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案(精选8篇)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片段一:
师: (展示古代社会秦的地图以及玬狁入侵的图片)
玁狁是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历来都说善于打战, 性情剽悍, 素有北方的雄鹰之称。此时南下, 周天子的社会政治岌岌可危, 天子激起民众抵御外敌入侵的, 强化保家卫国的意识。一批批的戍卒出征赶赴战争前线, 这是民族的正义之战。作者疾呼“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 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周天子为什么能把民众引向对敌的情绪, 缓解原来的社会矛盾,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补充材料)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生:前三章表现戍卒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 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 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参与度至关重要。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可以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但如果不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种直接兴趣往往难以稳固、持久。在情境创设中, 提出与现实相联系的, 具有思维挑战性或带有矛盾冲突的问题, 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高层次的提问策略往往能够鼓励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使用高层次的思维过程。而思维的活跃, 则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沉浸在学习过程中。在情境创设中提出的问题, 主要是用来开启学生思维, 刺激学生, 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片段一中的第一个设问, 就是此例。
另外, 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也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所以一节课教学立意的选择至关重要。以《采薇》一课为例, 一种表现手法的设计背后总会有一种语言观念作为支撑。在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上, 都体现了语言结构的灵活性, 正是这种灵活, 使得文章句式灵活, 章法跳跃, 让学生感悟到古代语言的丰富性。
二、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 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教师需要通过关注自己的提问和学生的反馈, 激发学生互动, 引导并保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1. 明确任务, 提供支撑材料。
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我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让学生先自学、讨论相关问题, 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指导。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 选择并明确学习内容, 给予清晰的学习指导。在本课教学中, 我设计两个核心问题并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 (1) 文中用哪些语句表达戍边战士的情感? (2) 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学习不是被动地、机械地习得现成的知识与技能, 而是具有“问题解决思维”的性质。采用问题方式展示学习任务, 因为有明确的思考对象, 学生易于建构起学习的意义。简化问题有助于学生聚焦本课的重点内容, 并且明确学习的目标。
片段二:
师:这首诗是如何反映士兵戍边生活的?你认为那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补充材料)
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 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 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 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 一个月要转移多次, 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 不敢松解, 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
生: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从字面上看, 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的情愫, 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 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 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 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 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 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师:学生分析得有道理。不能忽略的是, 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更激起他们怀乡思归的情感。
在片段二中, 核心问题逐一进行分解, 给学生提供分析思路:思乡与士卒戍边生活的关系, 焦点是怎样理解戍边士卒的思乡情愫。问题可以把文本和学生的理解之间架设桥梁。学生明确了思考方向, 思维会活跃起来, 但由于旧有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提供支持, 片刻思考后, 学生会感到困惑。这时提供补充材料, 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脚手架”。学生的阅读会更加专心。
支撑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时机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笔者认为在选择支撑材料时, 除了要考虑现实主义诗篇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的深度。例如, 片段二中支撑材料可以有很多选择:如《卫风·伯兮》其第二章云: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面对诸多材料, 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细节信息充足。问题是有明确指向的, 支撑材料必须能提供相对应的提示信息。“描写战争诗篇”信息量大但缺少丰富的细节, 直接给出结论, “知识”便没有了“探究”性质。 (2) 表述简洁完整。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教学任务, 而学生在课后分配给语文学科的阅读时间几乎为零。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提供表述简洁的文学语言片段以供阅读分析。 (3) 分析难度适中。诗句内涵丰富, 但由于诗句表达的生活处境距离现在遥远, 增加了学生的分析概括难度, 耗时会比较长, 从整堂课的时间分配来看, 并不合适。选取的材料最好需要学生综合几项信息, 概括核心观点, 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适当的难度选择, 是维持学生探究热情的保障。
2. 善于追问, 巧用探询性问题。
片段三:
师:在探讨“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有没有“乐”可言时, 学生会回答三种情况, 写“乐”, 写“哀”, 写“哀乐”并存。诗人是如何表达哀乐的心境呢?
生:用春、冬的美景来写戍卒归家之情。
(补充材料)
归家途中, 触目所见, 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 田园荒芜, 土鳖、蜘蛛满屋盘旋, 麋鹿游荡, 萤火虫闪烁飞动, 想象家中的妻子盼望我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 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 久别后的重逢, 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不断追问, 直至解释清楚问题, 然后带领学生结合“诗句的意境”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一般课堂对话往往采用“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互动和即兴发挥, 并非真正的对话。探寻性问题是指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寻性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梳理自己的思维, 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沟通中建构自己的认识, 形成“自我探索”。提出探寻性问题, 这对教师提出较高的挑战性, 需要教师明确而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 才能及时追问。追问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 而是贴近学生的水准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以下角度设计探寻性问题:
(1) 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回答往往简短含糊, 不能清晰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这时使用探寻性问题, 引导学生给予进一步解释, 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如:“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是写薇菜生长经过哪几个阶段?学生提出“春、夏、秋”三个阶段。追问:“还能联想到戍卒此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学生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戍卒在外征战经过了“春、夏、秋”阶段, 快到年末了, 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呢?随着时光的流逝, 更能引起对亲人的思念。通过追问, 加深了学生对“戍卒厌恶战争, 思念家乡”的理解。
(2) 引发多角度的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决定了有些古代生活问题的复杂性难以被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使用探寻性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建构自己的认识。如“戍卒出征, 生活在异乡, 他们思乡情感是强还是弱呢?为什么?”学生认为思乡情感是强烈的, 这样才能体现身在异乡的家园之思。追问:“那你认为戍卒的相思由谁造成的?”学生会回答是玬狁的入侵。又追问:“戍卒对外敌入侵怀着怎样的感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 认为戍卒是厌恶战争的, 同时增强了对玬狁的憎恨。使用探寻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思考, 把学生的回答推到一个更复杂的层次, 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改变思维的方向, 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领域, 从而避免教师用惩罚性的语言, 使学生不敢探索新的回答。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调节内容的总量和复杂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使所有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对话中, 需要教师提供认知的策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通过教师持续不断的努力, 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承担起主要责任, 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 学生首先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然后调节他们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这个过程既由学生的目标和学习情境的特征引起, 又受到目标和情境特征的限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与之交往的成人给予的引导、监督和启发越多, 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就越多, 就能更明确地意识、指导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创设情境、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支撑信息和学习策略、提供教学反馈、给予教导帮助等。
[关键词] 阅读教学;融入文本;超出文本;生命意识;回归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首要重点和难点,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广发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给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那么,在具体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能融入文本、体验角色,又能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本文以《采薇》的教学为例试析。
一、融入文本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有专家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入”,肯定要用“读”来“入”,从语言“入”。读作品是融入文本的开始。读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从作品中接受语言信息,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画面、情境都一一展现,把自己带进文本的情境中去,很好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诗经》中的《采薇》一诗,反映的是古代士兵连年征战,迁戍未定,不遑启居,更不知归家何日的巨痛与深愁。其所抒发的“忧心孔疚”的情感可谓淋漓尽致。
初读诗歌,学生可感受到全诗悲哀的感情基调,再读可感受戍卒思家难归的深切痛苦。就诗的前三节,学生基本能够从朗读中品味出戍卒思归之情。那么这种痛苦是怎样体现的?要怎样读出才能融入情感中去呢?这首诗巧用叠词的方法,所以,在教授这首诗时,要重点指导叠章重唱的诵读。“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忧心烈烈”等,无不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及思归不能归的痛苦。反复诵读后,还可发现:这个戍卒思家而不能归的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王事靡盬”,抵御外侮,征役没个休止啊。而从“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又可读出军旅生活的劳苦。
这是诗的前三节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可读出戍卒思家难归之痛,思家难归之因,及对军旅生活劳苦之怨。
在读中,学生很明显能感觉到文章的第四、第五节已不再续写戍卒的思归之情,那么写的又是什么呢?细读“戎车既驾”,“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可见,这里讲述的内容已转入到追述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而第六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讲述的内容又有改变,讲述的是戍卒归途的悲伤痛苦之情。
这是文章的整个内容,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快速抓到的,在整体上把握了这个戍卒的基本情感。
2.在品字析词中解读。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说《采薇》的前三节抒发的是戍卒思家难归之痛,那么这个思归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程度上有什么改变没有?从哪里可看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歲莫”、“岁阳”都是指一年又到了一年终了,极言时间的飞逝。思归的心情从怨恨到“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思归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的。同时,文章前三节还用了“起兴”的手法,除了说生活之苦、戍役艰辛,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到枝叶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喻示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戍卒的心情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思归程度一步步增强。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些句子很容易被认为是厌战的体现,所以很多人解读这首诗时,认为全诗表达的情感不外乎两种,一是思归的痛苦,二是极度厌战,渴望和平。而光读到这两层情感是不够的。
“维常之华”,“君子之车”,“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一月三捷”,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士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无不流露出身为军人的自豪感。驾车战马的高大健壮更表现出将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和每战必胜的信念。所以主人公并非只有厌战的情绪,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归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对于生命无望的恐惧,好像生与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颗跳动着的保家卫国,垂名后世的勃勃之心。而且《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既然是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采薇》只是抒发一种厌战之情的话,是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的。
《采薇》的“入”文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的“入”,不仅要“入文”,而且还要“入情”。这样的融入文本才不会显得空洞、浮泛。
二、超出文本
融入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阅读教学只注重“入”,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在“入”的前提下,还要追求“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转换思维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采薇》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早,但其中已体现出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人一旦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唉与喜、痛苦与欢乐等等人生的滋味。”[1]
《采薇》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旷远荒凉的戍边,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防的戍卒,在旷日持久的艰苦戍边生活中,对于家乡的渴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担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从这些心灵的呼唤中,从这些刻骨铭心的乡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独、忧伤和焦虑,他们渴望故乡那安全、舒适的港湾。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生命的根,然而他们却无法归去。“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悲哀、他们的无助。戍卒们已经预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无望,他们痛苦不堪,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个人只是一叶无浆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这种对于生命的无助和绝望的强烈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与担忧。
“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则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2]这里所说的“道”即指道德准则。在战争中,将士为国捐躯,被视为“重于泰山”,是死得其所,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采薇》篇中,戍卒虽然思乡深切,渴望回到自己生命的摇篮,让生命有个归宿,但是当面临战争,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他们便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戍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这正是当时人们道德之上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在永恒的时光前,每个生命个体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他汇于人类生命的河流中后,便会显示出无比的力量与永恒的价值。
战争终于结束了,长期征战的士卒也最终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诗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期的戍边生活已经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使他对于生命的苦难有了切身的认识。“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只是一条漫长的归程之路,更是一条慢慢无尽的人生旅途,这条路充满无穷无尽的独孤与悲苦,而何时是一个尽头?
所以《采薇》,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戍卒从思乡恋家的悲苦到保家卫国的悲壮再到返家途中的悲傷,它更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对于生命的归宿、价值以及苦难的关怀和感悟。
三、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需要超出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及时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获得积累,确保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3]
在学习完后把课文拿起来读一读,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唤醒、来触动学生的情思,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之,“融入文本 超出文本 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A].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杨继盛.杨中敃公遗笔[A].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
复习: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的心情
活动7: 诗歌欣赏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活动8: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
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
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采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采薇》是一首以远戍归来的士兵的口吻写下的追述征战生活的诗篇。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 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 柔 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 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
关键词:采薇,主旨,遣戍役,戍役归
在《诗经》中,《采薇》是《小雅》中广受赞誉的名篇之一。对于《采薇》一诗的主旨,自汉代以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这一观点以《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注疏》以及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毛诗序》中写道:“《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1]朱熹《诗集传》中也认为“此遣戍役之诗”[2]。第二种观点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这一观点以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写道:“此戍役还归之诗。小序谓‘遣戍役’,非。”[3]方玉润《诗经原始》中也认为“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4]。笔者个人认同第二种观点,即认为《采薇》的主旨是“戍役归”而非“遣戍役”。下面,笔者将主要依据孔颖达《毛诗注疏》、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和方玉润《诗经原始》等文本,探析《采薇》一诗的主旨。
一、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
在《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作者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吟咏野薇的生长变化情况,询问归期为何时。孔颖达疏毛诗序云:“上三章同遣戍役,以薇为行期,而言‘作止’、‘柔止’、‘刚止’,三者不同,则行非一辈,故首章笺云:‘先辈可以行。’言先,对后之辞,则二章为中辈,三章为后辈矣。”[5]孔颖达认为,《采薇》一诗前三章所描写的是以野薇不同的生长阶段为时间节点,先后派出了“先辈”、“中辈”、“后辈”三支部队。他的证据是第一章的郑笺:“西伯将遣戍役,先与之期以采薇之时。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重言采薇者,丁宁行期也。”[6]“曰女何时归乎?亦岁晚之时乃得归也。又丁宁归期,定其心也。”[7]此后孔疏云:“文王将以出伐,豫戒戍役期云:采薇之时,兵当出也。王至期时,乃遣戍役,而告之曰:我本期以采薇之时,今薇亦生止,是本期已至,汝先辈可以行矣。既遣其行,告之归期,曰何时归,曰何时归,必至岁亦暮止之时乃得归。言归必将晚。”[8]第二章孔疏又云:“王遣戍役,戒之云:我本期以采薇之时遣汝,今薇亦始生柔脆矣,汝中辈可以行矣。曰归曰归,汝所归期,会至岁暮,汝心亦忧其晚矣。”[9]由此可见,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采薇》的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时为西伯的文王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去防御猃狁的侵略,并且分别与他们约定了出发和归来的时间。朱熹《诗集传》中写道:“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10]朱熹并没有谈及部队派遣顺序的问题,而是认为作者的反复吟咏是一边在出征的路上采野薇以为食物,一边想着归期的遥远。
那么通观《采薇》前三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有一个连贯的变化:先是陈述因为猃狁入侵有家而不能回的现状,然后表达行军艰难、归期未定的忧虑,最后将这忧虑之情推到高潮。如果《采薇》前三章所描写的是文王派遣三支不同的部队,那么每支部队出发之前的感情应该都是类似的,何来这种仿佛出自同一人之口的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呢?
笔者认为,派遣部队出征的文王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清楚地预测归期,因此《采薇》一诗的前三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回忆自己在前线的经历。作者在回来的途中回想起自己过去在前线一边眼看着野薇出芽、抽条,从柔嫩变的坚韧,一边说着要回家却迟迟回不了家,思乡之情在忧愁中不断酝酿,直到此刻真正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些情绪才一并抒发出来。
二、前线战况不可预料
《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描写了将军华丽的戎车和前线“一月三捷”的紧张的战况。郑玄认为,这两章所描写的盛大华美的“君子之车”,是出征之时的壮观景象,而“一月三捷”则是对于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第四章郑笺云:“将率之志,往至所征之地,不敢止而居处自安也。往则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谓侵也,伐也,战也。”[11]孔疏云:“将帅乘此以行,至于所征之地,岂敢安定其居乎?庶几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是其所以劳也。”[12]“此言‘庶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者,谓侵、伐、战于三事之内望有胜功,非谓三者之中惟有一胜功耳。”[13]朱熹《诗集传》中解释“一月三捷”说:“庶乎一月之间三战而三捷尔。”[14]既然朱熹和毛、郑、孔一样认为《采薇》的主旨是“遣戍役”,那么他解释的“一月三捷”也是对尚未发生的战事的预想。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又‘一月三捷’,亦言实事,非逆料之词也。”[15]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写道:“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战必三捷耳。”[16]在这里,姚际恒和方玉润都认为“一月三捷”所写的不是出征之前对前线战况的预测,而是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战果,只有战争确实已经有了胜利的结果,作者才能顺理成章地写下“一月三捷”这样的诗句。
笔者认为,“一月三捷”的战果是不可能在出征之前就被预料到的,因此《采薇》一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同样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在前线时“一月三捷”的战况。作者回忆当时在战场之上,将军的战车就像棠棣之花一样盛大华美,套着四匹高大的辕马,后面掩护着战士们。战况十分紧急,环境异常艰辛,但他们终于还是战胜了侵略的猃狁,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故乡的思念凯旋。
三、归来情景不可预演
《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对于这一章中所描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色,郑玄和孔颖达都认为,前一句是在描写出征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在预想归来时的情景。郑笺云:“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17]孔疏云:“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反之辞。汝戍守役等,至岁暮还反之时,当云昔出家往矣之时,杨柳依依然。今我来思事得还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许岁晚而归,故豫言来将遇雨雪也。”[18]朱熹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诗集传》中写道:“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19]正是因为毛、郑、孔、朱四家都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遣戍役”,所以他们才会不约而同地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释为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
与之相反,姚际恒和方玉润不同意毛、郑、孔、朱四家的解释,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是战士出征之时对归来之日的预想,而是战士归来之时所见的真实情景,而前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是对之前出征之日情景的回忆。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诗明言‘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语,皆既归之词。”[20]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小序》、《集传》皆以为遣戍役而代其自言之作。唯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料者也。愚谓曰归、岁暮可以预计,而柳往雪来,断非逆覩。使当前好景亦可代言,则景必不真;景不真,诗亦何能动人乎?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眴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诗意若此,何可以人代言耶?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21]方玉润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象不可能是战士在出征之前预想出来的。他认为《采薇》一诗的精华全在最后一章,这一章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其中所写的都是真情实景,如果这一章所写的情景不是真实的,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感人。
笔者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情景及其之后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不能在出征前预演的,因此《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应该是“戍役归”的战士在归来的途中回忆当年出征时的情景并与眼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以抒发自己思乡的悲哀之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姚际恒、方玉润两家的观点,认为《采薇》一诗的主旨是“戍役归”而不是“遣戍役”,理由主要有归来之期的不可预测、前线战况不可预料和归来情景不可预演这三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诗歌就是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某种政治思想形态的载体。因此,对于诗歌的解释应该做到合情合理,而不是合乎政治思想。诗人的归诗人,帝王的归帝王,对于诗歌最好的解释就是用诗歌的方式来解释诗歌,而不是用其他方式来解释诗歌,惟其如此,读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也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
[2][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3][清]姚际恒著,顾颉刚标点.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 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文本探究:翻译改写 概括每章内容 第六章解读 艺术特点 本诗主题
拓展性探究:
1、《诗经》战争诗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拓展阅读:采薇原文及翻译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意解释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发了芽。
说归家啊道归家,一年又快过完啦。
没有妻子没成家,只因和玁狁把仗打。
没有空闲难休息,要和玁狁(xian yun)去厮杀。
采薇菜啊采薇菜,采那薇菜柔嫩芽。
说归家啊道归家,愁思不已乱如麻。
忧心忡忡如火烧,又饥又渴日难熬。
驻地不停长调动,让谁来把书信捎。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枝芽已变老。
说归家啊道归家,转眼又过半年了。
公家差事没个完,想要休息难上难。
心情痛苦似油煎,不知能否把家还?
那盛开的是何花?是美丽的棠棣(di)花。
那辆战车是谁的?将军作战坐着它。
战车驾起要出发,四匹壮马把车拉。
出征岂敢图安定?一月多胜把敌杀。
驾车四匹大公马,马儿强壮又高大。
将军指挥立车上,士兵隐蔽也靠它。
四匹壮马向前行,士兵持箭拿雕弓。
无时无刻不戒备,军情紧急抗玁狁。
昔日从军上战场,杨柳依依好春光。
今日归来路途上,大雪纷纷漫天扬。
道路泥泞走得慢,又饥又渴苦难当。
【《采薇》教学案】推荐阅读:
《采薇》课文教学设计案05-15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01-14
采薇完整教学案例03-28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采薇优质教案06-12
采薇获奖教案10-17
《诗经·采薇》赏析11-01
采薇诗经01-13
《采薇》的赏析03-13
采薇课文赏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