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2025-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通用9篇)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篇1

当我读到第一段时,仿佛感到我已身在云南的热带雨林里,看到了色彩绚丽的热带鸟类,各种热带植物;还看见了活化石——望天树,而且我还在测量着望天树的高度呢!

当我读到“让明亮的眼睛……”时,仿佛看到翠竹林立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像一排排卫士站在那里;又仿佛看到松柏在雪地里傲霜斗雪,还有跟它一起做伴的梅花和菊花;我还看见了农民和果农们在沃野上、果园里辛勤的耕作,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浇湿了干燥的土地。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篇2

一、课本剧的作用

(一) 学生对学课文更感兴趣

现在的小学语文都以教师讲、学生读为主, 学生知道了文章大意后, 对课文就失去了兴趣。但如果能让学生边演边说, 就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演成课本剧, 形式新了, 而且满足了学生想表现的欲望, 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 在表演的过程中, 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如我在教《将相和》这一课时, 同学们编了课本剧, 许多学生就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和骄横的秦王演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演廉颇认错负荆请罪这一情节时, 演廉颇的同学根本就不顾自己的形象,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给“蔺相如”下跪, 因为孩子们早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了, 哪会想到有损自己的男子汉形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演绎, 学生们对于学习有历史故事的文章也更感兴趣了, 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对于这个故事的印象也更是根深蒂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够丰富想象, 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性思维,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呀, 在孩子们心中演课本剧就是一种游戏, 而且是老师非常支持又很有趣味的一种游戏, 所以孩子们就会乐此不疲。

(二) 对课文道理领会得更彻底

记得自己在教《闪光的小球》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 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 上台表演, 一个扮演小梅, 还有两个同学扮演小梅的同学。第一次, 由于同学们没有配合好, 小球被卡在了“井”口出不来;第二次在“小梅”的指挥下, 他们顺利地从“井”里逃了出来。当时那个高兴劲儿真的像是死里逃生, 使我现在回想起来, 感觉就是昨天发生的, 我想, 同学们肯定更加记忆犹新, 对课文内容不会忘, 对于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会理解得更透。

(三) 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曾经教过的某班学生特别喜欢课本剧, 他们经常自愿要求课文教完后来表演课本剧。于是, 许多同学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 有的同学甚至在放学回家后还集中在一起认真排练。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对课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局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 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培植感情, 磨练毅力, 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 光靠少数人不行, 要大家通力协作才能成功。表演能力强的负责当演员, 写作水平好的负责当编导, 组织能力强的负责组织人员及场地等安排……各扬其长, 相互配合, 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的表演中, 我还惊奇地发现, 平时课堂中一些“沉默寡言”的同学在表演中也相当活跃, 如在《三顾茅庐》一文中扮演刘备的竟是我班最文静的一个女生, 可她却把刘备诚恳邀请诸葛亮的神态、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 真让我难以置信, 她竟然还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

(四) 朗读的语感增强

读是说的前提, 更是表演好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前奏。朗读课文时, 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 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讲解句式是比较抽象的, 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一年级时, 为了上好《雨点儿》公开课, 上课前我作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我反复地范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之间的对话,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巩固学习效果, 再让学生分节表演一遍。上课时学生感情丰富, 身临其境, 演得有声有色, 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 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 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后来听课的老师都说我们班学生读书有感情。现在我明白了, 在教学中, 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读文流畅的言行习惯。

(五) 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

笔者对是个班级的学生印象最深, 学生对我的感情也最深。那一班我只带了他们一至三年级, 可他们却经常会想起我, 给我打电话。因为那一班我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在课上充分地动起来, 每一篇课文都要加上动作来演一演, 他们边做动作边背课文, 课文也记得特别好。经常能分角色来表演课文, 我也都会参与进去。比如, 有一次上《最好马上找到他》, 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把她抱在怀里, “娃娃”哭着要回家, 我很焦急, 还哄她开心, 根本不像师生, 俨然是一对母女, 课堂气氛融洽极了, 也使得这帮孩子平时经常脱口而出, 叫我“妈妈”。

二、课本剧的实践

课本剧吸引了千百万颗稚嫩向上的心, 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在那里, 他们可以尽显其能, 年少旺盛的精力得到了正当有益的分配。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 排演课本剧, 学生们更会觉得受益匪浅。因此, 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 笔者认为对于改编课本剧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精读课文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只有让孩子们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 才能把课文演绎好。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要想把课本剧演好, 我想也应该通过“言”“声”的感受, 来打动人。声音特别能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 使听众产生不一样的美感和情感共鸣。我自己先以饱满的感情, 通过反复钻研文本, 反复大声诵读, 逐渐领会文本, 进入角色, 再通过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氛围, 通过以声传情的范读, 把学生带入已创设的角色氛围中, 体味作品中的内涵, 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法。通过把课文读通、读美了, 等到学生表演的时候, 就手到擒来了。如在教《雨点儿》课文时, 我和学生分别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 学生就把小雨点儿的顽皮、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在讲读课文时, 我就很注重感情熏陶。那一节是全镇的公开课, 我也没有刻意去编排这个课本剧, 靠的就是精读后让学生随意表演, 结果我们配合得天衣无缝,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 编剧本

“课本剧能将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更使学生获得心灵和智力的启迪。”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是的, 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 只要我们多多开动脑筋, 肯定会想出不计其数的方法去做好它。在教学方法上, 每一项教学内容, 都能设想出无数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还要牢牢记住:在教学上, 并不是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 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培养能力、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我先在每组中选出一个导演, 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听从导演的安排, 一起根据课文情节, 去编剧本。学生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丰富了文化底蕴, 提高了审美水准, 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 演剧本

课本剧编好之后, 就看表演了。比如在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 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你能表演出来吗?”于是一个个富有新意的方法就出台了。一位同学把瓶子里的水倒到袋子中, 一下子就喝到了水, 还得意地拍拍肚子说:“太可口了!真是晶晶亮, 透心凉啊!”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于是, 有个同学找了吸管, 把它插入瓶中, 美美地吸了起来;有个学生找了石块把窄的瓶口敲破, 然后再把嘴伸入瓶子里, 就喝到水了。这下, 一发不可收拾了, 学生想出来的办法真是让我们想都想不到。我也一下子对孩子们刮目相看了, 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课本剧大大开拓和提高了孩子的视野以及语文水平, 还让孩子们在创新中体验快感, 并感受成功的愉悦。它更像一把开心锁, 打开了我和学生的心灵, 我将一如继往地坚持编、演下去, 使孩子们在不一样的殿堂里收获更多。

摘要:课本剧是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表演, 是促进对课文进行彻底、全面理解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 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 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而且表演课本剧, 会增进学生的友谊, 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课本剧,作用,精读,编演

参考文献

[1].葛乃和.《课本剧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教学研究》, 2005年2期.

[2].阎桂红.《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教坛之声, 中基网, 2008年10月.

[3].沈鹃.《编演课本剧组织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论坛, 2005年8月31日.

打开课文的钥匙——课本剧 篇3

关键词:课本剧;作用;精读;编演

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让学生自己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每个同学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于一体的校园活动。那课本剧有什么作用?该如何改编呢?“把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积累巩固,又能促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运用,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翅膀,有了这样的“翅膀”,孩子们才会放松地融入生活与学习,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课文编成节目当作游戏来玩,深受孩子欢迎,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课本剧的作用

(一)学生对学课文更感兴趣

现在的小学语文都以教师讲、学生读为主,学生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对课文就失去了兴趣。但如果能让学生边演边说,就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演成课本剧,形式新了,而且满足了学生想表现的欲望,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如我在教《将相和》这一课时,同学们编了课本剧,许多学生就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和骄横的秦王演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演廉颇认错负荆请罪这一情节时,演廉颇的同学根本就不顾自己的形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给“蔺相如”下跪,因为孩子们早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了,哪会想到有损自己的男子汉形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演绎,学生们对于学习有历史故事的文章也更感兴趣了,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对于这个故事的印象也更是根深蒂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够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呀,在孩子们心中演课本剧就是一种游戏,而且是老师非常支持又很有趣味的一种游戏,所以孩子们就会乐此不疲。

(二)对课文道理领会得更彻底

记得自己在教《闪光的小球》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上台表演,一个扮演小梅,还有两个同学扮演小梅的同学。第一次,由于同学们没有配合好,小球被卡在了“井”口出不来;第二次在“小梅”的指挥下,他们顺利地从“井”里逃了出来。当时那个高兴劲儿真的像是死里逃生,使我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是昨天发生的,我想,同学们肯定更加记忆犹新,对课文内容不会忘,对于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会理解得更透。

(三)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曾经教过的某班学生特别喜欢课本剧,他们经常自愿要求课文教完后来表演课本剧。于是,许多同学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有的同学甚至在放学回家后还集中在一起认真排练。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课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局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家通力协作才能成功。表演能力强的负责当演员,写作水平好的负责当编导,组织能力强的负责组织人员及场地等安排……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的表演中,我还惊奇地发现,平时课堂中一些“沉默寡言”的同学在表演中也相当活跃,如在《三顾茅庐》一文中扮演刘备的竟是我班最文静的一个女生,可她却把刘备诚恳邀请诸葛亮的神态、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真让我难以置信,她竟然还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

(四)朗读的语感增强

读是说的前提,更是表演好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前奏。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讲解句式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一年级时,为了上好《雨点儿》公开课,上课前我作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我反复地范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之间的对话,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节表演一遍。上课时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听课的老师都说我们班学生读书有感情。现在我明白了,在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读文流畅的言行习惯。

(五)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

笔者对是个班级的学生印象最深,学生对我的感情也最深。那一班我只带了他们一至三年级,可他们却经常会想起我,给我打电话。因为那一班我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在课上充分地动起来,每一篇课文都要加上动作来演一演,他们边做动作边背课文,课文也记得特别好。经常能分角色来表演课文,我也都会参与进去。比如,有一次上《最好马上找到他》,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她抱在怀里,“娃娃”哭着要回家,我很焦急,还哄她开心,根本不像师生,俨然是一对母女,课堂气氛融洽极了,也使得这帮孩子平时经常脱口而出,叫我“妈妈”。

二、课本剧的实践

课本剧吸引了千百万颗稚嫩向上的心,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显其能,年少旺盛的精力得到了正当有益的分配。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排演课本剧,学生们更会觉得受益匪浅。因此,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改编课本剧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精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让孩子们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才能把课文演绎好。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想把课本剧演好,我想也应该通过“言”“声”的感受,来打动人。声音特别能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使听众产生不一样的美感和情感共鸣。我自己先以饱满的感情,通过反复钻研文本,反复大声诵读,逐渐领会文本,进入角色,再通过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氛围,通过以声传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已创设的角色氛围中,体味作品中的内涵,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法。通过把课文读通、读美了,等到学生表演的时候,就手到擒来了。如在教《雨点儿》课文时,我和学生分别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学生就把小雨点儿的顽皮、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在讲读课文时,我就很注重感情熏陶。那一节是全镇的公开课,我也没有刻意去编排这个课本剧,靠的就是精读后让学生随意表演,结果我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编剧本

“课本剧能将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更使学生获得心灵和智力的启迪。”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是的,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多多开动脑筋,肯定会想出不计其数的方法去做好它。在教学方法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能设想出无数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还要牢牢记住:在教学上,并不是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培养能力、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我先在每组中选出一个导演,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听从导演的安排,一起根据课文情节,去编剧本。学生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审美水准,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演剧本

课本剧编好之后,就看表演了。比如在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你能表演出来吗?”于是一个个富有新意的方法就出台了。一位同学把瓶子里的水倒到袋子中,一下子就喝到了水,还得意地拍拍肚子说:“太可口了!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啊!”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于是,有个同学找了吸管,把它插入瓶中,美美地吸了起来;有个学生找了石块把窄的瓶口敲破,然后再把嘴伸入瓶子里,就喝到水了。这下,一发不可收拾了,学生想出来的办法真是让我们想都想不到。我也一下子对孩子们刮目相看了,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课本剧大大开拓和提高了孩子的视野以及语文水平,还让孩子们在创新中体验快感,并感受成功的愉悦。它更像一把开心锁,打开了我和学生的心灵,我将一如继往地坚持编、演下去,使孩子们在不一样的殿堂里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葛乃和.《课本剧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2期.

2.阎桂红.《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教坛之声,中基网, 2008年10月.

3.沈鹃.《编演课本剧组织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论坛,2005年8月31日.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有感作文 篇4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有感

开学第一天,我学了《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这篇课文。

(本网 m.欢迎您投稿)

当我读到第一段时,仿佛感到我已身在云南的热带雨林里,看到了色彩绚丽的热带鸟类,各种热带植物;还看见了活化石――望天树,而且我还在测量着望天树的高度呢!

当我读到“让明亮的眼睛……”时,仿佛看到翠竹林立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像一排排卫士站在那里;又仿佛看到松柏在雪地里傲霜斗雪,还有跟它一起做伴的.梅花和菊花;我还看见了农民和果农们在沃野上、果园里辛勤的耕作,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浇湿了干燥的土地。

(本网 m.欢迎您投稿)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篇5

师: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 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都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一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词,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所。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也叫绿色。

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它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还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篇6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教学

资源

1.美好的大自然是农村孩子生活的摇篮,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着热情。

2.课文中的插图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情境。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芬芳”“绚丽”“沃野”“鸣禽”“攀登”“浩瀚”“云锦”并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一课一练》第1题。

3.思考课后习题4。

4.清晨或黄昏时去田间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3分钟)1。1.齐读课题。

2.我认为的课本就是我们用的语文书、数学书等。

3.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有什么?

打开了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们能有哪些收获?

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谁去打开?

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4.把大自然比作了绿色的课本。

5.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8分钟)

● 预习作业2: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指名读。

2.理解词语意思:

绚丽 :灿烂美丽。

沃野 :肥沃的田野。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3.齐读词语。

4. 学生展示,组内批阅。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展示。

3.在教师指导下练读,读出诗歌的韵味。(注意语速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4.自由练读。

第三板块:再读课文,了解大概。(12分钟)

【导学单1】

①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A: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

B: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

②学习时间:5分钟

1. 学生自主学习。

2. 学生展示。

第四板块:细读课文第一小节(6分钟)

1.学生朗读。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 两个“去吧”是祖国深情的召唤。

4.学生齐读两句。

5.“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指接触、认识大自然。并联系自身的经历说说自己的事情或感受。

6.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2.(在课本下加点)说说你所理解的课本。

3.大家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4.有一位同学的提问中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就是(生:绿色的课本),绿色的课本就是(生:大自然)。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5.心中有这么多的疑问需要解决。我们先别急!先让我们打开课本,去读一读课文。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2:

1.出示词语:

敞开 芬芳 描绘 云锦 微风 相聚

饱览 黄昏 鸣禽 攀登 浩瀚 洋溢

翠竹的挺拔 松柏的苍劲 果园的丰收

沃野的耕耘 清凉的绿阴 绚丽的色彩

无限的风光 明媚的早晨

2.导学

①指名朗读词语。

②理解词语意思:绚丽 沃野 浩瀚

指名一名学生展示交流《一课一练》第一题。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在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合作学习。

2.学生展示朗读。

第三板块:再读课文,了解大概。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A: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

B: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

2.学生交流

第四板块:细读课文第一小节

1.你们看,绿色的大自然正在向我们徐徐敞开大门。出示第一自然段。

(1)教师吟诵,引读这一节

(2)吟诵这几句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去吧……去吧……”是谁在召唤着我们?

(4)是啊,祖国在召唤我们——(指着板书齐读)

(5)你认为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请你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6)绿色的大自然是那样美妙神奇,等着我们去呼吸那芬芳的空气、感受那清凉的绿阴,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向往齐读这一节。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的抄写描红。

2.完成《一课一练》第2、3题。

作业

设计

1.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的抄写描红。

2.完成《一课一练》第2、3题。

教学内容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篇7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当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曲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曲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气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是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 篇8

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去吧,去聆听鸟儿间美妙的歌声,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水灵灵的眼睛

去发现花儿的娇艳,草儿的茂密。

用小巧的耳朵

去聆听鸟儿的鸣叫,溪水的欢唱。

百鸟、树林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充满了快乐和温馨。

大自然中的动物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他们心中的声音。

鸟儿说:歌唱吧,

唱出美好的生活,展现大自然的美好!

蝴蝶说:跳舞吧,

舞动我们的身子,舞出大自然的精彩!

去吧,太阳会身披金色衣裳,

给我们送去温暖的阳光。

去吧,月亮会身披柔和的光芒,

给我们留下香甜的梦。

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

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去吧,去聆听鸟儿间美妙的歌声,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读后感 篇9

李婉晴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打开心中的那把锁》。主要讲了: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任何锁,从未失手。英国一个小镇的居民要考验胡汀尼,他们特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很复杂的锁,请胡汀尼看看能否从铁牢中出去。胡汀尼接受了这个挑战。可是,他从铁牢中用了足足两个小时,还没有打开锁。胡汀尼累倒在门边,可牢门却自己开了。原来牢门并没有上锁。虽然牢门没有上锁,但是胡汀的心里却上了一把锁。

另一个故事讲了:一位撑杆跳的选手,他一直不断的努力练习,却对于某一个高度总也跳不过去。他的教练告诉他:你从心里想着,我一定能跳过去,你就肯定能跳过去。那位选手又试了一次,这次果然越过了横杆。

上一篇:物理教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音乐家,四个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