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2025-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推荐10篇)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1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试题(命题人:颍上六十铺中学教师)

(沪科版1-3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2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是()

A、121B、2C、2D、22、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806亿元,“32806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3.28061011B、3.28061012C、3.28061013)D、3.28061014

3、若a0,则3a5a等于(A、8a B、8a C、2a D、2a

4、若-2amb4与5an2b2mn可以合并成一项,则mn的值是(A、2 B、0 C、-1 D、1 m

25、若方程(m-3)x3yn1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的值分别为())A、2,-1 B、-3,0 C、3,0 D、3,0

6、已知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A、2B、3C、4D、5

xy2a7、如果方程组的解是3x5y280的一个解,则a(xy4aA、3B、2C、7D、6))

8、关于多项式3x22x3y4y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三次四项式 B、它的最高次项是2x3y C、它的常数项是1 D、它的一次项系数是4

9、某品牌自行车1月销售量为100辆,每辆车售价相同。2月份的销售量比1月份增加10%,每辆车的售价比1月份降低了80元,2月份与1月份的销售总额相同,则1月份的售价为()

第 1 页,共4页 A、880元B、800元C、720元D、1080元

10、某书店把一本新书按标价的9折出售,仍可获得20%的利润,若该书的进价为21元,则标价为()

A、26元B、27元C、28元D、29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已知点P表示数轴上的一点-4,把P点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后再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那么P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12、如图,按此规律,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字为_________。

1234......2x3y的系数是_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_。

13、单项式 53454566778910

14、已知a是整数,且a比0大,比10小,请你设法找出a的一些数值,使关于x的1方程1ax5的解是偶数,你找出的整数a的值是________。

2三、(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2201515、计算:246451 

16、化简:5(x2y3x)2(x2x2y)20x

四、(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x1x21

17、解一元一次方程:36

第 2 页,共4页

2xy718、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x2y0

五、(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

119、已知A3x23y25xy,B2xy3y24x2,当x3,y时,求2AB的值。

320、a3(b2)20,求ab的值。

六、(本题满分12分)

21、某学校班主任暑假带领该班三好学生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教师买全票一张,其余学生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教师在内全部按票价的6折优惠;”若全票价格是240元/张。

(1)如果有10名学生,应选择哪个旅行社,并说出理由;(2)当学生人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多?

第 3 页,共4页

七、(本题满分12分)

22、已知A3x2ax6x2,B3x24ax7,若AB的值不含 x项,求a的值。

八、(本题满分14分)

23、某商场计划拨款9万元从厂家购进50台电视机。已知厂家生产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1500元,乙种每台2100元,丙种每台2500元。(1)若商场同时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50台,用去9万元,请你研究一下商场的进货方案。

(2)若商场每销售一台甲、乙、丙电视机可分别获利150元、200元、250元,在以上的方案中,为使获利最多,你选择哪种进货方案?

第 4 页,共4页 2017-2018学第一学期五校联考 七年级数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1-5 DBCAB 6-10 DBBAC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612、13、(每错1空扣2分)14、1、2、3、4、6

三、(本小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5、原式=-18„„„„„„„„8分

16、原式= „„„„„„„„8分

四、(本小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7、„„„„„„„„8分

18、„„„„„„„„8分

五、(本小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19、2A-B= „„„„„„„„5分 把 原式=31„„„„„„„„10分 20、„„„„„„„„5分

„„„„„„„„10分

六、(本题满分12分)

21、解:(1)有10名学生时,甲旅行社的费用为: „„„„„„„„2分 乙旅行社的费用为: „„„„„„„„4分 所以应参加甲旅行社。„„„„„„„„5分(2)设有 名学生,根据题意得:

„„„„„„„„8分 解得: „„„„„„„„11分

答:当学生人数是4时,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多。„„„„„„„„12分

七、(本题满分12分)

22、„„„„„„6分

因为A+B的值不含 项,所以 „„„„„„„„12分

第 5 页,共4页

八、(本题满分14分)

23、解:(1)购进甲种电视机 台,乙种电视机 台,丙种电视机 台。①购进甲、乙两种电视机 解得 ②购进甲、丙两种电视机 解得 ③购进乙、丙两种电视机 解得

故商场进货方案为购进甲种25台和乙种25台,或购进甲种35台和丙种15台。„„„„„„„„10分

(2)按方案①获利

按方案②获利

所以选择购进甲种35台和丙种15台获利最多。„„„„„„„„14分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篇2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 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 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3

我校七年级共分六个班级,我带七(1)、七(2)两个班。共有学生37人,正处于服从与叛逆的过度阶段。度过了一学期的初中生活。通过一学期的相处与交流,我对这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自己教学的不足与长处也有所了解。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为数极少,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正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教育和监督。有小部分学生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父母在外地打工,在家无所管束,养成贪玩、贪吃的坏毛病,这是班级工作的不利因素。在上学期没能做好扶差工作,导致平均分在建颍没有优势,尤其在(1)班的学生。有不少学困生,他们成为教育教学的头痛事。帮助困难生,是急需解决的事。在本学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拟定其教学计划旨在明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这一学期的工作目标和方法,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这学期的工作,时时监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施了计划中的措施以及是否达到计划中的目标要求。

三、教学目标

1.领会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对通法的掌握,避免过分强调技巧;

2.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对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思想方 法解决数学问题;

5.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合作、积极交流、勤于思考等; 6.照顾全体学生,做好学困生辅导工作,让每位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保证学生成绩合格率、均分达宁国第三,力争第二。

7.做好培优工作,尽可能多的让更多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确保优秀率达建颍第二,力争第一。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6章:实数:是初中“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1,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第十一章频数分布重点是领会频数和频率的概念,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或折线图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交流”、“探索”、“思考”、“操作”、“练习”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阅读与思考,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针对单元知识撰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练习,留足够的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堂堂清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从基础学起,稳打稳扎,从而觉得数学学起来并不难。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让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作业的批阅,使得学生积极提高自己的成绩来获得这样的机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能发现别人的错误,同时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认真选好数学小组组长,培养组长负起责任,做好数学作业检查工作,学困生辅导工作。

10、搞好个别辅导。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11、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自己来命制试卷,当学生表现骄傲时就命制较难的试卷,当学生感觉数学很难时就命制较简单的试卷,让学生对数学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和信心。

六、学困生转化

初中数学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何转化这些数学学困生是摆在我们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教师应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困现象,分析产生学困现象的因素,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指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水平差异;体现主体,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激励评价,促转化;立足教材,以趣促学

5、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树立学困生主人翁精神

6、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4

一、填空题

1.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牛顿第一定律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状态。

2.用8N竖直向下的力把重5N的木块紧紧压在地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竖直向上把同样重的木块紧紧压在天花板上,天花板受到木块的压力是______N。

3.如图所示,一个男孩用水平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没能推动,则这时推力_______汽车所受的阻力。(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4.某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秤称重26.46 N,全部浸入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6.66 N,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 N,物体的体积是______ m3,物体的密度是______ kg/m3。

5.一个小球所受的重力为10N,将它浸没在水中时,所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为20N,此时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N,放开手后,物体将_______(填上浮下沉悬浮)。

6.甲、乙是两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实心球,它们静止在某种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那么两球所受的浮力F甲_______________F乙,两球的密度甲_____________乙。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小宇赤足走在布满鹅卵石的海滩上时感到脚底不舒服,这是由于脚底跟地面的接触面积________,从而使脚底受到的压强_________造成的。

8.如图4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立方体木块,若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半,

将其放在旁边,此时地面受到的压强是原来的_________倍.

9.液压机是根据_______原理工作的。某液压机大小活塞的面积之比为5:1,工作时作用在小活塞上的压力为10牛顿,则在大活塞上可得到_______牛顿的力。

10.据报道:一女孩在火车急驶而来时,为躲避火车,便坐在距离铁轨很近的石坎上,并低头捂住耳朵,谁知强大的气流将女孩的长发卷起,将其拖入车底,女孩当场死亡。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是由于火车驶近时,靠近火车的地方空气流速 ___ (选填大或小,下同),气体压强 __ ,气体压力差就会将人推向火车,引起事故。

二、选择题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刹车闸

12.某班男同学与女同学拔河,男生共有20人,每人用450N的力, 女生共有30人,每人用300N的力,则绳子受到的合力为:( )

A、0N B、150NC、18000ND、1500N

1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40N的水平力将重5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是( )

A.40N B.50 N C.10N D.90 N

14.下列应用中,属于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是:

A.切蛋糕的刀用很细的钢丝制成 B.很重的坦克安装履带

C.注射器的`针头很尖 D.建筑设计时,非承重墙使用轻质(密度较小的)材料

15.如图所示,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B、两手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D、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左边受到的压力较大

16.关于液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的压强大小跟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B.液体的压强大小跟液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C.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跟容器底的面积大小有关

D.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这一特点跟液体的流动性有关

17.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德堡半球实验是用来测量大气压数值的一个实验

B.托里拆利实验中的玻璃管内的汞面上受到大气压强

C.同一地点的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

D.大气压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18.如图所示,把一个自制的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液体中,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个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这个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甲种液体密度较大

D.密度计B处的刻度值应大于A处的

19.下面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液体密度大,对浸在其中物体的浮力就一定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就一定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合液体

D.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和浸没液体的深度无关

20. 电灯通过电线挂在天花板上,与电灯的重力相互平衡的力是( )

A.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B.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D.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三、实验题

21.右图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当物体A全部浸入水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

(2) 若探究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应选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3) 若选用的操作③⑤是,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的关系。

(4)若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应选操作是_____(填序号)。

22.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红同学提出了一些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1)下列A、B、C是小红同学提出的三个猜想,题中已经写出一个,请你帮小红写出另 外两个:

猜想A: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 面积 有关;

猜想B: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 有关;

猜想C: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 有关;

(2)如果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作 。

(3)下面是小红同学设计的用U型管压强计研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实验:

请你在认真观察每个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实验1是想验证 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 的关系;

实验2是想验证 相同时,液体的压强 与 的关系;

实验3是想验证 相同时,液体向 的压强都 。

四、综合应用题

23.最近在一些地方的小轿车的车尾,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请与我保持距离,别吻我,我怕羞(修)!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24、小宇的妈妈买了一箱牛奶,放在地板上,如图8是包装箱上的部分信息,已知箱与地板的接触面积是0.025m2。(g=10N/㎏)试求:

(1)这种牛奶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2)这箱牛奶对地板的压强是多少帕斯卡? (不计箱重)

24、一辆质量为50t的坦克在水平地面上,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的大小。

25.一辆载重汽车,车和货物的总质量为8t,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2(此车共10个轮胎),某一路段路面所能承受的压强为3.8106Pa,问此车能否通过此路段?(g取10N/kg)

答案:

一、填空题 1.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2. 13 3 3. 等于

4. 9.8 10-3 2.7103 5、20N;上浮 6、大于;大于 7、减小;增大

8、0.5 9、帕斯卡;50N 10、大;小

二、选择题、11. D 12. A 13. B 14.B 15.C 16.D 17. C

18. D 19. D 20. C

三、实验题

21. (1) 1N (2) ③④ (3) 液体的密度 (4)②③或②④

22、(1)深度;密度;(2)控制变量法;(3)液体密度;深度;液体深度;液体密度;液体密度;各个方向;相等

23、答: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由于惯性,汽车要保持原来的高速运动状态,必须滑行一段距离方能停下,所以要保持车距。

24、解:(1)=m/v=257g/250cm3=1.03g/cm3 2分

(2)牛奶总质量 m=257g24=6168g=6.168Kg 2分

牛奶总重力G=mg=6.168Kg10N/Kg=61.68N 2分

牛奶箱对地面压强 p=F/S=G/S=61.68N/0.025m2=2467.2pa 2分

25、(1)1.67105pa (2)4108pa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5

吴山初级中学周典福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学生人数为63人,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不算太好。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析如下:

第十七章 二次根式

本章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它的运算,分两节1.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第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最终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九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二十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一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本期教学内容重难点:

第十七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重点)

2.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

第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重难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重点)

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难点)

第十九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重、难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

第二十章 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重点)

2.矩形菱形正方形(重、难点)

第二十一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1.数据的集中趋势(重点)

2.数据的离散程度(重、难点)

四、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并且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勾股定理等几何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研究,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这是在知识与技能上。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五、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6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确凿(záo) 炽痛(zhì) 嗥鸣(háo) 杂乱无张

B、毋宁(wú) 惬意(xiá) 狡黠(xiá) 妇儒皆知

C、庇荫(yìn) 消蚀(shí) 讪笑(shàn) 忘乎所以

D、剽悍(piāo) 蓦然(mó) 躯壳(qiào) 语无伦次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B、五月的华林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

C、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节日的奉新县城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刚发行的《祝福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由少年儿童自己设计的。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仁爱社会福利院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接待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4、江西宜春伯塘中学教师王茂华和他的岳父谭良才三进火海,英勇救人,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以下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们的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 ,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颁奖词补充完整。(2分) ( )

A、人生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游戏 B、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

C、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止的河流 D、人生是一条充满竞争的跑道

5、综合性学习(4分)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诸葛亮忠贯日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江谭行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人一代一代传诵。假如你班要开展一次主题为“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让人崇拜的风流人物。你最崇拜谁?理由是什么?(2分)

我崇拜的是:

崇拜的理由:

(2)这些风流人物虽然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高尚的品质却传颂至今,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请写出与你最崇拜的这个人物有关的一个小故事。(2分)

二、古代诗文积累与阅读(22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6、按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

(1)当窗理云鬓, 。

(2) ,思君不见下渝州。

(3)山际见来烟, 。

(4) ,野渡无人舟自横。

(5)《约客》一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 。

(6)《送灵澈上人》中描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2.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试题

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4.-2015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5.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6.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人教版

7.20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7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加深对法则的题解和正确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学情介绍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法则,学生并不难理解,但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探究的过程是一个难点,学生并不是很容易掌握,可以借助数轴讲解。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从实际情境出发,提供学生进行观察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归纳得到结论,体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问题,树立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难点:符号的确定,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积为负。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导语: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正有理数相乘,以及正有理数与0相乘,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含有负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讲授新课

【问题展示】有甲、乙两个水库,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水位的变化量如何表示? 【合作探究】生:举手回答。

【问题展示】师:计算下列各式,你能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吗? 4(4)4(3)(5)2(5)1(5)0(5)(1)(4)3(4)1(4)(1)1 4(2) 4(1)

(4)4

(4)2

(4)】生:讨论发言,互相补充。0【合作探究

(4)(2)

【问题解答】

师: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仍得零。

【问题展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举例说明。【合作探究】生:举手回答。【问题解答】一般的,a与

1mn互为倒数,与互为倒数。anm这里a0,n0,m0,同小学一样,在有理数范围内,0不能作除数,或者说0为分母时分数无意义。

三、巩固新知

【抢答题一】

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11(1)5(3);(2)(3)3;(3)(2)(7);(4).23【抢答题二】计算下列各题:

(1)(4)5;(2)(5)(7).【抢答题三】 口答:

(1)1(5);(2)(1)(5);(3)(5);(4)(5);(5)1a;(6)(1)a。

师:做完以上这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讨论、交流。

师: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自主解答】 计算:(1)29();(2)(2.5)(8)。3

4四、小结与计价

通过本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认为你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五、习题超市

1.在3,4,5,6这四个数中,任意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A.12 B.20 C.24 D.30 2.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数,各为0,那么这两个有理数一定是()A.一个为0,另一个是负数 B两个都为负数

C.一个为正数,另一个为负数 D均不为0,且互为相反数 3.计算:

111(1)()(8);(2)30()。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5分)

13.众所周知,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成,那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看其会不会

A.直立行走

B.使用火

C.制造工具

D.劳动 14.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青青国庆期间去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考察,那么她应该去了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

C.浙江河姆渡

D.云南元谋

1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据考证,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A.三、四百万年前

B.一百七十万年前

C.七十万年--二十万年

D.七千年前 16.下列是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北京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

半坡原始人类

D.河姆渡原始人类

半坡原始人类 17.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19.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0.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追根溯源,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

A.陕西西安半坡村

B.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C.云南元谋县

D.北京西南周口店

21.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A.牧野

B.涿鹿

C.长平

D.城濮

22.学习历史可以有多种途径,下列途径不可以用来寻找历史的是 .A.传说与神话

B.化石

C.想象

D.考古

23.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

B.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24.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建立夏朝夏朝建

商汤灭夏

东周开始

A.盘庚迁都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25.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桀

B.商纣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26.如图所示的西周制度中,属于被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

②诸侯

③卿大夫

④士

⑤平民

⑥奴隶 A.②③

B.②⑥ C.⑤⑥

D.①⑤

27.王亮向其他朋友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下列各项与史实不符的有 .A.商纣王在位时,烽火戏诸侯

B.周厉王率兵伐纣,灭商建周

C.启即位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D.盘庚灭夏,建立商朝

28.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私有制

D.奴隶制 29.右图中的人物,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

A.神农氏

B.尧

C.大禹

D.炎帝

30.“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相传下列首领禅让的顺序是

A.舜→禹→尧

C.尧→禹→舜

B.禹→尧→舜

D.尧→舜→禹

31.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商”或“殷”,原因是

A.商朝建立,定都于殷, 以后再也没有更改过

B.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C.名叫殷的商王规定的 32.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D.“殷”字吉利

A.国家机构不完善

B.统治者缺乏经验

C.军队缺乏训练

D.末代国君的昏庸、奢侈、残暴 33.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新学期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张”,乙说:“我姓李”,丙却调皮的说:“我和战国时期最西边的诸侯国同姓”。你知道丙同学

A.姓楚

B.姓秦

C.姓齐

D.姓燕

35.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36.战国时期,新出现了三个源于晋的国家,它们是

A.韩、赵、魏

B.韩、楚、魏

C.韩、赵、燕

D.齐、赵、魏 37.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丧失抵御秦军进攻能力的大规模战争是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城濮之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25分)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① ”。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② 代替了 ①,“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

一、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答案写在下方空白处)(4分)

(2)材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2分)这个朝代的建立标志我国进入什么社会?(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2分)该项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2分)

39.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13分)

【方式一 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中的远古人类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那么这是什么人?(2分)

(2)图二我们称这是什么式样的房子?(2分)

(3)图三中首先称霸的是谁?(2分)

【方式二 新闻学史】

新华网报道:“三月三,拜轩辕”2015年4月21日,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4)新闻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因为“轩辕”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后人尊称他为?(4分)

【方式三 成语学史】

成语“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一场战役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后用来比喻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5)材料中的战役指的是哪场战役?(2分)

【领会与创新】

(6)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了解、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1分)

初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CDCBA DDABC BBBCC BCDBD DBDAA

二、材料题

38、(1)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2)夏 奴隶社会

(3)分封制 巩固周王室统治

39、(1)北京人(2)干栏式(3)齐桓公

(4)黄帝 人文初祖(5)长平之战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9

相交线、平行线和平移

10.1

相交线

第一课时

对顶角及其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2.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探索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对顶角相等的推理过程.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料

微课,图片.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和∠3大小有什么关系?

你能说明具有这种关系的道理吗?

学生讨论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顶角.设计意图:从一个简单的小问题来引出今天的知识点,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探究新知】

1.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DOE=90°,∠AOE=36°,求∠BOE、∠BOC的度数.答案:解:∵A,O,B在同一直线上,∴∠AOE与∠BOE是互为邻补角,∴∠AOE+∠BOE=180°.又∵∠AOE=36°,∴∠BOE=180°-36°=144°.又∵∠DOE=90°,∴∠AOD=∠AOE+∠DOE=126°.又∵∠BOC与∠AOD是对顶角,∴∠BOC=∠AOD=126°.总结:(1)对顶角是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的一对角.(2)当两相交线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那么这两直线互相垂直.【合作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组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再向全班汇报,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各组打分.

问题: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学生交流,回答.解析:选项A中的两个角没有公共顶点;选项B、D中的两个角的两边没有在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条直线上,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角符合对顶角的定义.故选C.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

【典型例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

解析:结合图形,由∠1和∠BOC求得∠BOF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2的度数.

答案:解:因为∠1=40°,∠BOC=110°(已知),所以∠BOF=∠BOC-∠1=110°-40°=70°.因为∠BOF=∠2

(对顶角相等),所以∠2=70°(等量代换).

方法总结:两条相交直线构成对顶角,这时应注意“对顶角相等”这一隐含的结论.在图形中正确找到对顶角,利用角的和差及平角等关系找到角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2.如图,∠1=∠2,∠1+∠2=162°,求∠3与∠4的度数.

解析:由已知∠1=∠2,∠1+∠2=162°,可求∠1、∠2;又∠1与∠3是对顶角,∠4与∠2是邻补角,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数量关系可求解.

答案:解:由已知∠1=∠2,∠1+∠2=162°,解得∠1=54°,∠2=108°.∵∠1与∠3是对顶角,∴∠3=∠1=54°.∵∠2与∠4是邻补角,∴∠4=180°-∠2=72°.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1与∠2的度数,再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解.

【新知应用】

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

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

答案:解:反向延长射线OB到E,反向延长射线OA到F,则∠EOF和∠AOB是对顶角,所以可以测量出∠EOF的度数,故∠EOF的度数就是∠AOB的度数.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随堂检测】

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

(1)十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解析:(1)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十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90对,故答案为90;

(2)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n(n-1)对.故答案为n(n-1).

方法总结:像这样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列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

【课堂小结】

1.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集中的梳理,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

10.1

相交线

第一课时

对顶角及其性质

1.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篇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2,3)在()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在下列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图案的形成过程可由平移得到的是()A. B. C. D. 3.下列调查适合作抽样调查的是()A.了解长沙电视台“天天向上”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初三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 C.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电脑的数量 D.“辽宁号”航母下海前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

4.已知方程组:的解是:,则方程组:的解是()A. B. C. D. 5.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1=∠2;(2)∠3=∠4;3)(∠2+∠4=90°;(4)∠4+∠5=18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6.若关于x的不等式的整数解共有4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A.6<m<7 B.6≤m<7 C.6≤m≤7 D.6<m≤7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b7.在两个连续整数a和b之间(a<b),那么a= .

8.写出二元一次方程2x﹣y=2的一个正整数解: .

9.有一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下:当输入x为64时,输出的y的值是 .

10.不等式组的解集是0<x<2,那么a+b的值等于

11.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则图b中的∠EGF的度数

12.已知|x|=,y是4的平方根,且|y﹣x|=x﹣y,x+y的值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24分)13.解方程组. 201514.计算:(﹣1)++|1﹣|﹣. 15.已知一个正数x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3和5﹣a,求a和x的值. 16.如图,已知∠1+∠2=180°,∠3=∠B,试判断∠AED与∠AC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7.王大伯承包了25亩土地,今年春季改种茄子和西红柿两种大棚蔬菜,总支出44000元.其中种茄子每亩支出1700元,每亩获纯利2400元;种西红柿每亩支出1800元,每亩获纯利2600元.问王大伯一共获纯利多少元?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7分,共14分)18.已知△A′B′C′是由△ABC经过平移得到的,它们各顶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如下表所示:

△ABC A(a,0)B(3,0)C(5,5)△A′B′C′ A′(4,2)B′(7,b)C′(c,7)(1)观察表中各对应点坐标的变化,并填空:a=,b=,c=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及平移后的△A′B′C′;(3)直接写出△A′B′C′的面积是 . 19.某地区为提倡节约用水,准备实行自来水“阶梯计费”方式,用户用水不超出基本用水量的部分享受基本价格,超出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加价收费.为更好地决策,自来水公司随机抽取部分用户的用水量数据,并绘制了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 20.某旅行社带一旅游团来宜春明月山游玩,晚上入住温汤某酒店,现需要订9个房间,酒店房间分为两种:A种房间200元/间,B种房间160/间,在费用不超过1700元的情况下,要求A种房间的数量不少于B种房间数量的一半.若设订A种房间x间,请你解答下列问题:(1)共有几种符合题意的订房方案?写出解答过程.(2)根据计算判断:哪种订房方案更省钱? 21.我们用[a]表示不大于a的最大整数,例如:[3.5]=3,[4]=4,[﹣1.5]=﹣2;用{a}表示大于a的最小整数,例如:{3.5}=4,{1}=2,{﹣2.5}=﹣2.解决下列问题:(1)[﹣5.5]=,{2.5}= .(2)若[x]=3,则x的取值范围是 ;若{y}=﹣2,则y的取值范围是 .(3)已知x,y满足方程组,求x,y的取值范围. 3

六、(本大题共10分)

222.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C(b,4),且满足(a+4)+=0,过C作CB⊥x轴于B.(1)求三角形ABC的面积.(2)若线段AC与y轴交于点Q(0,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三角形ABC和三角形QCP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过B作BD∥AC交y轴于D,且AE,DE分别平分∠CAB,∠ODB,如图②,求∠AED的度数. 4

2018年江西省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2,3)在()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考点】点的坐标. 【专题】计算题. 【分析】横坐标小于0,纵坐标大于0,则这点在第二象限. 【解答】解:∵﹣2<0,3>0,∴(﹣2,3)在第二象限,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个象限内坐标的符号: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是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2.在下列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图案的形成过程可由平移得到的是()

A. B. C. D. 【考点】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分析】根据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将题中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D. 【解答】解:观察图形可知图案D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易混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或翻转. 3.下列调查适合作抽样调查的是()A.了解长沙电视台“天天向上”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初三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 C.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电脑的数量 5

D.“辽宁号”航母下海前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 【考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分析】要选择调查方式,需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分析. 【解答】解:A、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因为普查工作量大,适合抽样调查; B、人数不多,容易调查,因而适合普查,选项错误; C、人数不多,容易调查,因而适合普查,选项错误; D、事关重大,必须普查,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普查和抽样调查的选择.调查方式的选择需要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查结果准确,所以在要求精确、难度相对不大,实验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应选择普查方式,当考查的对象很多或考查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损伤破坏,以及考查经费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时,普查就受到限制,这时就应选择抽样调查.

4.已知方程组:的解是:,则方程组:的解是()

A. B. C. D.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专题】换元法. 【分析】在此题中,两个方程组除未知数不同外其余都相同,所以可用换元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在方程组中,设x+2=a,y﹣1=b,则变形为方程组,由题知,所以x+2=8.3,y﹣1=1.2,即. 故选C. 【点评】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观察题目特点灵活解题. 5.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1=∠2;(2)∠3=∠4;(3)6

∠2+∠4=90°;(4)∠4+∠5=18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余角和补角.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及直角三角板的特殊性解答. 【解答】解:∵纸条的两边平行,∴(1)∠1=∠2(同位角);(2)∠3=∠4(内错角);(4)∠4+∠5=180°(同旁内角)均正确; 又∵直角三角板与纸条下线相交的角为90°,∴(3)∠2+∠4=90°,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6.若关于x的不等式的整数解共有4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A.6<m<7 B.6≤m<7 C.6≤m≤7 D.6<m≤7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分析】首先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先利用含m的式子表示,根据整数解的个数就可以确定有哪些整数解,根据解的情况可以得到关于m的不等式,从而求出m的范围. 【解答】解:由(1)得,x<m,由(2)得,x≥3,故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x<m,∵不等式的正整数解有4个,∴其整数解应为:3、4、5、6,是6<m≤7. 7

上一篇:六一联欢会主持词下一篇:小学生年夜饭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