,他们家也种了很多的果树和花草。小时候的曹文宣喜欢捕鱼、捉鸟、打蛇,还养了松鼠、兔子、金鱼、鸽子、黑八哥等,家里就像一个小型动物园,非常有趣。后来他考大学时就报考了“华西大学生物系”,因为他想更深入地探索生物奥秘。不过, 他最终成为鱼类生物学家,则要归功于彭州的青山绿水。曹文宣还记得,童年时,湔江的水非常大,那时候晚上睡觉经常听见湔江水哗哗地流淌, 这说明上游的植被覆盖特别好。一到夏天,他就和小伙伴们打着赤脚,在江边涉水玩耍。那个时候, 湔江的鱼很多,桃花斑、沙网子、白条子、鲤鱼、黄辣丁、十八子等等都有,他从小就认识。在湔江玩耍的这段经历,也促使曹文宣选择了从事鱼类研究。后来,他发现桃花斑(学名成都鱲)和沙网子(学名似鱼骨)竟然是湔江的特有鱼类,而《中国淡水鱼名录》里还没有它们的记载,于是,他就将这两种鱼的资料也带进了中国淡水鱼档案中。
故乡是树立远大理想的地方
彭州,也是中科院李吉均院士出生、长大的地方。他当年是彭州中学1952 级学生,那时候的彭州中学在四川省已经是一所很有实力的学校,老师在为人、胸怀、视野等诸多方面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吉均后来回忆说,他正是深受老师的影响, 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工作, 为此被选为学校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和团支部书记。1951 年,他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赴重庆参加了西南地区学生代表大会。
1952 年,高中毕业时的他有一个梦想:“骑一匹白马漫游在祁连山的深山幽谷中”为祖国探矿。因为他心中认定,矿产是工业的粮食,炼钢需要煤炭,都说祁连山是中国的乌拉尔,那他就去祁连山给祖国探矿。不过,身体单薄的他大学最终报考的是南京大学地理系。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仍想着骑着白马去祁连山探矿。为此,大学期间,他坚持早起锻炼,晚上洗冷水澡, 就是想着把身体锻练好了,这样才能“骑马探矿”。
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梦想,若没有梦想,就算学习学得再好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去,自然不会有成就。若仅有梦想,不认真对待学习,那便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难以取得成就。所以想要有所成就,既需要梦想又要努力学习。
但相对而言,学习是最主要的。我们青少年应当做知识老人恭恭敬敬的学生,诚实谦虚,学而不厌。仅有这样,我们的知识才会逐渐丰富起来,我们也才能有所作为。
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编修《史记》。他博览群书,实地考察,其间虽遭宫刑之辱,也不抛弃对事业的追求,最终写成不朽之作《史记》。马克思的光辉著作《资本论》,花了近四十年时间才写成;列宁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曾参考了583本书。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从1831年开始进行环球科学考察,1836年动笔,1859年才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我国著名的年轻数学家陈景润,70年如一日,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每一天只睡了3小时,不屈不挠地,勇敢地攀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最终登上了数学论高峰,成了数学巨人。这很多的事实无不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就的取得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而取得的。世界上仅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想要丰富自我的知识,就应当努力学习。
时值清明,日暖风清,翠柏凝春,更显得郁郁葱葱。今天 ,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追忆革命英雄们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祭奠革命烈士们的矍铄英灵,以此来表达我们无尽的怀念和哀思,也以此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是一个埋葬着无数英雄的圣地,矗立在我们面前的烈士丰碑,同样也诉说着英雄们光荣而无悔的事业,诚然烈士们已长眠地下,但他们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将与青山共存、与日月争辉。岁月的风尘早已在烈士的丰碑上刻下了斑驳的印记,让我们无法不回想起那段沧桑沉重的往事: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无畏;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搏斗;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宣布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先烈们,面对你们,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你们的英名也将与松柏同在、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我们学习你们,我们要以你们为榜样。
同学们,我们是青年学生,我们是祖国的生力军和未来建设者,美丽而繁荣的国家和城市,需要我们去维护和建设;清新而自然的环境和社会,需要我们去打造和创建;深藏在文明社会中的不良恶习,同样需要我们去纠正和引导。朋友们,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做一个合格的青年学生,做一个优秀的社会公民,共创美好明天!
扬起希望风帆
——中学生理想教育材料 南阳市三中八年级十一班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青少年学生最富于理想,一旦理想在他们心中扎下根,就会目光远大,信心百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认真学习。理想是人的一种信念,是追求的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也是人的内在需求,是人在调节自身与千变万化的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的支撑点和出发点。青少年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能刻苦攻读。理想教育是德育的核心,理想教育的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当代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我是一名农村初级中学的政治课教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深深体会到理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简单粗暴,缺乏对子女的思想教育或理想引导,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收入,生活得舒服自在;初中学生由于所学的知识不多,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注重眼前和表面的东西,很多学生还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缺乏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和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奋斗的意识。而且在父母亲竭尽全力地为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前提下,许多孩子在父母亲营造的这种优越中“挥霍”,甚至有些孩子还存在这样的意识:反正父母亲会帮我们做好一切,我们只要拿着就可以,管他未来是什么样子。
在我们八十一班,对于理想教育,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很重视。每周班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包括近期和远期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励志向上,同时自己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一来,努力就有了方向,不至于为目标而迷茫。
对中学生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理想”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教育者,特别是思想品德科教师和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教育呢?根据多年在这方面的教育实践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四条有效途径。
1.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并加以梳理,掌握每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客观因素对他们对理想前途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周围一时流行的风气,等等,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激情,形成某种愿望。老师一定要敏感地把握这些客观因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动态中掌握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2.要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老师绝不能脱离学习引导理想,而要把理想教育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有关理想前途的主题班会,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同时,还看到学生都是各有特长的,知道自己的特长,了解这特长的社会意义也是远大理想建立的条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或特长,对学困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应多与他们接触、交谈,因势利导,使他们认识到有体育专长而没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无法施展才能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自己的特长,使其看到学校给自己开辟的广阔道路,对前途充满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3.初中生虽然有充沛的精力,但是缺乏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毅力,缺少沉着地、坚定地执行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品质,缺乏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动力,常常在困难面前打败仗。老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只有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和险阻,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一是靠胸中远大理想的指引,二是靠顽强、锲而不舍的精神。
4.要告诉学生们有理想而不去为之奋斗,那是一种空想__幻想。而奋斗了却不能实现,则要检查理想是否切合际,符合社会现实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激情,表现出对生活的自信和乐观;要通过自己对工作的努力,表现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理想追求上,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才能成功,理想才能化为学生的实在行动。
在一次班会上一位同学这样说道:
“理想是美好的东西,给人以希望,给人生活的动力,为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许,他还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但理想有时候也是个令人疯狂的东西,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旧救赎》中雷德对安迪说的:“希望在这里是个危险的东西”。
理想,顾名思义,是理性的想法,是人在理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可是人并不是纯粹理性的生物,他还有很大部分感性的成分。也许哲学家可以极其理性的看待事物,但大众肯定是不可能的。既然人不能始终保持理性,也就是说人的看法、想法、认识,或者说思想是非理性的,非理性既意味着其想法中的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照此来讲,通常人所说的理想均含有不切实际的成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但为什么有些人的理想可以实现,有些人的理想则不能实现呢?
首先,就理想本身来说,其理性的成分越大,则其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取决于人在树立理想的过程中所保持的理性程度。
其次,成功可以说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成功需要很多的因素集都具备,方能成功。而在这诸多的因素中,有些是人努力可以满足的,有些则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即人力有时而穷。即俗话所说的:尽人事,知天命。”
这位同学的发言可见他对自己的理想有了足够的认识,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理性,为自己一生的理想而抛洒热情,全心付出。有段时间很流行的一首歌曲《老男孩》引起人们关于梦想的回忆,其中这样唱到: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其实,答案就在歌词中,“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曾经的年少轻狂,或者说志在四方,是青春感性思想的具体表现。感性成分居多,注定其实现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很多人感慨于过去的理想、梦想、愿望未曾实现,对自己做出的改变而感到痛苦,有的甚至抱怨社会的不公。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其未曾实现的原因,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感谢这种改变,当年梦想的放弃意味着我们在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社会,如果当初的梦想不能实现,肯定有其不能实现的道理。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未曾实现,这是内因,你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如果受到外部原因的影响,尤其是人力不可为的因素的影响,我们放弃当年的梦想恰恰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该为这种梦想的逝去而感伤,会有新的、更切合实际的认识想法产生,我们从这种经历中获得了新的认知,难道这不值得高兴吗?何必为过去不切实际想法的未曾实现而难过伤心呢?
我想告诉所有的同学们:
【专题二树立远大理想】推荐阅读:
关于树立远大理想05-15
弘扬先烈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09-21
树立远大理想演讲稿04-30
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03-24
树立崇高理想06-21
当代中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09-16
党课思想汇报: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1-08
专题理想信念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