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课文教学设计案(精选9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⑵ 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⑶ 掌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⑵ 小组讨论,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交流显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基本要点: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点:
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基本要点: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基本要点: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表述:
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
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
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基本要点: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体诵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
体味要点: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拓展迁移,开阔视野
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设计】
诵读──品读──美读
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艺术提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疏通诗意。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过程与方法 :
1、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学习本诗中融情于景、重章叠句、赋比兴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一、 导入:(播放视频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正像余光中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之吟唱,来感受征人的一腔思乡情。
二、解决字词问题。(大屏幕展示)
1、注音
岁亦莫(暮)(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猃狁孔棘(急)(jí)
载(zài)饑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2、通假字:莫---暮;棘---急; 华---花。
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每天;名词做状语)
雨雪霏霏(雨:下雨;名词做动词)
4、古今异义词: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将帅;(古义) 道德高尚的人。(今义)
小人:士兵或地位低下的人;(古义) 道德卑劣的人。(今义)
三、听读课文,把握阅读的节奏,并试着概括全诗的内容。(播放视频,《采薇》)
生:本文写了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的所思所感。
师:从文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
生:第六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们知道王维的诗画有这样的美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来赏析诗歌。首先我们来看第六节诗,在这节诗都画了几幅画?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诵全诗,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明确: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只感到一片悲凉,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他忧伤地想起当初出征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我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心疲惫,面容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忍受着饥饿,沿着泥泞的小路艰难的行走着,慢腾腾的走向画面的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悠怨的叹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写出戍卒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今昔的对比和现实的困境(戍边之苦和归家喜悦的矛盾心情)
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他的一丝欢愉,为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一至三节诗,
师:这几节诗里画了哪些景物?
生:薇草。
师:薇草在诗中的描述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在“薇亦作止”时,士兵的心理有何变化?
生:“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师:为什么难以归家?
生:“猃狁之故。”
师:流露出士兵戍边在外难解乡愁的心情。(强调止、曰、莫等文言实词)
师:在第二段中,薇菜有何变化?
生:“薇亦柔止”。
师:士兵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
生:“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原来是边防战事吃紧,连委托一个去打探家里消息的人都没有。
师:第三节中,薇草有何变化,士兵的心境是否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生:“薇亦刚止”;士兵的心境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同学们可以回顾前三段,发现随着微草的变化士兵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忧愁的思乡之绪在逐步加深,可以说这三段中的许多的诗句都表达出士兵强烈的思乡之感。
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即以采薇兴起,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既然是戍卒所作,当然少不了战争的描写,从整首诗看,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戍边防、幸得回家的士兵,诗人是借这个士兵的口来回顾整个戍边生活的,那就不仅要写战士们盼望归家的心情,也要表现战士们雄武的军事生活,我们来看看四五两节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
师:在这两段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棠棣花、君子之车和战马。
师:能否用诗中的原话回答?
生:“彼尔维何,维常之花;”“四牡业业;”“四牡翼翼;”
师:诗歌中的这些事物(花、车、马)的描写表达出士兵怎样的情感?
生:由于意识到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士兵对猃狁满怀怨恨,在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的气势更是怀有一种自豪感。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尽情的赞美军备的精良和气势的雄壮。
这是士兵对戍边军队和自己勇武的赞美。这种戍边战争是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可见戍卒的爱国豪情。
四、讨论:这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复杂的情感?
明确:把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五、课堂作业。
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
六、结束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3.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巴金多么想念孩子们呀,力不从心的他用书信和孩子们交谈,他说了些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巴金爷爷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他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要为社会添更多的光彩!为别奉献更多的爱,巴金爷爷虽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坛的名人,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的人。他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2.巴金为什么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用不是而是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表达了什么希望?
(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作为理解巴金爷爷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article/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崇敬)。
6.小结:让生命开花说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三、精读第四段。
1.引读:体会爷爷珍惜生活,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2.感情朗读。
四、精读第五段。
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分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五个组成部分。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3.预习19课。
板书:
18. 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主备人: 周萍 审核人: 路惠玲
1. In 1985, there was little rainfall in Ethiopia, which led to destroyed harvests and killed cattle. (page 2, lines 1-2)[中文翻译]__1985年,埃塞俄比亚几乎没有降雨,导致收成损毁,牛畜灭亡
lead to
1)通向 _All roads lead to Rome. __条条大路通罗马.
2)导致 Reducing speed limits should lead to fewer deaths on the roads.
_降低时速应会导致公路上较低的灭亡。
3)lead… to (some place)_领某人去某地________
The waiter led us to our table. _服务员领我们去桌子那儿。
4) lead…to do =_cause… to do____ 导致…做
例句What led you to believe this? __什么会使你相信这个_
5)lead the way 领路
在小孩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到达了那座村子_With the child leading the way, we reached the village at last._
分词作定语
1. 2.
3.
2.The severity of this catastrophe shocked Bob Geldof, and Irish musician who organized a charity concert called Live Aid to raise money for famine victims in
Ethiopis. (page2, lines 2-4)
shock to one’s shock 令某人吃惊的事
1) v. to surprise and upset sb. 使震惊
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和难听的粗话使许多观众感到震惊。
The violence and bad language in the program _shocked _many _of_ _the_viewers.
这个城市已经发现禽流感的消息让我很震惊。
I _was_ _shocked _ __at___the__ __news___that flu bird had ben found in our city.
2) n. 震惊的事
他的死使我们大家都大为震惊。His death was_a__ _great__ __shock__ to us all.
听说他的病很严重,我吃了一惊。It gave me quite _a_ _shock_ to be told he was seriously ill.
3.Geldof intended the concert to raise money for and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famine.
(page 2, lines 6-7) _格尔多夫想通过音乐会为饥荒筹钱,并提高公众对饥荒的意识。
本句中有部分省略,完整的表达可以是Geldof intended the concert to raise money for the famine and to raise public awreness of the famine.
复习intend to do be intended to do /as /for intend … to do
1)I _intended_____ __to__catch the early train but I didn’t get up in time.
2)That remark _was__ _intended___ __as___a joke.
3)The book _was___ _intended___ ___for_____children.
4)我想让你接管公司 I _intended__ you _to_ __take_ __over_the company.
4. The concert also received so much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that it put great pressure on politicians and statesmen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 famine. (page 2, lines 8-10)
复习receive received so much attention 受到关注功 be well received 受到好评
1) I like to ~ presents on my birthday._收到______
2) He was ~d into the army.__接受_________
3) He ~d a serious wound .__受到______
4) receive quests __接待__________
5) my speech was well received_得到好评__
5. on top of thi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claim ten million lives every year. In fact, hunger is the number one global health risk, killing more people than any disease. (page 2, lines 14-16)
翻译____除此以外,根据联合国的资料,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都要夺走1千万人的生命。事实上,饥饿是全球头号健康威胁,它夺走的生命比任何疾病都要多。
1) 短语on top of 意思是“除…之外”,通常指不愉快的事。
2)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broke into pieces over Texas as it turned to the earth, _cauing________(cause) all seven astronauts dead.
3)The student was late for class again, _B___ the teacher angry.
A. having made B.making C.made D.to make
6.In trying to fight worldwide hunger, the United Nations set up the World Food Programme (WFP) in 1963. (page2, lines 17-18)
为了抗击世界各地的饥荒,联合国于1963年成立了世界粮食计划署(WFP)。
复习
set about doing set an example to sb set aside set fire to
set sth on fire set off set out set up a set of tools.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翻译_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
7.Today,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frica, Asia and South America stand at a crossroads. (page 2, lines 27-28)
翻译_今天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关键时刻。
at a crossroads 人生或发展处于关键时刻;在紧要关头
辞职之后,他的人生面临着抉择。_His life was at a crossroads when he quit his job.
8.There is a saying that goes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page3, lines 31-33)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句中go 意思是谚语、消息等,说法是……
_The story goes that he was once rich,but I don’t believe it.___
传说他曾经很富有,但是我不相信。
9.They are the result of teaching a man to fish so that he can fill his belly for a lifetime. (page 3, lines 59-60)__他们授人以渔的成果,让一个人可以一生填饱肚子。
Fill one’s belly 填饱肚子
杰克对于吃不大讲究。只要填饱了肚子,他就很高兴。
Jack is not _particular_ _about_what he eats. He is happy so long as it _fills_ _his_ _belly_.
Project
10.This should set alarm bells ringing because the bare fact is that, in order for everyone to survive, serious changes need to be made in global development. (page 14, lines 3-7)
这应该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因为一个简单了的事实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生存,在全球发展方面必须有重大改变。
短语set alarm bells ringing 敲响警钟
1)The company’s financial problems have set alarm bells _ringing__(ring) in big c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2)What my teacher sai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set me_thinking____. (think).
11.This is a simple idea, but one which is hard to put into practice.(page 14, lines 20-21)
One 指代idea. 短语put …into practice
1)仔细地制定出计划后,我们将其付诸实施了。___After carefulling preparing for our plan, we put it into practice.__
2)I’m looking forward to a book , _A______ that concerns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A. one B. that C. it D. what
12.This is why many people are pushing for the use of alternative energ sources. (page 14. lines 51-53)这就是许多人强烈要求使用替代能源的原因。
Push for 不断要求、争取
They are__pushing__for___a quick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他们在催促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13.In the hands of 在……掌握中
Out of hand 难以控制/控制=__out__ __of_ __control____
In hand =under control _在掌握中__________
整件事情现已由警方处理。The whole affair _is now in the hands of the police_____.
一切安排就绪。All the arrangements_are in hand.________________.
14.Take place, happen, occur, come about 和break out 用法区别
Great changes _have taken place____ in our hometown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It_occurred_____ to me that she didn’t know I had moved into the new house.
I _happened____ to see him on my way home.
The Olympic Games of will_take place____ in Beijing.
After the flood, diseases_broke out__here and there.
Do you know how the air accident _came about___ ?
15.Phrases Fill in the blanks
1.令人吃惊的事 to one’s shock
2.组织一场慈善音乐会 organize a charity concert
3.受到关注 receive much attention
4.给……施加压力 put pressure on
5.从……转换成switch from …to
6.除此之外 on top of
7.在未来的几十年里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8.增加到九十亿人increase to ni7ne billion people
9.敲响警钟set alarm bells ringing
10.污染环境pollute the environment
11.浪费自然资源waste natural resources
12.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one possibl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13.付诸实践put into practice
14.处于危险之中be in danger
15.为许多重要的事提供能量provide the energy to many important things
16.在短期内in a short period
17.耗尽run out
18.更加关注保护环境be conscious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19.被用来发电be used to produce electricity
1.(1)nà mèi jì shà mó zhuì
(2)巴金 小说 散文 家 春 秋
2.(1)繁星 (2)三次 时间顺序 (3)略
三、课堂互动探究
(二)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繁星 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
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 南京 星群密布 好象就是我的朋友,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的星 仿佛看见„„仿佛听见„„
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怀里了
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
1. 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这个不相同不仅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还因为他远走他乡特定的心境。
2.“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表达了作者望星天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既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又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看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惬意、信赖)感受,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1.比喻——“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排比——“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2.(1)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2)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
(3)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五)略
四、课堂练习
(一)
1.(1)堕 坠(2)蓝 兰 篮(3)萤 荧 莹
2.(1)C (2)D
3.(1)A B E (2)C D F
(二)
1.欲睡 沉睡
2.“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 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3.不好。因为后面有“看见”一词,如果用“闭上”,那么,萤火虫飞舞的情形只能是想象。
4.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巴金的繁星课文赏析
一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赏析】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赏析】童年是我们逝去的时间,美好而悲伤,所以是梦中的真.因为它曾经真的存在过,所以是真中的梦,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三
万顷的颤动—— 深黑的岛边 月儿上来了 生之源 死之所!
【赏析】前三句是描写月亮升起的景色和环境.万顷的颤动指海洋如果你住在海边,对这个会有深刻理解.最难理解的就是最后两句“生之源, 死之所!”,一联系就可以发现,月亮从海上升起,黎明又落入海中.海对于月亮既是出生(升起)的地方又是死亡(降落)的地方,所以是生之源,死之所.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轮回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有这个规律,从哪开始到哪里结束,都是轮回的.人生也是,先是成长.然后到了老了的时候又返回儿童的心理(老人其实多和他们接触会发现他们的心理很象小孩子).这是世界的规律 .
四
小弟弟啊!我灵魂中三颗光明喜乐的星.温柔的,无可言说的,灵魂深处的孩子啊!
【赏析】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 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
五
黑暗,怎样幽深的描画呢?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
【鉴赏】这首小诗把黑暗比喻的十分恰当,只要你没杂念,心灵是没有黑暗的;在宇宙中,是黑暗的,但还有许多想太阳一样的恒星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而在灿烂光中的休息处的确没有阳光,可是阳光休息时是在黑暗的夜晚,不久后,沉寂的夜晚将被太阳那强大的光辉所替代,所以黑暗是永远战胜不了光明的.
六
镜子——对面照着,反而觉得不自然,不如翻转过去好.
【赏析】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七
醒着的 只有孤愤的人罢! 听声声算命的锣儿 敲破世人的命运
【赏析】意在唤醒麻木的人,算命的锣意味着将至的残酷的未来,茫然的活着的人应该意识到而警醒奋起
八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
【赏析】冰心老人用鸟儿飞去匆匆和落满地的情景来与生命做比较,她猜想生命会不会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侧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为某人叹息她(他)的生命是如此狼狈,为她(他)婉惜吧!
九
梦儿是最瞒不过的呵,清清楚楚的, 诚诚实实的 ,告诉了 你自己灵魂里的密意和隐忧.
【赏析】梦和现实都是诚实的告诉了你,你如何解它则是你问题的关键 .《繁星春水》(十)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赏析]:从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的“告白”中,不仅可以看到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的期望、渴望;从芽儿、花儿、果儿的话中,还可以侧面看出芽儿、花儿、果儿的平时生活怎样的,通常它们都默默地去奉献自己.
一一
无限的神秘 何处寻他 微笑之后 言语之前 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赏析】这里的无限的神秘应该就是冰心所赞美的真、善、美.合起来意思就是:有时真、善、美的体现其实很简单,话都不必说,一个微笑就足够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多么无限的神秘.
一二
人类呵! 相爱罢 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 甸着同一的归宿
【赏析】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具体经历都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漫漫人生长路上行走着,所以比喻为长行的旅客,直到生命终结的一天,所以说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样,就是死亡.因为人总是会死的,在这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人与人之间与其互相仇视抵触,痛苦度日;倒不如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让人生充满爱和欢乐.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冰心一直崇
尚的“爱的哲学”,
一三
一角的城墙 蔚蓝的天 极目的苍茫无际—— 即此便是天上一人间
【赏析】读了这几句有一种苍茫之感,城墙上空有蔚蓝的天,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是边塞的风光,这就是天上人间了./每一个人都要有远大的目标,要向前看,无论是谁都要在这苍苍茫茫的世界中实现目标!即使是天上的人.
一四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赏析】把自然和宇宙拟人化 把人类缩小化 表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时渺小和无知的.大自然是博大的
一五
小孩子! 你可以进我的园 你不要摘我的花—— 看玫瑰的刺儿 刺伤了你的手
【赏析】大概是说我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宽容你做一些事,但请不要触及我的底线,不然会给彼此带来伤害
一六
青年人呵! 为了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赏析】现在好好的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不要作出将来会后悔的事.给未来留下值得回忆的事情
一七
我的朋友! 为什么说我“默默”呢 世间原有些作为 超乎语言文字以外
【赏析】作者默默无闻,但付出了实际努力,而有些人,夸夸其谈,却光说不练.
一八
文学家呵! 着意的撒下你的种子去 随时随地要发现你的果实
【赏析】说明了文学家对文学的细心观察,发现.培养种子,收获果实.
一九
我的心 孤舟似的 穿过了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
【赏析】这里是把心比作孤舟.突出心的寂寞.起伏不定是说心情.一是说心情十分犹豫,十分悲伤.二是说,命运和道路不知其踪.时间的海,指的是以后的命运和人生的路.也说出了未来路的艰险.和自己有些迷茫.突出了,作者此刻心情的悲伤和孤独.
二十
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的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句意境。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艺术美;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感受古代戍边生活的艰辛,培养热爱新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采薇即采野生豌豆。原诗共六段,本课选取的是其中的一段。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采用原诗首段的开头二字。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从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形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曾经孔子整理删定。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史称“诗经”。
2、学习生字:
雨雪(yù)霏霏(fēi)载渴载饥(zài)莫(mò)....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一词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沉重抑郁的心情。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抒写了士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扣人心扉,戍卒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四、合作探究:
如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明确:写戍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的情绪。诗人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飘拂;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渴载饥”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诗人的忧伤还有一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常年从军,与家人音讯阻隔,又怎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用“赋”和“兴”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主要表现了戍卒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其思乡之情。
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正值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丽春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无相见之日。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写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
再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了“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所以又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采薇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者的观点,当堂成诵
2探讨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三十一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七十四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总结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拓展阅读:《采薇》读后感
那天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见大屏幕里的他理着平头,架着眼镜,有着男子将近中年时的微胖身躯。我的座位是张没有靠背的塑料凳,钱老师又是当天第三位出场开课的老师,那时的我早就已经腰酸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师的课又偏在第五节,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钱师的这堂课能够尽快结束。
主持人的介绍引出了钱老师的正式登场,他走上讲台,继而嘴角轻扬,从容地向台下鞠了半躬,便转向学生,开始了他的《诗经。采薇》。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
【《采薇》课文教学设计案】推荐阅读:
采薇课文赏析03-29
《采薇》教学案05-19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01-14
《采薇》的教案设计11-08
《采薇》 导学设计12-29
采薇完整教学案例03-28
诗经采薇节选作业设计03-30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采薇优质教案06-12
采薇获奖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