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2025-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精选8篇)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篇1

新闻要素 指的是构成新闻的必要元素。

通讯社

是专门采集、制作新闻稿件、新闻图片和背景资料等新闻产品,然后供应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新闻机构。新闻传播者的概念界定:

广

义:凡是和新闻生产有关的机构和人群都可以被称为新闻传播者。

一般意义:指的是从事新闻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主体和人格主体。

义:指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记者、编辑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职业道德 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新闻职业道德 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用以调节新闻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是指新闻传播者的法律权利,即由相关法律规范所设定并保护的,新闻传播者可以享有的、以相应义务人的义务为保障的行为选择自由。

采访权

是新闻传播者根据新闻传播活动的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采集新闻信息的权利。

创制权

是新闻传播者根据媒体的编辑方针,对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最后制作成可以传播的新闻产品的权利。

传播权

是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将制作的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的权利。著作权

是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 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一般信息 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 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宣传价值 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利:

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指公民或组织利用传媒接收信息、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知晓权等,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指的是公民知悉、获取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的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表达权 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可以自由地表达媒体的观点和意见和公民通过媒体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意见的权利。监督权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对国家机关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揭露的权利。监督权的权利主体是广大公民,监督权的客体主要是公共权力。

新闻媒体进行社会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制式协调,一种是自愿式协调。

强制式协调 指的是部分社会成员(通常是统治阶级、权贵集团)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按照特定的价值标准选择社会信息,强制新闻媒体产生有利于特定集团利益的社会协调。自愿式协调 指的是媒体按照职业标准自由选择和发布信息,社会公众在获取信息后经过自由讨论,最后达成的意见和行动上的一致。

新闻制度 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国家管理新闻传媒的制度体系,它决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影响着新闻事业基本功能的发挥。

新闻体制 指新闻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经济核算、法律责任、权限规定,以及新闻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政党媒体 是由政党出资创办或控股的媒体,因为这种媒体的所有权掌握在政党手中,所以媒体的日常运行受到政党组织原则的影响,并体现政党的纲领和路线。

私营媒体 是私人独资或合资创办的媒体,合资媒体通常是以股份制形式出现。今天在西方很多国家,私营媒体是媒体所有制形式中最主要的一种。美国是具有代表性的私营媒体体制的国家。

国有媒体 是由国家创办或控制的媒体,国有媒体的资产属于政府所有,所以国有媒体也被成为官方媒体、政府媒体。

公有媒体 也称公共媒体、公营媒体,它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创办的,被全体公民所有的,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媒体。

从18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报业争取报道政治问题、批评政府官员的自由,称作近代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 就是公众运用传播手段传递新闻信息和交换社会意见的自由,新闻自由在法律上表现为每个公民所拥有的一项政治权利,但在实践中则经常表现为新闻媒体搜集、发布、传播和收受新闻信息的自由。

新闻自由通常包含接近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项基本公民权利,由此媒体还衍生出采访权、创制权和传播权等二级权利。

舆论监督 就是社会公众(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通过传播媒介对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运作中出现的偏差行为进行揭露、批评和制约的一种监督机制。网络新闻 是由网站采集或编辑的,经过把关人把关的新闻组。

网络博客 指的是网民通过在网站申请建立个人网页,并将自己的日常感受、生活体验和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张贴在个人网页上,供其他网民阅读、欣赏和评论的一种网络传播活动。网络论坛(Net Forum)则是网民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的虚拟空间。

网络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V,简称IPTV)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信息服务的一项技术。

手机报纸 就是运用类似于报纸版面的形式将新闻信息进行编辑、排版,然后通过无线电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供用户阅读的新闻形式。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篇2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曾遂今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作为“十一五”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 《音乐社会学教程》的设计, 基于编著者近10年在高等艺术院校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在2002年, 开始专业性地培养传媒领域中的音乐人才。为此, 开办了专门培养“传媒音乐人” (或称“媒体音乐人”) 的、具有传媒特色的音乐学专业方向。这样的方向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特殊的音乐工作者。他们将在音乐演出、音像制造、音乐出版、艺术品交流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领域中从事音乐文化创意与策划、音乐监制、音乐编辑、音乐经纪、唱片制作、音乐制片等音乐艺术传播与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些都属于音乐传播专业方向涉及的领域。另一方面, 中国传媒大学也创办了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方向。此方向将培养学生以较扎实的音乐创作功底, 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电子音乐设备进行音乐创作与制作的能力。他们能创造性地、敏锐地、高质量地为广播、电影、电视创作音乐, 并能在文艺团体和唱片公司等单位从事多样化的音乐创作与制作。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学生, 必须具备完整且较全面的知识积累, 才能实现上述的目的。他们在学习期间, 除了完成公共基础课和自然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外, 还必须完成音乐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传媒音乐人”除了掌握文、史、哲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传媒技术知识外, 还应当在音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层面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音乐社会学”课程的开设, 是帮助学生完善掌握以上传媒音乐知识体系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 《音乐社会学教程》的编写在原有的音乐社会学理论著述的基础上, 根据不断变化的音乐现实, 根据突飞猛进的传媒技术动力, 根据音乐社会学观念的新思考、新整合, 也更是根据学生的诉求和教学的需要, 增加了大量新鲜的内容和新的活力。为此, 《音乐社会学教程》更具有今天教学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现实性、时代性、前沿性。该教程融入了当今大量具有强烈社会性的音乐传播的内容, 如传播的方式———音乐的商品与市场;传播的规则———音乐的著作权;传播媒介的前沿———音乐的网络传播;传播的受众———音乐“粉丝”现象等等。该教程特别列入“社会音乐生产运行机制中的中国音乐”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几种重要音乐类型”两部分内容。这既是编著者过去的研究成果, 也是从音乐社会学视野, 对宏观的、流动的音乐现象加以整体的把握, 论中带史, 以史促论, 激励学生思考今天, 回顾昨天, 今昔比较, 寻求规律。加入这两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意义是, 音乐社会学是音乐学学科的深化与发展, 它要充分地扎根于广阔的音乐时空现象之中。音乐社会学, 不是音乐学和社会学简单的相加。音乐, 不是音乐社会学这门学问简单的标签, 而是音乐社会学肌体中流动的血液。

社会语言学名词 篇3

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门学问。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

宏观社会语言学 macrosociolinguistics 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相对。通常指对社会中的全局性语言问题(如语言选择和语文规划等)的研究。

微观社会语言学 microsociolinguistics 与“宏观社会语言学”相对。通常指对人际言语交往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变化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研究。

城市方言学 urban dialectology 研究都市中方言的变异及其演变机制的学问。

双语学 bilingual studies 研究言语社区内使用的不同语言或方言间关系的学问。

语言社会学 sociology of language 运用社会学的范畴和方法,研究社会中语言问题的学问。

交际民族志学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运用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研究言语交际的模式及其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学问。

语言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研究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使用某些语言的态度及个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的学问。

会话分析学 conversation analysis 研究会话中话语序列的组织规则的学问。

变异 variation 语言项目在实际话语中存在的差异。

变异形式 variant 又称“变异体”“变素”。语言变异的实际存在形式。

社会变异 social variation 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相关的言语变异。

区域性变异 regional variation 来自不同区域的说话者所显现出的语音、词汇或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语言项目 linguistic item 又称“语项”。语言中任一层次的一个或一组单位。可以是音位、词汇或句子结构。

语言变项 language variable 又称“语言变量”。有变异形式的语项。通常作为独立变量用于语言变异计量研究。

社会变项 social variable 个人或群体的有变数的社会属性。通常作为依存变量用于语言变异计量研究。

社会分布 social distribution 使用同一个或几个语言变项的群体的社会特征。

语言变体 language variety;linguistic variety 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项目集。可以指语言、方言、语体、语域或某一语项的变异形式。

地域变体 regional variety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言语共同体 speech community 又称“言语社区”“言语社群”“言语社团”。在语言变项运用上持有共同的社会准则和相同的语言价值标准的群体。是社会语言学者为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采用的分析单位。

言语群体 speech group 通常指在同一地区说一种语言的同一变体的一群人。

社会语言标记 sociolinguistic marker 能够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变异项目。

社会差别标志 social differentiator 反映说话人之间社会阶层差别的具体标志。例如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

社会方言 social dialect;sociolect 与说话人的社会身份(例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有关的语言变体。

城市语特征 urbanism 城市地区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所具有的特征。

标准变体 standard variety 与“非标准变体”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规范化的语言变体。

非标准变体 nonstandard variety;substandard variety 与“标准变体”相对。在语音、词汇或语法的某些方面不合乎规范的语言变体。

分层 stratification 又称“层化”。不同社会阶层在使用语言变体上呈现分层变化的状态。

性别差异 gender differences 不同性别所呈现的不同的言语特征。例如,中国女性在疑问句中使用“吗”“呢”“吧”“啊”等语气词的频率远高于男性。

女国音 female accent 北京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女学生,把舌面声母j、q、x发成类似舌尖声母z、c、s的音,这样的音称为女国音。

女书 female script 曾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农家女性中流传的一种斜体汉字形态。

代别 generation differences 又称“代差”。同一个言语社团内不同代人之间的言语差别。

年龄差异 age differences 同一言语社区内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使用语言变体上的差别。例如,在汉语方言中存在老苏州话和新苏州话、老韶关话和新韶关话等的差异,青年人使用新形式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

敬语 honorific 某些语言系统中用以表示尊敬的成分。包括词缀、词汇或句子结构。

正式语体 formal style 与“非正式语体”相对。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语体。通常是书面体,语句较长,词汇和语法合乎规范。

非正式语体 informal style;casual style 又称“随便语体”。与“正式语体”相对。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语体。通常语句简略,用词通俗,在亲友、同学之间等日常交谈使用。

nlc202309011953

商议语体 consultative style 又称“咨询语体”。介于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间的语体。通常语句较松散,夹杂口头语气词。

亲切语体 intimate style 非正式语体的一种。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的语体。通常语句非常简略,声调婉转,夹杂俚语。

固定语体 frozen style 又称“礼仪语体”。正式语体的一种。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在典礼上使用。

场合语体 contextual style 又称“场景语体”。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语体的总称。

雅化语体 modified speech 正式语体的一种。经过刻意修改的文绉绉的言语。

粗俗词语 vulgarism 不文雅的词语。正式场合忌讳使用。

幼儿话语 baby talk 大人对学话幼儿说的简单的话,或幼儿说的稚语。

语域 register 某一交际环境中习惯使用的语言变体。如行业用语、科技用语。

隐语 secret dialect 集团内部为保守秘密而造出的词语。

黑话 argot 黑社会集团内部说的秘密话。

异质有序 ordered heterogeneity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内存在差异,但变异形式的分布是有规则的,从异质的语言事实中可以探求语言的有序变化。

显现变项 indicator 某个言语社群使用的初现语言变项。它没有明显语体差异和不同社会评价,通常不引人注目。

标记变项 marker 又称“标志变项”。显示社会差异和语体差异,并有不同社会评价的语言变项。它是研究语言变异和演变的对象。

成见变项 stereotype 社会下层成员使用的并受到主流社会蔑视的语言变项。

未意识变化 change from below 人们意识不到的显现变项扩散的变化。

意识变化 change from above 人们意识到的标记变项或标准体扩散的变化。

进行中变化 change in progress 语言形式从显现变项向标记变项的发展变化。如果该变项为全体成员所使用,形式固定下来,变化也就随之终止。

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个人经常交往的社会关系。例如亲戚、朋友、邻居、伙伴等。是研究语言变异采用的一种分析单位。

网络密度 network density 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实际联系数与全部可能联系数之间的比率。

网络力度 network strength 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多重性程度(multiplexity)。通常关系单一的网络,如仅在亲戚之间,或同事之间,或邻里之间形成的交往网络的力度较弱;关系多样的网络,如既是亲戚,又是同事,又是邻里之间形成的交往网络的力度较强。

交际密度 density of communication 个人或言语社团之间语言接触疏密的程度。语言变体之间的差异通常由于交际密度的增加而趋向消失。

观察者悖论 observers paradox 观察者搜集日常言语资料所采用的访谈法影响到资料的自然状态,与访谈初衷相悖。

快速隐匿观察法 rapid and anonymous observation 调查人采用诱导技巧,让被观察者在不觉察的情况下说出所需了解的语言变异形式,从而迅速搜集资料的方法。

参与观察法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又称“参与性观察”。通过参与被研究的人群的言语交际活动进行观察和搜集资料的方法。

言语反应测验 speech reaction test 通过给受试人某种刺激使其立即作出言语反应,以观察其语言能力、了解其语言体系的特定规则。

最小对测试 minimal pair test 将含有最小音位对立体的词安排在一起进行的发音测试。

显性声望 overt prestige 使用者公开表示的对某种语体好的评价。

隐性声望 covert prestige 潜在于使用者心目中的对某种语体好的评价。例如在某些场合,粗鲁的语体被认为有阳刚之气。

语义区分量表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 又称“语义鉴别量表”。通过受试人对词义作出的主观评价测量其语言态度的量表。

自我评价测验 selfevaluation test 受试人自报使用语言变体的情况,将其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对照,用以检测语言态度。

配对变语测试法 matchedguise technique 通过让受试人听双语人用两种语言讲述相同内容的录音,对讲话人的品格特征作出评价,以测试某个言语社团成员对另一个言语社团的态度的方法。

变项规则 variable rule 用计量方法描写特定人群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使用某个语言变项的概率的规则。

绝对规则 categorical rule 说话人意识不到但又不会违反的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的“上声+上声”读为“阳平+上声”的规则。

超越模式 crossover pattern 据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观察,下中阶层的人为了表现自己掌握了有声望的语言变体,话语中的标准音频率超越上中阶层的人,这种现象称为超越模式。

年龄级差 agegrading 同一言语共同体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使用同一个语言变异形式时出现的频率上的差别。

共时变异 synchronic variation 语言成分在同一时期内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变异。

历时变异 diachronic variation 语言成分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异。

真实时间 real time 为了研究语言变项发生的历时变异,需要获得同一群体在前后间隔若干年的两个时间上使用该变项的材料,以作比较,这种时间称为真实时间。

语言演变 language change 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变化。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篇4

见截图先:

点击这里下载原文件

大家好,,,,第一次写这个东东~~心理好紧张挖````

大家了很多的FLASH飞机游戏,,,但是真正象“灵动碰射”那样完整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没

有BOSS的,,,只是在一个画面内循环出现敌机,趣味自然降低了不少...

近来FLASH8游戏版块新教程太少,我也写个教程,,算是对FLASH8游戏版块的一个回报:-)

在这里我只谈做BOSS的制作思想,其他的主角啊,,敌人(小兵)就不包括其内了,,,FLASH8关于这方面的教程应该有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一下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我的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希望可以给菜鸟一些鼓励和信心(包括我),,做出自己的象“灵动碰射”一样的游戏来:-)

点击下载源文件

大家好,,,,第一次写这个东东~~心理好紧张挖````

大家了很多的FLASH飞机游戏,,,但是真正象“灵动碰射”那样完整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没有BOSS的,,,只是在一个画面内循环出现敌机,趣味自然降低了不少...

近来FLASH8游戏版块新教程太少,我也写个教程,,算是对FLASH8游戏版块的一个回报:-)

在这里我只谈做BOSS的制作思想,其他的主角啊,,敌人(小兵)就不包括其内了,,,FLASH8关于这方面的教程应该有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一下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我的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希望可以给菜鸟一些鼓励和信

心(包括我),,做出自己的象“灵动碰射”一样的游戏来:-)

原理其实很简单:

BOSS是独立的,,,他自己是一个单独的MC,,,这个MC里面有很多桢,,,每一桢都是它的一个“行为”,,,比如: 向主角移动拉,,,,狂发子弹拉....发超必杀攻击拉....自己死亡的动画拉,,,,然后这个MC的第一祯,,,是一个随机函数,,,随机转到BOSS的MC里面的一祯,,,那么BOSS就会响应的做出行为,,,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呢?那么开启你的FLASH ,开始正式的制作吧,呵呵

1:舞台上MC的布置:

主场景一共就两个MC,,,,一个是BOSS的子弹,,,在场景里面名字叫做bosszd,,,另外一个就是BOSS拉,,,理所当然,,,,它在场景里面的名字就叫它BOSS吧!

2:BOSS最外层的事件处理器:代码如下:

onClipEvent (load) {

this._alpha = 0;//刚出来的透明度是为0的,,,目的是让它出场有个平滑的效果

}

}

onClipEvent (enterFrame) {

if (this._alpha<100) {//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拉,,,初始化的时候BOSS的ALPHA为0,,,当它小于100的时候,让他从最右边(场景外)飞进来,,,直到ALPHA为100的时候就暂时停止下来了

this._x -= 9;

this._alpha += 5;

}

if (this._x<=354) {

this._x++;

}

if (this._x>=495) {

this._x--;

}///这两句是让BOSS限制在场景右方运动,,,如果跑到最左边了那么游戏者就表活了噢:-)

}

3.随机运动起来吧!!!BOSS!!!

双击进入BOSS的MC,第一祯代码:

onClipEvent (load) {

this._alpha = 0;//刚出来的透明度是为0的,,,目的是让它出场有个平滑的效果

}

}

onClipEvent (enterFrame) {

if (this._alpha<100) {//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拉,,,初始化的时候BOSS的ALPHA为0,,,当它小于100的时候,让他从最右边(场景外)飞进来,,,直到ALPHA为100的时候就暂时停止下来了

this._x -= 9;

this._alpha += 5;

}

if (this._x<=354) {

this._x++;

}

if (this._x>=495) {

this._x--;

}///这两句是让BOSS限制在场景右方运动,,,如果跑到最左边了那么游戏者就表活了噢:-)

}

3.随机运动起来吧!!!BOSS!!!

双击进入BOSS的MC,第一祯代码:

onClipEvent (load) {

this._alpha = 0;//刚出来的透明度是为0的,,,目的是让它出场有个平滑的效果

}

}

onClipEvent (enterFrame) {

if (this._alpha<100) {//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拉,,,初始化的时候BOSS的ALPHA为0,,,当它小于100的时候,让他从最右边(场景外)飞进来,,,直到ALPHA为100的时候就暂时停止下来了

this._x -= 9;

this._alpha += 5;

}

if (this._x<=354) {

this._x++;

}

if (this._x>=495) {

this._x--;

}///这两句是让BOSS限制在场景右方运动,,,如果跑到最左边了那么游戏者就表活了噢:-)

}

3.随机运动起来吧!!!BOSS!!!

双击进入BOSS的MC,第一祯代码:

onClipEvent (load) {

this._alpha = 0;//刚出来的透明度是为0的,,,目的是让它出场有个平滑的效果

}

}

onClipEvent (enterFrame) {

if (this._alpha<100) {//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拉,,,初始化的时候BOSS的ALPHA为0,,,当它小于100的时候,让他从最右边(场景外)飞进来,,,直到ALPHA为100的时候就暂时停止下来了

this._x -= 9;

this._alpha += 5;

}

if (this._x<=354) {

this._x++;

}

if (this._x>=495) {

this._x--;

}///这两句是让BOSS限制在场景右方运动,,,如果跑到最左边了那么游戏者就表活了噢:-)

}

3.随机运动起来吧!!!BOSS!!!

双击进入BOSS的MC,第一祯代码:

stop;

a = random(8)+2;

gotoAndStop(a);

//主要是取得一个随机数,,然后跳转到这个祯,,从而可以随机出BOSS的不同行为

终于开始发射子弹拉!!!第2祯代码:

为了形象,,,在这一祯,BOSS已经不是一个静止的图片了,,为什么?它在发射子弹!!!

我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循环小动画MC来表示他在发子弹

这个发射子弹的MC事件处理函数如下:

onClipEvent (load) {

count = 0;//初始化一个行为持续计时器,,,我们叫用来控制当前这个动作(发射子弹动作)的持续时间

time = 0;//初始化子弹间隔计时器,,,

}

onClipEvent (enterFrame) {

if (_root.plane._y<=110) {

_root.boss._y += 3;

}//让BOSS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进行一个Y方向上的移动,,,这样不至于让它太呆板

time++;

count++;//既然是计时器,,,他当然是不断的自增拉...模拟时间的流逝

if (time>=5) {

duplicateMovieClip(_root.bosszd, “bosszd”+count, count+11100);

time = 0;//当子弹间隔计时器到了5,马上让他清0,,,达到子弹的循环复制

}

if (count>=25) {

_root.boss.gotoAndPlay(1);

}//行为持续计时器大于25的时候,,,让他到第一祯,,,进行下一次的随机调用行为

}

关于子弹,,它是和BOSS完全独立的,,,也就是他有自己的方法,,,他是固定的,,,代码如下:

onClipEvent (load) {

if (String(_name) != “bosszd”) {

this._x = _parent.boss._x-104;

this._y = _parent.boss._y+160;

}

//这两句就是初始化子弹刚出现的位置,,,对他的位置进行调整,,我这是从BOSS的枪口出来,,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把X,Y再设大点,,让它从BOSS屁股出来都可以

}

onClipEvent (enterFrame) {

if (String(_name) != “bosszd”) {

//如果这个实例的名字不为BOSSZD,,就执行里面的函数其实这个MC本身是不会执行代码的,,,说白了它只是一个摸版,,让BOSS来复制用的,,复制出来的名字是BOSSZD+“子弹记数器”,,,

this._x -= 10;//BOSS子弹的运动路径,,既:从右向左运动

if (this._x<=0) {

removeMovieClip(this);//如果子弹超出屏幕,,,删除掉...

}

}

}

好了,,,这只是一个其中的行为,,,其他的只要是发射子弹的行为,,,制作思路都是一样的,,,把其他的发射子弹行为放在其他的祯上面就能实现随机的发射不同类型的子弹,,,比如,,发散弹拉,,,发开棉花子弹拉````发超大拉,,,恩?发超大??那么下面我再叙述下这个行为吧

4.快点发超必杀吧!!!否则你不配叫BOSS这个名字!

这个看起来很深奥,,其实如果你看懂了上面的东东,,应该不用我说你都能想到该怎么做了...

这里我不再罗嗦,,,否则又要给人拍砖,,,,简单的讲解下思路我做的这个BOSS发超大的时候会全身一亮,,,画面一闪,,,然后一道激光射出,,,这一切其实只是一个MC,,,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该怎么做,,,何况大家都能设计出自己喜欢的BOSS发超大时候的动作,,,我不在这般门弄斧拉:-)

要注意一点的地方就是:激光在射出的过程中是用一个形变动画做的,,,激光也算是一种子弹

所以他也要检测与主角的碰撞,,,所以,,要在这个激光上加上

if(this.hitTest(_root.主角){_root.主角.endlife()}//如果射中了主角,,主角就挂了

5,举一反三,,,设计属于你自己的BOSS吧!!

这里我虽然只讲了BOSS的两个动作,,但是要延伸动作,,并不难,,,无非就是在多些帧,,,在这些新加的祯上再去阐述BOSS的行为,,,,比如,,,第3帧发散弹拉....第4帧发开花弹....第5帧BOSS突然向主角做自杀试的碰撞拉,,,,多参考参考彩京系列吧....

一般在最后一帧再加上BOSS死亡的动画,,,到它的HP=0就跳到这一祯,,..

6.尾声...

到这里为止,,,差不多关键的地方都叙述完了,,,也花了我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汗....

总之,,希望大家看了这个后有所收获,,,创造出自己喜欢的BOSS来!!!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小抄 篇5

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制度及总称。

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构成的体系的综合,指现代国家以社会

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 为主要内涵而构建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

4、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5、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

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

6、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

接税种,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为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而开征的一种税。

7、社会救助:是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

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

8、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

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

能力而无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10、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

动者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有关国家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1、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是,国家和社会有责

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12、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

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13、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

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14、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

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5、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16、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是国家通过有关立法,对立法范围内的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区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具有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17、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

特殊制度。

18、职业康复:是指残疾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经过特殊的医疗照顾和训练,加以辅助工具,不同程

度地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

19、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就业保障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

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20、妇女生育保障:妇女生育保障是指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基

本生活及孕产期的医疗保健需要。:

21、残疾人:残疾人是指身体、智力或者精神状况违反常规和偏离正常状态(相对于当时相同年龄的正常

健康状况而言),并非暂时的功能减退,而使其参与社会的能力受到影响的人。

23、储蓄保险金制度:储蓄保险金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帐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时规定将各帐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有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以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

24、福利国家型:是以福利经济为理论依据,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以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为原则,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25、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6、就业关联制度:就业关联制度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27、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意间的再生产,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

28、贫困线:所谓贫困线是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划定一国或一地的贫困线是进行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

29、普遍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

企业年金: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休后获得的养老收入,被称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

30、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定面向劳动者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定义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3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

社会保障系统: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用以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各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社会安全网”。

33、失业保险:是指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体系。

34、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35、失业者:是指虽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无法获得与其技能相称或可以接受的工作的劳动者。

36、完全积累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37、无责任赔偿制:也称无过失补偿或补偿不究过失或严格责任、绝对责任原则,即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的责任在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职工本人,均应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38、现收现付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

39、养老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达到一定条件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资助、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险系统。

40、医疗保险:是为了分担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来说,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永久基金,当个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1、职业轮换制度:企业招聘失业人员临时替代接受培训的正式员工,是一种失业预防和救助措施。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之名词解释 篇6

1.标准工时制。标准工时制度是由立法确定一昼夜中工作时间长度,一周中工作日天数并要求各用人单位和一般职工普遍实行的基本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也是其它特殊工时制的计算依据和参照标准。2.3.4.5.6.城镇公费医疗制度: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从业资格: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

待定权利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对于劳动条件要求继续维持或变更而发生的争议。

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指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仿城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仿城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是指参照“城保”制度的做法,为农民工设计的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基本做法是:养老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缴纳,以本市上一年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用人单位缴纳19%,农民工本人缴纳7%至8%;个人缴费记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费的一定比例也记入个人账户,最终实现个人账户11%的比率;当农民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养老年龄时可以一次性领取基本养老金。7.8.9.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费用支付: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指的是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当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获得医疗服务后,保险机构向服务提供方支付费用的行为,简称费用支付。10.11.12.工会法:是国家制定的确立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规定工会的权利与义务,为工会的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的法律。工伤:“工伤”是职业伤害的总称,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定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或职业病。

工伤保险: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由于意外事故而负伤、伤残、死亡,或者患职业病,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3.工伤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停工羁绊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14.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范的规定以及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15.工资保障制度。工资保障制度,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通过检查和监督手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不受侵犯的制度。工资保障制度包括:工资确定的保障。工资支付的保障。工资使用的保障。实际工资的保障。扣除工资的限制。工资债权优先的保障。16.17.工作时间: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

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供款基准制:供款基准制,是指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账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因此其养老金的领取额和他本人原先的工资高低不完全相关。18.19.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基本养老保险: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向其支付养老金等待遇,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20.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目的在于调整团体劳动关系。21.22.23.集体合同:是工会组织代表与用人单位就各项内部劳动关系问题进行集体协商而缔结的协议。

集体合同争议: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或雇主、雇主团体在举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以及履行集体合同等事项上而产生的争议。集体争议。集体争议相对个人争议而言,它是因集体劳动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一方人数达到法定的争议人数或由工会组织出面代表劳动者申诉的劳动争议。我国现行的集体争议处理制度包括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群体诉讼。24.既定权利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基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因主张权利存在与否或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或有无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等而发生的争议。25.26.27.加班: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发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生产或工作。

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依法由用人单位单方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行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对经济性裁员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28.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度过暂时的难关。29.经济状况调查制度:经济状况调查制度,是指提按照国际惯例,社会救助的申请者首先要经过“经济情况调查”的法定工作程序,只有其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贫困线”,才有资格得到社会求助的一种调查制度。30.竞业禁止:指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到与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它用人单位工作,或者自己开展同类业务。竞业限制期最长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的两年。31.32.33.就业: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劳动力年龄条件的人,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就业服务:是政府专职劳动管理部门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

就业管理:是国家有关劳动行政部门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管理的行为。目的是实现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劳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保其正常发挥功能。

34.35.就业训练。就业训练是指对求职人员组织开展的以提高职业技术和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培训。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指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减轻繁重体力劳动以及预防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36.37.38.劳动保护权: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权享有安全卫生的条件,生命和身体免受有毒有害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劳动报酬权: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后,有权定期享有用人单位支付的货币工资等形式的报酬。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39.40.劳动法:直接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括的,并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劳动法部门的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包括:(1)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2)劳动条件的基准化;(3)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4)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41.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被劳动法规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使一般劳动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并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实现劳动组织与劳动者之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而使劳动关系得到发展。因此,劳动法正是借助于劳动法律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得以实现。

42.43.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关系经过劳动法调整而形成的具有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内容的关系。

劳动关系: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具体的、狭义的劳动关系。

44.45.劳动关系: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或劳动协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一种法律形式。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以及变更、解除,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择业和流动自由,又能制约劳动者在合同期履行劳动义务和完成应尽职责,从而使劳动力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性。使过去的那种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人制度逐步改变为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用人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既无论是长期工、短期工、季节工、临时工都必须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46.47.48.49.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生效:指具备有效要件的劳动合同按其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了法律效力,此时这份合同的内容对签约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的种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基准法。基准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最起码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而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措施和要求。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用人单位可以优于但不能劣于基准法所规定的标准。凡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劳动规则(厂纪厂规)所确定的标准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基准的,均无法律效力。

50.劳动监察:指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照国家的授权,依法对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企业等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以纠正违法行为,以保障各项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

51.52.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动就业服务机构是我国管理失业人员、指导劳动就业和组织社会劳动力的社会组织。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组织失业人员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并由劳动行政部门予以认定的经济组织。

53.劳动卫生规程:指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物质的危害,避免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4.55.劳动行政部门: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监察员,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进行规范性的监督、检查。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我国劳动领域中的一部分行政关系由劳动法和行政法共同调整,从而形成了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法对这部分行政关系进行调整时,既适用行政法的各项原则和基本制度,也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56.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授权的社会组织在劳动行政管理活动中和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劳动过程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当前一个共同趋势是各国的政府将劳动行政管理作为协调和实施社会总政策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劳动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

57.劳动行政管理系统:劳动行政管理系统按国际上的理解是指负责从事劳动行政管理的一切公共行政管理的机构和为协调此类机构的活动、为与雇主和工人及其组织协商并使其参与管理的任何公共机构性的组织。在我国“劳动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由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授权的一些中介机构构成。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8.劳动者:劳动者是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我国目前为自然人成为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规定了三个条件:(1)年龄条件;(2)文化条件;(3)其它条件。59.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一切纠纷;狭义的劳动争议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60.61.劳动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劳动争议基层调解是指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法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相互谅解,解决争议的方式。

62.劳动争议仲裁。我国劳动争议的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解决劳动争议而作出裁决的劳动执法活动。劳动争议的仲裁兼有行政和法律的双重性质,在受理案件上限于争议当事人的自愿申请,在裁决的效力上具有强制性。

63.64.劳动争议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申请,依法就争议的事实和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作出判断和裁决的活动。劳动争议仲裁代理人:指代理当事人一方,用被代理的当事人的名义,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授权范围内,为被代理人行使劳动争议仲裁权利额承担仲裁义务的行为。

65.66.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指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而参加到仲裁活动中来的人。

劳务:劳务是指以活动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服务。它是与劳动过程伴随始终的活劳动形态,并以这种活劳动进入交换过程。劳务也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统一,消费过程可以独立于外,还有一种是劳动者的劳动与购买者的消费同步,劳动者提供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劳务的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劳动行为以劳动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

67.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68.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而后将劳动者派遣到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在用工单位的指挥监督下从事劳动的新型用工形式。

69.美国共同基金:美国共同基金,是指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的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70.7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业现象。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7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73.74.农村养老保险:指以农村非城镇户籍的居民为保险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

贫困线:所谓贫困线是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划定一国或一地的贫困线是进行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

75.76.欺诈: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的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诱使当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全民保健: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包括儿童免疫、地方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及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77.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管理和就业领域中,按照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对资源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机制。

78.79.80.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审理:指人民法院对不服仲裁裁决而提起诉讼的劳动争议,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商业秘密: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需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以保险形式实行的,对于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断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相应的补偿,使其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81.社会保险:即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通过立法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82.83.84.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性原则,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且以增值为目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负责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和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的记裁、管理工作的机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强制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旨在保障公民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制度。

85.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86.87.88.社会保障分配: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我名种活动。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是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在支付社会保障基金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或方法。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主要阐述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原理和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89.社会法。社会法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保障社会福利和国民经济正常发展,通过加强对社会生活干预而产生的一种立法。它是“私法公法化”或“法的社会化”,即原来主要使用任意性规范的领域逐渐为强制性规范所替代,形成公法与私法的相互交错,出现了作为中间领域的社会法。劳动法就是这种社会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90.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91.92.93.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是指由国家、集体和社会共同设立的社会福利设施和举办的福利企事业单位和场所。社会救助: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他们缓解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94.95.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有关国家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96.97.98.99.社会优抚: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一些负有特殊任务和责任的人员、社会有功人员实行的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生育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100.失业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是指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01.童工: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 与单位或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未成年人。为了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我国作出了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

102.统帐结合:统帐结合是指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103.未成年工。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国家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规定了一系列对未成年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卫生加以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

104.我国的争议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105.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可以在劳动者的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和企业存在期限内持续存在,只有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劳动关系才可以终止。

106.无过失补偿原则:无过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仍然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法律对受害方或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107.无效合同:指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因而不能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拘束力的劳动合同。

108.胁迫: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109.养老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或社会成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是,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10.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部分积累式: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部分积累式,即分阶段以收定支,强调略有节余,追求阶段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费率,体现的是一、二两种方式的结合。

111.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式,即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角度考虑社会保险收支平衡问题,并据此确定费率,以支定收。

112.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目标替代率,即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与退休前一年(或若干年)工资收入的比率。这一指标以个人为对象,研究目的是为了使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保持在其退休前收入的合适比例之内。

113.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总额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总额替代率,即退休金总额与当年职工工资总额之比。它能够反映社会负担程度,但这一指标并不反映单个的退休人员的受保障的水平。

114.医疗保险:指人们生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治疗是,由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及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15.医疗期: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合法权益,劳动部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24个月的医疗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116.医疗期:指劳动者根据其工龄等条件,依法可以享受的停工医疗并发给病假工资的期间。

117.医疗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是指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118.医疗社会保险费用中的扣除法: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这个规定的数额就被称为起付线费。

119.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与劳动者相对应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另一方主体,也是我国劳动法的特定概念,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时,赋予用人单位以劳动力使用者的资格。用人单位只有取得了支配一定财产的法律资格,才能进一步取得支配劳动力的资格,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20.灾难:灾难通常是指由于自然的或者人为的缘故,引发的人类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来说,灾难可以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大类。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雪灾、龙卷风、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人为灾难包括恐怖袭击、误操作、病毒,生态破坏,火灾以及人造的地震等。由于近些年生态问题的不断凸显,有人将生态灾难单独列出来,作为与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并列的第三类灾难。

121.灾难救助:灾难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

122.职业病防治: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23.职业技能的鉴定: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考核和评定劳动者职业技能所达到的等级,杏儿赋予劳动者一定的职业资格的活动。124.职业技能的考核:指对劳动者实际业务水平的考查和评定。

125.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或规范性的技能标准为依据,对劳动者进行技能资格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考评的机构。

126.职业教育和培训:指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从业医院和条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127.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人员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智力开发活动。职业培训是一种定向性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

128.职业培训权:劳动者享有用人单位提供的旨在提高职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训练和教育的权利。

129.职业中介机构:指由法人、其它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中介服务以及其它相关服务的经营性组织。130.职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131.仲裁裁决的撤销:用人单位对法律规定的由劳动重争议仲裁机构终局裁决的劳动争议的裁决书不服而实施的司法救济方式。132.自愿失业:工资未能随劳动情况的变化和自动调整,因而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收入水平而自动放弃工作。

13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的特点,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形式。134.最低工资。在我国,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篇7

一、道德消费主义

道德消费主义认为消费者关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而这会影响他们作为消费者的行为, 并潜在地影响他们所购买产品或服务公司的行为。Smith (1990) 提出道德消费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的社会控制形式, 它以消费者的购买作为选票对社会责任议题进行表决实现。这种思想在今天被广泛接受, 虽然它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良心消费主义 (Conscience consumerism) ”、“绿色消费主义 (Green consumerism) ”和“道德消费主义 (Ethical consumerism) ”, 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即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心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和消费行为, 从而为企业对社会和环境承担责任提供动机。Harrison等 (2005) 将道德消费主义更广泛地定义为:“道德的消费者……在选择一件商品时有着政治、宗教、精神、环境、社会或其它方面动机, 他们持有的普遍原则在于不仅关心购买选择对他们自身的影响, 而且也在乎这种购买选择对他们外部世界的作用。”

道德消费主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理论上基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消费者至上。虽然这种思想过多强调“顾客是上帝”, 但是在高度竞争的买方市场,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消费者的权力。Smith (1990) 以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缺失公司抵制的大量事实证明了道德消费主义的存在。Vogel (2005) 也指出90%的消费者在其购买和消费行为中会考虑企业社会责任。MORI调查公司针对23个国家25000名消费者的调查发现:40%的受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考虑过对他们认为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给予惩罚, 并且其中半数受调查者会抵制购买这类公司的产品或者号召他人反对这类公司;与此同时, 消费者也愿意对他们认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司给予奖励。虽然这些调查研究由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愿望偏差———受调查者以调查者期望的结果做出社会希望的反应———的存在, 而可能出现高估道德消费主义的作用, 但是正如Schwartz和Gibb所说:“大多数人的购买决策至少部分是基于公司的声誉”。

消费者的道德消费主义从形式上表现为两种:积极的道德消费主义———消费者对亲社会企业行为的支持;消极的道德消费主义———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缺失企业的惩罚, 最明显的是消费者抵制。积极或消极的道德消费主义既可能来自于公司自身的行为 (如, 消费者对公平交易产品的偏好) , 也可能来自于对社会事业的信念 (如, 由于法国支持西藏独立, 中国消费者对法国企业和产品的抵制) 。消费者感知公司或品牌具有社会责任行为或产品本身具有社会责任会影响消费者偏好 (Smith, 2007) 。

二、消费者支持

消费者对亲社会企业行为的支持属于积极的道德消费主义。Brown, Dacin (1997和Sen, Bhattacharya (2001) [3]以实验方法证实了积极道德消费主义的存在, 并且描述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Brown和Dacin (1997) 认为消费者对公司存在两种联想:企业能力联想和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他们的研究发现虽然消费者的企业能力联想对产品态度和整体企业评价的影响超过社会责任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声誉, 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联想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反应, 负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对整体产品评价有消极的影响, 而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则会强化产品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联想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对企业评价实现, 而并不直接影响具体产品的态度。Sen和Bhattacharya (2001) 也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与消费者对公司及其产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反应的调节变量和发生机制, 并且通过在实验中操控员工歧视和廉价雇佣劳动力两方面的社会责任主题解释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反应的多样性。他们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为敏感, 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企业评价的影响是通过消费者感知的消费者与企业认同中介, 并受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主题支持的调节。例如, 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可能得到消费者更多的认同, 同时那些关心环保的消费者会给予企业更高的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联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则更为复杂。Sen和Bhattacharya (2001) 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购买意愿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而且对购买意愿的消极影响还可能抵消对企业评价的积极影响。这种情况发生在消费者认为企业会牺牲产品质量来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能力信念 (CSR-CA Beliefs) 可以视为消费者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看作一种平衡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能力此消彼涨) 还是一种双赢 (企业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能力) 。持双赢观点的消费者对社会责任良好的企业产品有更高的购买意愿。

总体而言, 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企业评价和购买意愿有积极的影响。虽然Bhattacharya和Sen (2004) 质疑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受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Devinney等 (2006) 也认为一些消费者只是在产品的功能属性满足其要求的时候, 才愿意购买那些具有社会责任的产品, 而他们也会选择那些社会责任缺失但功能良好的产品;但是Smith (2007) 认为过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行为产出的影响是一种营销近视, 社会责任对企业还有更多的间接经济效果, 例如积极的口碑传播, 消费者忠诚, 更大的“弹性” (更愿意原谅企业行为上的过错) 。因此, 消费者积极的道德消费主义可以视为企业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之一。

三、消费者抵制

消极的道德消费主义包括拒绝购买, 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消费者对感知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给予惩罚。消费者抵制是相对特殊的一种消极道德消费主义。Friedman (1999) 将消费者抵制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群体通过鼓励消费者个人在市场中限制购买选择来达成某种目标的一种努力。”

现有关于消极道德消费主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消费者抵制方面。由于消费者抵制是一项有组织和蓄意行为, 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好理解消费者拒绝购买和道德消费主义的机会 (Klein等, 2004) 。Friedman (1999) 对100多个消费者抵制案例进行调查, 以工具理论 (Instrumentality Theory) 解释了消费者抵制成功的要素。他认为消费者抵制成功的因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理解并关心抵制的主题和目标;二是抵制能够成功地予以执行;三是抵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Garrett (1987) 提出消费者参与抵制具有六要素:消费者知晓、参与的潜在价值、参与者的态度与抵制目标的一致性、参与的成本、社会压力和对发动抵制领导者的信任。同时他认为抵制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压力 (销售额的下降) , 企业形象压力 (负面的公众形象) , 和政策承诺 (被抵制者不愿改变存在问题的政策) 。Smith (1990) 认为影响抵制效果 (显著地减少销售额) 和抵制成功 (达到抵制组织者的目标) 的因素包括:目标的选择, 组织和组织的策略, 消费者和受抵制号召的其他群体的反应。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必须关心、愿意并且以实际行动支持抵制。抵制并不一定达到减少销售额才算成功。企业往往由于道德压力和企业声誉, 即使抵制对销售额并没产生实际影响, 也会对抵制的要求妥协。Vogel (2005) 就提出虽然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或社会责任缺失很少影响销售额, 但是许多企业都出于来自积极的社会活动者、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股东和企业雇员的压力对社会责任要求做出了响应。

学者们也对消费者参与抵制的决策机制和动机进行了解释。Kozinets和Handelman (1998) 认为参与抵制是一种复杂的个人情绪表达和道德自我实现的工具, 是道德消费主义的一种延伸。Sen等 (2001) 以社会两难选择 (Social dilemma) 的观点解释了消费者参与抵制的决策机制。他们提出消费者是否参与抵制最根本的在于抵制是否成功。通过实验他们发现消费者个人参与受抵制成功的可能性、个人对社会规则的敏感性和参与抵制的成本影响。Klein等 (2004) 则以帮助行为理论, 采取成本—收益观点分析了消费者参与抵制的动机。他们认为对企业错误行为的震惊 (Perceived Egregiousness) 是消费者参与抵制的预测变量。消费者感知企业行为错误的严重性越大, 参与抵制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他们还提出消费者相信抵制能够促使企业做出改变 (make a difference) 、自我强化 (Self-enhancement) 、限制消费 (Constrained Consumption) 和消费者的“抗辩” (Counterarguments) ———抵制带来的伤害和对是否有必要抵制的疑虑, 直接影响消费者参与抵制的决定, 并调节企业错误行为的震惊对抵制的作用。

总的说来, 消费者参与抵制是一种复杂的决策并有着多种动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缺失企业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虽然Klein等 (2004) 认为消费者参与抵制及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被过高估计, 但是他们也同时指出抵制对企业的长期伤害却被低估了。例如巴克利 (Barclays) 银行由于支持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受到英国消费者的抵制, 而这种影响在20年后仍然存在 (Klein等, 2004) 。因此来自于消费者抵制的风险或威胁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之一。

四、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 (Porter和Kramer, 2006) , 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消费者相对于投资者和员工是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更重要的驱动因素。虽然那些B2B企业并不直接服务于消费者, 受消费者的影响较少, 但是消费者的压力会经由产业价值链影响这些企业, 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影响组织购买决策的因素之一 (Drumwright, 1994) 。毋庸置疑, 现有的研究和调查证据表明至少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会基于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而这也可能表现为拒绝购买的形式, 即消极的道德消费主义。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采取积极的道德消费行为, 也意味着对缺失社会责任竞争者的抵制 (Smith, 2007) 。因此, 虽然消费者关心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不总是直接转化为有效的购买行为, 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企业声誉、价格溢酬、口牌、忠诚和“弹性”。从这一层面看, 销售只是社会责任对企业影响的“冰山一角”。消费者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重要驱动因素, 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非营利组织 (如环保、慈善和公益机构) 的重视。企业也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信托责任之间的矛盾使企业管理者处于两难之中。本文从消费者视角出发, 阐述了积极的道德消费主义——消费者支持, 和消极的道德消费主义——消费者抵制, 并提出消费者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力的重要角色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道德消费主义,消费者支持,消费者抵制

参考文献

[1]Bhattacharya, C.B.and Sen, S.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When, 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4, 47 (1) :9-24.

[2]Brown, T.J.and Dacin, P.A.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 (1) :68-84.

[3]Devinney, T., Auger, P., Eckhardt, G.and Birtchnell, T.The Other CSR[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006, Fall:30-37.

[4]Drumwright, M.E.Socially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al Buying:Environmental Concern as a Noneconomic Buying Criter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 (3) :1-19.

[5]Environics.The Millennium Poll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xecutive Briefing[R], 1999.

[6]Friedman, M.Consumer Boycotts[M].New York:Routledge, 1999.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篇8

关键词:科技图书,规范科技名词,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N04;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4-0049-04

作为科技知识的载体,科技图书必须使用规范科技名词,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这一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有具体的规定:“工具书的科技条目、科技类教材、学习辅导书和其他科技图书……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1个差错:同一差错多次出现,每面只计1个差错,同一错误全书最多计3个差错。”

笔者是工作在一线的科技图书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尽心尽责地对科技图书中使用规范科技名词进行把关。笔者发现,科技图书作者普遍不重视规范科技名词的使用。中国目前为保证科技图书使用规范科技名词而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是把重担压在了编辑身上。而编辑是难以独立承担这一重任的,原因是:科技图书中的科技名词数量很大,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编辑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科技名词都核对,确定其是否正确。编辑T作种类多、数量大,用来检查科技名词的时间有限,就算是编辑有时间去逐一核对科技名词,在知识上,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

因此,为了保障科技图书使用规范科技名词,应建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图书作者、科技图书编辑三位一体的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保障体系(见图1)。

在这个体系中,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职责是以便于使用的方式,向作者和编辑提供规范科技名词;作者的职责是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编辑的职责是提醒作者使用规范科技名词,并承担把关责任。

如何建立这个体系并使之顺畅运转?笔者以为应从三方面着手。

1.图书作者应提高科技名词素养和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在科技图书写作过程中自觉使用规范科技名词

科技图书书稿是由作者写m来的,作者的知识水平、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直接决定了书稿的质量。编辑只是书稿内容的把关人。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科技图书作者应提高科技名词素养和意识,在科技图书写作过程中自觉使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为此,科技图书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术语学基本理论

科技图书作者应掌握一定的术语学基本理论,如术语的特性、科技名词规范原则等。科技名词规范方面的原则和标准有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和相关的一系列术语T作国家标准,如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GB/T 16785-2012《术语工作概念与术语的协调》等是比较实用的学习材料,此外,经常翻阅《中国科技术语》杂志也能学到一些实用的术语学理论。

科技图书作者学习术语学基本理论,既有助于理解和使用规范科技名词,也有助于自己参与科技名词规范工作。

(2)掌握有关规范科技名词

规范的科技名词可以从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纸版书和官方网站等载体中获得。据笔者经验,如果只是查询,上官网查询很方便。如果是学习,还是纸版书好,因为纸版书很容易就能看到上位科技名词、同位科技名词和下位科技名词这些相关信息。

(3)掌握本学科常见的非规范科技名词

科技名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以下类型的错误:使用已经废弃了的名称;使用俗称;科技名词中出现错别字;使用商品名;白造生词等。科技图书作者应熟悉本学科常见的非规范科技名词及与之对应的规范科技名词,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规范意识,提高对易错科技名词的警惕性。

(4)参与科技名词规范工作

科技图书作者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科技名词创造者和使用者中的重要群体,也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应积极参与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

①参加科技名词审定工作

科技图书作者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即使不能作为专家参加工作,也可作为读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②提交科技新词

科技图书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审定公布的科技新词时,应在明确名词内涵的前提下,遵循术语学理论,选择或创制恰当的表达形式。同时,提交给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

很多科技新概念来源于国外,这些概念的中文名称有一个孕育、发展、成熟和被广泛认可、接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及作者应该是主体,编辑给出建议,全国科技名词委来组织专家审定公布,并负责宣传推广。

(5)培养学生的科技名词素养,促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和习惯

很大一部分科技图书作者是高校老师,他们培养的大学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将成为未来本专业领域内的中坚力量。承担了教学工作的科技图书作者,应培养学生的科技名词素养,促使他们养成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做,不但会对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提供有益的帮助,让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少走弯路,还会为本学科领域未来的术语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技图书作者除了要教给学生规范的科技名词及科技名词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面前,他们自己要以身作则使用规范科技名词。

总之,科技图书的作者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科技名词素养,加强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在写作和教学中自觉地使用规范科技名词,将使用规范科技名词作为维护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的事情认真对待,将使用规范科技名词作为个人学术水平、科研素养的体现。endprint

为提高全民科技素养,政府正大力提倡科学普及。在科学普及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科普作者也应尊重规范科技名词,不要认为太学术读者看不懂而随意改动科技名词,否则,不仅起不到科普的作用,还会误导读者。为了便于阅读,科普作品中可使用俗称,但应给出对应的规范科技名词。

科技图书作者科技名词素养和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过程。

2.科技图书编辑也应提高科技名词素养,增强对科技图书中的科技名词把关的能力

为保障科技图书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科技图书编辑也应提高科技名词素养,以增强对科技图书中的科技名词把关的能力。至于科技图书编辑如何提高自己科技名词素养,详见笔者在《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第3期发表的《提升编辑科技名词素养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应用》一文,此处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编辑在对科技名词把关时,应避免恐惧心理和厌倦心理。在提醒作者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时,应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

相比较而言,提高科技图书作者的科技名词素养,比提高科技图书编辑的科技名词素养更为迫切

3.加强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作用,促进科技图书使用规范科技名词

(1)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应便于作者、编辑使用。

全国科技名词委是按学科公布规范科技名词的,每一个规范科技名词属于哪个学科,划分得非常清楚。但作者在写作书稿、编辑在编辑书稿时,书稿具体属于哪个学科,特别是属于哪个小的分支学科,则不一定清楚了。

笔者是位医学编辑,经常上全国科技名词委官网查询规范的医学名词。有时会碰到定名不一致、分不清学科的名词,感到无所适从。以下举两组为例:

①“中风”和“[脑]卒中”

中医用“中风”,西医却用“[脑]卒中”。具体如下:

【规范用词】中风

【学科】中医药学>内科

【英文】apoplexy

【定义】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

【审定者】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见载】《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科学出版社.2010.

【公布时间】2010

【规范用词】[脑]卒中

【学科临床医学>神经外科学

【英文】[cerebral] apoplexy;stroke

【审定者】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见载】《医学名词(第六分册)》.科学出版社.1997.

【公布时间】1997

【规范用词】[脑]卒中

【学科】临床医学>神经病学

【英文】stroke

【中文又称】中风( apoplexy)

【审定者】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见载】《医学名词(第四分册)》.科学出版社.1995.

【公布时间】1995

《中医药学·内科》用的是“中风”,《临床医学·神经病学》用的是“[脑]卒中”,并提及“【中文又称】中风(apoplexy)”;《临床医学·神经外科学》用的是“[脑]卒中”,却没有提及“【中文又称】中风(apoplexy)”。此处的“[脑]卒中”与“中风”是否同指一类疾病?当然,中医和西医的病理和概念并不完全一致,那么,“中风”与“[脑]卒中”,是否可以通用或者不统一是否需要修改,编辑和作者比较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参考定义可能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②“近髓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生理学用“近髓肾单位”,基础医学用“髓旁肾单位”。具体如下:

【规范用词】近髓肾单位

【学科】生理学>排泄

【英文】juxtamedullary nephron

【中文又称】髓旁肾单位

【审定者】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见载】《生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

【公布时间】1989

【规范用词】髓旁肾单位

【学科】基础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组织学>泌尿系统

【英文】juxtamedullary nephron

【中文又称】近髓肾单位

【审定者】解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见载】《组织学名词胚胎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93.

【公布时间】1993

《生理学名词》用的是“近髓肾单位”,《组织学名词胚胎学名词》用的是“髓旁肾单位”,书稿该依照《生理学名词》,还是该依照《组织学名词胚胎学名词》,作者和编辑难以做出判断。另外此处还有个问题,生理学本身就属于基础医学。

这些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要解决绝非一日之功,否则不会多年来一直存在了。笔者认为,目前,对那些很难分清具体属于哪个学科的科技图书,无论是使用公布科技名词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算错。

(2)开展针对科技图书作者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有关培训和宣传

上一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湖南省为例下一篇:基础提升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