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专题(通用7篇)
主备人:王建
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作深层思考。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当然语文不能脱离所表达的内容孤立存在,阅读教学的原则是“披文入情”,由“感”入“悟”,“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有所“感”、所“悟”,才是创新,才是真正的鉴赏。
本专题课文教学课时安排 8课时,《我与地坛》3 课时,《最后的常春藤叶》2 课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2 课时,《鸟啼》1 课时。
《我与地坛》
文本解读
有人认为《我与地坛》是呼吁残疾人“扼住命运的咽喉”,自强自立;强调的是关爱残疾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或者说是狭隘肤浅地理解了《我与地坛》。史铁生是残疾人,他的生命充满了坎坷。21 岁的时候,他失去了健康的双腿;30 岁时,又患上了肾病。他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而他一往情深地崇拜刘易斯(崇拜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但面对刘易斯,史铁生没有作为残疾人卑怯的阴影,因为他发现所有的人都存在残缺,或者叫作局限。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讲,人人都是残疾人;作为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有局限的。
在地坛参透了人生,看透了生死,面对苦难他大度彻悟,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为这样,史铁生才认为人人需要精神支柱,人人需要救赎。精神的局限比肉体的局限更可怕,心灵的残缺比身体的残疾更需要人们关注。所以他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地坛排解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困惑,在地坛的启示下他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了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教学建议
1、重点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认识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要求学生朗读品味第四、五自然段,找出地坛中体现生命律动的景物描写。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
2.抓住第七段中的六个“譬如”,大声朗读,仔细品味,展开讨论。六个“譬如”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作者也从中找回了生存的勇气和决心。从“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这句话可以看出落日即将隐入地平线,但它仍然集聚浑身力量,向人们展示最后的辉煌;从“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可以品出红叶虽落却依然保持美丽的姿态,生命虽逝却能换来另一个生命的诞生。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3.讨论总结作者面对地坛的思考的结果。作者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4.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如果把地坛、母亲、作者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句来阐明,地坛就是作者精神上的另一个母亲,母亲就是作者心中永恒的地坛。“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不仅孕育了他,更重要的是为他的生命护航,无私付出,默默忍受。在不幸面前,母亲以自己的坚韧为他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古园历久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去面对不幸,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最后的常春藤叶》
文本解读
以前我们对西方社会最深的印象是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人情冷漠。善
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生活的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告诉我们的却是社会的多样,人性的复杂,人情的至美。在这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中,他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关爱与友谊,特别是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体现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之歌。有人说琼珊是反面角色,是不珍爱生命的代表,这也是一种误读。琼珊是一个病人,生理上的疾病导致了心理上的疾病,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她需要同情与关爱,不需要批判。
教学建议
1.抓住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几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初见贝尔曼时,作
者通过外貌描写给我们一个负面印象: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然后是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但在粗暴的言行底下已透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最后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采用的是先抑后扬的笔法。
2.讨论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找出前面的伏笔。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却往往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这个结局作者在文中作了多处伏笔:第一处是:“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第三处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处是:“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3.讨论: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这片叶子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世界上有比这更伟大的艺术品吗?这是贝尔曼的生命绝唱,这是他用生命写就的杰作。
4.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不但构思新颖,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而且描写人物富于生活情趣,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文本解读
海伦·凯勒,生命的 88 个春秋,却有 87 年的无光、无声、无语。这是她一生的遗憾,是造物主的冷酷,却又是她的壮烈。“如果每个人在他生命的初始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本文所袒露的心迹,却给了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却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甚至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流露出了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尽管作者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给我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全文充满的是她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教学建议
1.“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夫人的脸”。这个问题,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阅读 《再塑生命的人》之“杯子与水”片段,这样学生能较快找到答案。然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设想:假如重获光明,最想见到的会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老师。因为莎莉文老师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莎莉文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她的教师共同创造的。长久地凝视莎莉文老师,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力量。这充分表现了她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尊敬,她视莎莉文老师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在节选部分中,有七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如果你感受不到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如果你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那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确实要进行反省。
3.总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启发学生谈感受,为完成写读后感作准备。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本文的首尾(即被删节的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例如启发学生认识文中两种对比,即作者凭触觉所得印象和视力“所见”的对比,作者所见和正常人所见的对比的具体含义;或者简要地分析一下作者对正常人不重视视觉运用所作的批评(其中不乏警句),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谈感受,互相启发,打开思路,为课后写读后感作准备。
《鸟 啼》
文本解读
劳伦斯的《鸟啼》写于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经过那场战争,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对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在这一篇富有思辨色彩的精美散文中以抒情的笔调,通过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在文中画出修饰鸟啼的词语,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谈谈文中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鸟啼声赋予了什么样的色彩。(1)“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泼”“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到悦耳。这里的“黑色”其实是“旧秩序沉重的阻碍”“冰雪”“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色彩,是毁灭与绝望的象征。(2)严寒过后,天气转暖,鸟儿不停地啼鸣,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银色的通道”“银光闪烁的王国”“银色的泉流”“银色晶莹的泉流”“银色的极乐的源泉”,文中有五句话直接写到银色。劳伦斯特别喜欢银色,或者说作者对银色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五句话中的五个银色修饰了同一个对象,五句话也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显示了生命本身的一种张力。
1.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 经济发展的商业意识
B. 思想文化中的礼制制度
C. 政治管理的有效增强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3.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A. 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 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4. 《齐民要术》中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5、6月中穰种,7、8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一段话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
A. 强调农作物的 适时耕种
B. 注重兴修水利
C. 重视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
D. 因地种植
5. 古代有一生产工具的描述是: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这一工具( )
A. 由西域传入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 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6. 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 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
B. 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 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 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7.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
A. 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 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 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 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8.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 农业仅赖百工 B. 百工亦为本业
C. 农工比重适当 D. 农工任其消长
9.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 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 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10.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盐铁论·复古》
材料二 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齐。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以家给人足也。”
——《盐铁论·错币》
材料三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盐铁论·本议》
材料四 县宫(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今总其原,一其贾(价),器多坚硁,善恶无所择。吏数(屡)不在,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锈)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价贵,百姓不便。
——《盐铁论·水旱》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西汉对盐铁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经营方式?
(2)依据材料三、四,说明贤良文学之士对汉代盐铁政策的态度及其理由?
(3)综合以上材料,两种观点斗争的焦点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议会,日入前三刻,击鼓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南宋《梦梁录》
材料二 首先,唐代租庸调制,意味着人民向政府纳地租,服力役和提供生产成果。唐代中叶开始的两税制到了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交子出现并使用。可见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其次,政治权利为贵族政体中的多数人所分割,官吏从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再次,文学艺术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由发挥。
——[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
(2)材料二中,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相同依据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空间变革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in the/one’s search forsearch sp.for sth.4.could have imagined 5.There is no doubt that… 6.several tons of7.decorate A with B8.be amazed at/byto one’s amazement 9.be designed for
design doing/to do…
by design =by intention/on purpose be designed to do sth.10.belong to(无被动无进行)11.in return(for)12.have sb.doing sth.have sb.do sth.have sth.done 13.add…to
14.the wonders of the world15.a lighted candle16.be at war with sb.17.remove to sp.from sp.18.less than
19.be worth doing sth.be worthy of being done sth
1.文化古迹 2.比某人活的长3.寻找
寻找
为某物寻找某地
4.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推测5.毫无疑问… 6.数吨…… 7.用B装饰A 8..对…感到吃惊,惊讶
令某人感到吃惊的 9.为…而设计
打算做某事故意地 目的是… 10属于 11.作为…回报 12.让某人一直做某事
让某人做某事 让某事被做 13.把…加到…上 14.世界奇观 15.一个点燃的蜡烛 16.与…战争,在交战状态 17.从…搬到… 18.少于 19.值得…
值得…
be worthy to be done sth.It is worthwhile to do sth.It is worthwhile doing sth.20.It takes sb.st.to do sth.21.sb.spend st.in doing sth.22.take apartapart from 23.look after24.agree to sth.agree with sb.on sth.25.greenhouse effect26.which to believe
Which not to believe 27.consider doing sth.consider… to do/ to be/as 28.It can be proved that…People can prove that… 29.rather than
30.the entrance to the mine 31.be buried in dong sth.32.a piece of information 33.to one’s surprise
34.think highly of=speak highly of 35.how to deal with=what to do with 36.debate sth.with sb.37.prove sth.to sb.38.prove sth.to be/as… 39.have sth.to do with 40.so + 助动词+ 主语so + 主语+助动词
值得… 值得… 值得…
20.花费某人多少时间做某事 21.花费某人多少时间做某事 22.拆开,分开
除…之外 23.照顾 24.同意某事
就某事和某人达成协议 25.温室效应
26.相信哪一个(特殊疑问词+to do不定式)这种模式相当于一个从句(否定形式)27.考虑做某事认为…是… 28.证明…证明…
29.与其…到不如… 30.矿山的入口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
1.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2.下面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A.A与b B.Y与y
C.E与E
D.f与f 4.若某家庭已有4个孩子,3男1女,那么再生1个孩子是女孩的几率是()A.0 B.1/2 C.1/4 D.1/8 5.绵羊的白毛(W)为显性,黑毛(w)隐性,一只白羊与黑羊杂交,生了6只小羊,3白3黑,这2只亲本的基因型是()
A.Ww×ww B.WW×ww C.Ww×Ww D.WW×Ww 6.一对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生出四只豚鼠。它们的性状及数量可能是()A.全部黑色或白色 B.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 C.二黑二白 D.以上任何一种都有可能 7.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A.YR B.Dd C.BV D.AB 8.下列哪项表示的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A.Aa B.Aabb C.Ab D.AaBb 9.果蝇体细胞中含有四对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有一对杂合的基因,在果蝇产生的卵
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几率是()A.1/2 B.1/4 C.1/ 8 D.1/16 10.如果用皮毛黑色(D)光滑(r)的豚鼠与皮毛白色(d)粗毛(R)的豚鼠杂交,其杂交后代是黑色粗毛 18 只,黑色光滑 15 只,白色粗毛 16 只,白色光滑 19 只,则亲本最可能基因型是()
A.DDrr × ddRr B.DDrr × ddRR C.Ddrr × DdRr D.Ddrr × ddRr 11.香豌豆中,当A、B两个显性基因都存在时,花色为红色(基因Aa、Bb独立遗传)。一株红花香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的个体开红花,若让此株自花受粉,则后代红花香豌豆中纯合子占()A.1/4 B.1/9 C.1/2 D.3/4 12.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的表现型如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 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A、2︰2︰1︰1 C、9︰3︰3︰1 B、1︰1︰1︰1 D、3︰1︰3︰1 13.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是()A、BbCc B、Bbcc
C、bbCc
D、bbcc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只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 B.生殖细胞中只含有性染色体
C.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生殖细胞中含有成对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15.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变化是()
A.形成四分体 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同源染色体分离 D.着丝点一分为二 1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来源相同,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 B.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 C.减数分裂时能配对联会在一起的两条染色体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必须分离的两条染色体
17、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不同之处是()A.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的是普通的有丝分裂 B.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时期不同 D.一个卵原细胞能形成两个次级卵母细胞
18.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它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是()A.2对4条 B.4对8条 C.8条 D.4条 19.一男子把X染色体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A.1
2B.
1C. D.0 20.如图所示的细胞正处于()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有丝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中期
21.在某动物的卵细胞核中,DNA的质量为A g,那么在有丝分裂前期时,其体细胞细胞核中DNA质量为()
A.4A g B.8A g C.A g D.2A g 22.下图表示某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示意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图示()
23.某同学总结了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A.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24.下列关于果蝇的叙述正确的是()A.雌果蝇体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
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一定有Y染色体
C.雌果蝇产生的卵中有两条X染色体 D.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两条Y染色体 25.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C.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是 3∶1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
26、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27.人类精子染色体组成是()
A、44条+XY B、22条+X或22条+Y C、11对+X或11对+Y D、22条+Y 28.人的性别决定是在()
A、胎儿形成时 B、胎儿发育时 C、形成受精卵时 D、受精卵分裂时
29.假若某一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又从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这一性状是由
什么决定的()。
A、由常染色体决定的 B、由X染色体决定的 C、由Y染色体决定的 D、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30.下列关于人红绿色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色盲遗传表现为交叉遗传 C.女性色盲所生的儿子必是色盲
D.外孙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外祖父
31.右图最有可能反映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图谱是(注:□○表示正常男女,■●表示患病男女)()
3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父亲均为色盲患者,他们所生的子女中,儿子患色盲的概率是()
A、25% B、50% C、75% D、100% 34.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儿子和一个正常的女儿,问女儿携带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A.3/4 B.1/2
C.1/4
D.2/3 35.某人患血友病,他的岳父表现正常,岳母患血友病,对它的子女表现型的预测应当是()
A.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儿子患病,女儿正常 C.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儿子和女儿都有可能出现患者
36.对夫妇表现正常,生了两个患血友病和一个正常的孩子,这三个孩子的性别是()A.都是男孩或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B.都是女孩 C.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7.下列遗传系谱图中,能确定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
38.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 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39.以下家系图中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依次是()
3○1○2○4 A、○1○4○2○3 C、○2○4○1○3 B、○1○4○3○2 D、○40.下面是遗传病系谱图。若图中Ⅲ3与一有病女性婚配,则生育病孩的概率为()A.1/4 B.1/6 C.1/3 D.1/8
二、非选择题(20分)
41.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
(2)F1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F2红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
(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是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____。42.右图是某家族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基因用B、b表示)
⑴ 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性遗传。
⑵ 图中Ⅰ2和Ⅱ5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⑶ Ⅲ14和致病基因是由________遗传给________后再传给他的。⑷ Ⅳ16的致病基因是由________遗传给________后再传给他的。
⑸ Ⅲ8和Ⅲ9如再生小孩,生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生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所生男孩中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BBA 6~10 DBCDD 11~15 BACDD 16~20 ABDDD 21~25 ABAAB 26~30 DBCCD 31~35 BDBBD 36~40 ABCCC 41.(1)红果(2)Dd;1DD:2Dd(3)测交(4)黄果;dd 42.⑴ X(或性);隐 ⑵ XX;XX ⑶ Ⅰ1(或Ⅰ2);Ⅱ7 ⑷ Ⅱ4;Ⅲ9 ⑸ 0;1/4;1/2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或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恒力(大小恒定、方向不变)时,物体作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恒定而方向总跟速度的方向垂直,则物体将做匀速率圆周运动.(这里的合力可以是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弹力——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静摩擦力——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等.)
如果物体受到约束,只能沿圆形轨道运动,而速率不断变化——如小球被绳或杆约束着在竖直平面内运动,是变速率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并不总跟速度方向垂直.
2.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改变,所以是变速运动。需要重点掌握的两种情况:一是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曲线运动,叫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另一是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这里分两种情况介绍。
一种是研究对象被另一个运动物体所牵连,这个牵连指的是相互作用的牵连,如船在水上航行,水也在流动着。船对地的运动为船对静水的运动与水对地的运动的合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第二种情况是物体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的牵连,只是由于参照物的变换带来了运动的合成问题。如两辆车的运动,甲车以v甲=8m/s的速度向东运动,乙车以v乙=8m/s的速度向北运动。求甲车相对于乙车的运动速度v甲对乙。
2.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特征:
①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
②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各个分运动独立进行,互不影响。
4.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初速度状态(v0)和受力情况(F合)决定的,这是处理复杂运动的力和运动的观点.思路是:
(1)存在中间牵连参照物问题:如人在自动扶梯上行走,可将人对地运动转化为人对梯和梯对地的两个分运动处理。
(2)匀变速曲线运动问题:可根据初速度(v0)和受力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复杂运动转化为坐标轴上的简单运动来处理。如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带电粒子在重力场和电场中的曲线运动等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处理。
5.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物体运动的性质由加速度决定(加速度得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物体运动的轨迹(直线还是曲线)则由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方向成角度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怎样才能理解一条物理规律
1、明确形成规律的依据、方法和过程。这不仅对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的科学发展规律,对我们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是及其重要的。
2、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述。包括:该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该规律所反映的物理本质,明确规律表达中的关键词句,明确规律的数学公式的物理含义等等。
3、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物理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或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所以,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4、明确该规律与有关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学习库仑定律,应该知道其发现过程,是库仑用库仑扭秤通过实验事实总结出来的,
物理公式大全:功和能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
1.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不会彼此隔绝,而是不断地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互相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6世纪西方文明和新世界的碰撞。”这种碰撞开始时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冲击了东西方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
B. 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资本的原始积累
C. 西欧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D. 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 当代史学家刘宗绪认为,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罪行令人发指,必须揭露和谴责。然而,对它的另一面的作用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下列现象不属于殖民统治的“另一面的作用”的是( )
A. 将印度的棉花运往英国加工成棉布再返销印度
B. 英国在印度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建立宪政体制
D. 英国在印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3. 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表述与史学范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现代化史观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整体史观
C. 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明史观
D. 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唯物史观
4. 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 B. 资本输出
C. 文化传播 D. 工业革命
5. 史学家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依据是( )
A. 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市场
D. 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6. 下图是1854年~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从图表中可以得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 )
A. 英国此时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英国需进口大量原料和食品
C. 三角贸易使英国得以出口大量工业品
D. 英国依赖海外市场
7.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百分比\&国家\&百分比\&英国\&0\&俄罗斯\&38\&德国\&13\&意大利\&18\&法国\&20\&美国(1913)\&30\&]
A. 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 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 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8.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9.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下列对1834年《济贫法》做出这些规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近代工人的斗争
B. 工业革命的使国家财富增加
C.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D. 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
10. 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请问这个选项是( )
A.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B.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D. 19世纪以来的美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3例)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4)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 复习回顾,回答。推进新课
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
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
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 课件展示: 思考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生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师 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
生(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展示: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 生 观察讨论后,填表: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生 阅读材料,填下表: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长江三角洲(或沪宁)珠江三角洲(或广东)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 师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课件展示:
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生 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课件展示:
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
师 思考如下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 生 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
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
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流入。问题2: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
生(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师(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 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参考答案)
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 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性”迁移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未来人口迁移规模将不断扩大,由农村迁往城镇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人口迁移模式将由社会自然形态向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婚姻迁移比重将逐渐下降。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山东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山东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②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家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组讨论,互相启发。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
【必修二第一专题】推荐阅读:
必修二第三专题02-25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11-19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09-25
必修二专题六01-22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04-11
必修二专题三习题04-23
历史必修三专题四整理10-05
历史必修三复习专题二02-20
历史必修二第三课10-12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