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精选10篇)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名词,担子]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在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
屠惧,投以[介词,把]骨[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连词。表转折]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并[一起,一同]驱如故[旧,原来]。
屠大窘[困窘,急迫],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顾[转头看,看见]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屠乃奔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对着]。
少时,一狼径[径直]去,其[代词,指两狼]一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目似瞑,意[精神、态度]暇[悠闲]甚[意甚暇]。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要,刚要]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其[代词,指柴薪]中,意将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介词,从]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承上说明原因,原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欺骗的手段]几何[多少]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 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
②以 以刀劈狼首(用) 投以骨(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 可以为师矣(凭借)
③之 复投之(代狼)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代狼)
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注释
1、衣被苍生:造福百姓。
2、贸贸然:莽莽撞撞地。
3、长:长处,优点。
4、竟:结束。
5、合:能
6、果腹:填饱肚子。
7、汝:你
8、合:配
译文
狐狸笑猪说:“你一个大蠢货,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上做了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来,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都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杀了,然后吃了他们、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感悟
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
文言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
③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___________
④颐既觉 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引来,得到; ②询问,请教; ③书信; ④醒,睡醒。
2.①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①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②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十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百家。援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闲于进对,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 。
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援将其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败走。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援所过辄为郡君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树数百户;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以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良工不示人以朴 朴:质朴。
B.随山刊道千余里 刊:削,开凿。
C.数败之 数:屡次,多次
D.名有计谋 名:以……闻名。
5.加点词与“子孙因为氏”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援私自释放囚犯,被迫逃亡。遇到大赦,留在北地放牧,拥有了很多的宾客与丰厚的财产。
B.马援两次上书皇帝建议像以前一样铸造五铢钱,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方便了天下百姓。
C.马援平定交阯叛乱时,为当地治城郭,修水利,申明法律,此后,越地流传着马援的故事。
D.朋友庆贺马援凯旋,马援却批评孟陵不能规劝自己,并表达了戍守边关,马革裹尸的愿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2)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答案:
4.A
5.D
6.C
7.(1)马援曾经学《齐诗》,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章句,马援就问哥哥马况辞学,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尝:曾经(1分) 意:料想,想到(1分) 句意(1分)
萧复,字履初,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纮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卢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从一诣复曰:“适钦绪宣旨,令与公商量朝来所奏、便进,勿令李勉、卢翰知。”复曰:“适来奏对..,亦闻斯旨,然未谕圣心,已面陈述,上意尚尔,复未敢言其事。”复又曰:“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有事,尚合与公卿同议。今勉、翰不可在相位,即去之;既在相位,合同商量,何故独避此之一节?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竟不言于从一。从一奏之,上浸不悦。复累表辞疾,请罢知政事,从之。后坐郜国公主亲累,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二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B.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C.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D.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制以贬秩为左迁,以右为尊,居高位曰右职,唐朝循用此法;文中“固宜居右职”中的“右职”指重要的职位。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为有司所劾”中的“有司”泛指官吏,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C.选文中“建中末,扈驾奉天”一句中的“扈驾”为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D.“奏对”,指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是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适来奏对”中的“奏对”指前一种意义。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复年少时就品行高洁,生活简朴,专注于学业,且交游者均为高雅之人,展现出于其崇尚奢靡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B.萧复虽处贫穷,但不慕权位。他因家贫而被迫出售祖业,面对宰相王缙和其弟王纮的利诱,萧复不为所动,王缙对此深感遗憾。
C.萧复上朝议事,无论是有关宦官干预兵机朝政之事,还是针对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的行为,均刚正敢言,决不阿谀奉承。
D.当皇帝委派人员干涉宰相议事时,萧复坚持原则,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维护宰相合议制度,最终未果,后萧复自请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参考答案
4.D(原句: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C(“扈驾”,是专指扈从或随侍皇帝的车驾)
6.B(“缙憾之”,“憾”应为“怨恨”之意)
7.(1)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地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得分点:唁,安慰;苟利于人,如果对民众有利;敢,岂敢;惮,害怕;薄,小的)
(2)况且与他们一道公开行事没有什么违背,只担心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的大弊端。(得分点:公行,公开行事;爽,差失、违背;但,只;浸,逐渐、慢慢;此政之大弊也,这是政事的大弊端)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年少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相互推崇,萧复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中,学习孜孜不倦,不是文人学士不与他往来交游。广德年间,连年谷物不熟(灾荒),谷价飞涨,萧复家庭贫困,将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水泉秀美,内心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王纮来诱导萧复,说:“依您的才华,本来应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您)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罢了,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这样庸俗浅陋者的的心愿了。”王缙怨恨他,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被埋没罢黜多年,萧复对待它如平常一样。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担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之中,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就(打开它)用来赈济灾民,被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的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随从唐德宗的`车驾到奉天,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起初为监军,自此被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任宫廷内的事务,不能有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
【小题1】给划线句子断句。(1分)
【小题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1分)
驽马( ) 镂( )
【小题3】“蚓无爪牙之利”却能做到“六跪而二螯”的蟹做不到的`事,为什么?(1分)
【小题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答案
【小题1】故不积蛙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小题1】驽马:劣马,跑得不快的马。镂:雕刻。
【小题1】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小题1】学习要注意积累,坚持不懈。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王安石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夏,大水。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丙子,水降。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日仁,右日智,山水之所附也。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日宴,月吉所以属宾也。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帖:服帖
B.命富民出粟以蜩贫民 蜩:周济
c.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佐:辅佐
D.月吉所以属宾也 属:“属”同“嘱”,劝酒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公救灾补败之政策的一组是(3分) ( )
①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②敕吏士以桴收民
③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
④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 ⑤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
⑥有治灾之政出焉
A?①②④ 8.①③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公善于管理信州,百姓安宁,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他派官吏用小木筏收 容百姓,他使许多百姓和囚徒得以不死。
B.水位下降以后,张公即发文调派民间劳力和金钱赈灾,如收集建佛寺的木材,周济贫困 人口,修补郡府的围墙,修建军队驻扎所需的营房。
C.张公修补残败之余还修造了饶阳驿站、回车宅院,以及州内三座亭子并分别命名,百姓 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见官吏给自己增添麻烦。
D.虽然州县之灾相连,不断困扰百姓,但由于张公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并尽心救灾修补残 败,所以,百姓并不埋怨灾害、指责张公。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3分)
(2)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4分)
(3)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3分)
答案
5.答案:C解析:佐:补充。
6.答案:C解析:①与灾无关;⑥与张公无关。
7.答案:D解析:D张冠李戴,所育是“今州县之灾相属”,非张公时期的事。
8.(1)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 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评分要点:语意 要通顺;重点字:徙、戒、恭、常)
(2)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找到自己。(评 分要点;语意要通顺;重点字:完、合散、厦)
(3)这就是我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评分要点;语意要通顺;重点宇:所以、哀、而、闵)
附参考译文:
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祐二年,奸邢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选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半夜,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把百姓包围在了茅草屋上。张公赶到谯楼上,坐在谯楼下派官吏用小未筏收容百娃,老无所靠手足不便的人和迁徙的囚徒,都得以不死。农历六月二十,水住下降。张公和幕宾左使巡行考察计算。在县城发文调派有钱人和没有被水淹的人出劳力和金钱,一共七百八十六户,收集建佛寺的木材一千一百三十二方。还不够,就让之前张公命令出钱的富民出粮食采周济二十三个贫困的人,自言自语说:“有新的粮食了,希望输送和粮食等同价值的金钱来补充材料的费用。”
农历七月初九,招募工人从水进城的地方修筑城墙,修补郡府的围墙,落成监军的屋子,建立司理参军的牢房。在州郡西北高爽的废墟扎营.用来给驻扎的军队居住,拆除旧的营房,用来平日教军士刺杀攻打防守的办法。成立一个叫饶阳的驿站,建起一座叫回车的宅院,在南门外修筑了两座亭子,左边的亭子叫做仁,右边的亭子叫做智,依傍在山水边上。在州门的左边修筑一座亭子,叫做宴,农历每月初一就在这里劝宾客饮酒。一共修筑了城墙九千尺,建起了八间房屋,用列为单位来数,共有五百五十二列。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起①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②,行不骑乘,亲裹③赢粮④,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⑤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⑥,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起:吴起,军事家。②设席:铺设柔软的垫褥。③裹:背。④赢粮:多余的粮食。⑤疽:恶性毒疮。⑥不旋踵:不转动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
(2)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B.
C.D.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小题4:【甲】文中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分)
小题5:【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联系?(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限制;(2)通叛,背叛。
小题2:C
小题3:(1)(3分)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3分)士卒中有长毒疮的,吴起亲自为他吸出脓汁。
小题4:施行仁政(王道)的人 君子
小题5:甲文重点强调了得道多助(人和)的道理;乙文以吴起为将,爱护士卒,士卒甘愿为其效死的事实印证了得道多助的`道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学习用心记忆理解,不难做对。注意畔通假字的用法,解释时注意结构。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兵,前者意思为兵器,后者意思为士兵;B项中两个至,前者意思为极点,后者意思为到;D项两个其,前者意思为代词,他,后者意思为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只有C项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句(1)翻译时要注意故不能漏掉,同时还要注意有不战可以译为不战则已;句(2)翻译时要注意卒和起的指代对象一个是士卒一个是吴起,同时还要注意之的指代内容。翻译文言句子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同时要注意不要漏译。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较易,只要学习时认真掌握很容易可以做对第一空,第二空只要到原文中找即可。
小题5:
【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2-16
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09-26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2-13
中学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2-09
《青玉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3-10
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04-22
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4-29
公输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01-24
《太宗出征》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04-15
文言文《惠子相梁》的阅读及答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