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类写作指导(精选7篇)
一、考查形式
【2006厦门】 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
【2008青岛】
你误解了我 【2008安徽】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
【2009温州】请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0安徽芜湖】题目: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2010湖南邵阳】有你真好
【2010青岛】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010湖南怀化】爱如同温暖的阳光,洒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我们心存感恩。亲爱的同学,在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一个微笑、一句劝勉、一声祝福而感动?你是否曾因羔羊跪乳、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而感喟?„„请细细回味你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种种感动,撷取其中最动人的一幕,以“那曾感动我的______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007青岛】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
请你以“孝顺父母”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009北京怀柔】 题目: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你做到过感恩吗?你对感恩是怎么看的?请写下你那次感恩的经历和真实的感受,或者写下你对感恩的思考,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008扬州】回家,一个诱人的字眼,一种温暖的联想。它牵动着无数游子的梦魂。试想,夕阳掩映下的村庄,风尘仆仆的游子,将要见到家人时的企盼是多 么让人感动。以”回家”为话题
【2001年上海】有家真好
二、试题分析
从历年的中考作文题来看,家庭类作文不在少数。从考查角度看,这类作文基本可分为两个考查角度:
1.与家人相处过程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围绕着“理解”“爱” “感恩”等关键词进行创作。如2009年温州的“从那一刻开始”、2006年厦门的“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2008年安徽的“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2010年湖南邵阳的“有你真好”就可以写家庭给我带来的温暖、快乐和启迪;2008年青岛的“
你误解了我”、2010年安徽芜湖的“心中有话对你说”就可以以父亲、母亲等为叙述对象,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2010年青岛的“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2010年湖南怀化的 “那曾感动我的_______ ”、2009安徽芜湖的“那一次,我很感动” 都可以写家庭成员给我带来的感动;而2007年青岛的“孝顺父母”和2009年北京怀柔的“感恩”,都是要表达出对家庭成员的感恩并要从以行动来回报的意味。
2.对“家”的认识。家既可指家庭,也可拓展为集体和国家来理解,还可以理解为精神家园。如2008年扬州中考作文题:回家,一个诱人的字眼,一种温暖的联想。它牵动着无数游子的梦魂。试想,夕阳掩映下的村庄,风尘仆仆的游子,将要见到家人时的企盼是多么让人感动。以“回家”为话题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就是即可写在外求学回家时的情感体验,也可写个人融入集体时的满足,还可写异国游子归国时的幸福。同样,2001年上海的“有家真好”,也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去选材立意。
三、写法指津
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与“家”、母爱、父爱、手足情、代沟等相关的话题,是我们常写不衰的内容。面对这个常写的内容,我们如何写出新意呢?
(一)情感要真挚,材料求独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家庭的组成离不开家庭成员间的爱与被爱、心心相印,家是体现人与人间真挚感情的所在。因而写家庭类作文,要以真挚感情 贯通全篇,借以打动读者。冰心曾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家庭生活中让我们印象深刻或感动的事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如写《家里的故事》时一位同学以《家庭“一把手”之争》为题,写的是妈妈不服爸爸这位家庭“一把手”,决定一显身手,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
(二)观察要仔细,角度求小巧。
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角度如何“巧”呢?就要从小事着眼,选取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琐屑之事,以小见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莫怀戚的《散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三代之家相亲相爱的温馨画卷。作者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矛盾冲突——散步道路的选择分岐,而这个分歧的化解过程,恰恰为浓浓的亲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通过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样的一件小事,浓缩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
(三).组材要有序,情节求曲折。
精心挑选的材料只有进行有序的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而若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一位同学在《那一刻我好幸福》一文中,写的是在中考前一天晚上,“我”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文章中说:“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着如此的不幸?”当考生无奈之时,妈妈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回家取钥匙时,作者的“心凉了半截”,第二次回家是由于天雨回家取伞,当作者彻底失望时,不料,粗心的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曲折,真实感人,鲜明地反映出了自己由怨--恨--爱的过程。
(四).描写要细腻,用词求精致。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生活的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 些细微的举止动作,以及景物片段等进行细腻的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都能够渗透着细节描写。如《羚羊木雕》中的景物描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对“我”当时的哀伤心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再如《风筝》中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五).首尾要靓丽,形式求新颖。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作文其实就是一种“书面”的说话过程,说得“巧”说得“妙”,作文自然就有艺术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靓丽的开头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靓丽的结尾又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除此之外,采用镜头式、日记式、小标题、书信体等形式的使用,也会使文章显得灵动一些。
四、学生习作
老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喜欢爷爷家的小庭院,喜欢会眨眼睛的星星草,喜欢贴地生长的野菊花,以及那被爷爷架在藤架上却永远结不出饱满果实的葡萄藤。我说:“爷爷,咱们家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爷爷却说:“哪能,咱家顶多是个野草园。”【旁批:①介绍小庭院里的植物,一方面引出下文对老墙的介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老墙的作用。】
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堵老墙。奶奶曾嫌它挡住了阳光,害得每年葡萄都结不出果实;爸爸也曾想拆掉老墙搞点种植,却被爷爷骂了一顿;姑姑也曾嫌老墙碍事遮得小院暗淡无光,爷爷却不理会。继续他香茗一杯,蒲扇一把的小院诗意生活。那一年家里进来一个小偷,从院墙上翻进来,逃跑时一头撞在老墙坚硬的躯体上……爷爷说:“我就说嘛,老墙不能拆……”【旁批: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爷爷与家人对老墙截然相反的态度,并用“小偷欲逃,老墙挡路”的故事证明老墙对我们家的作用,揭示爷爷对老墙 的钟爱。】
那个秋天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再也没好起来,老墙没人照管了,墙头生满杂草,墙皮开始脱落,有时竟会掉下许多碎石。转眼又到了冬天,雪花纷飞的十二月,爷爷在临终前一晚拉着爸爸的手嘱咐他照顾好全家,一向坚强的爸爸嚎啕大哭起来:“爸爸你不能走啊,你就是咱们家的墙啊!”【旁批:描写爷爷病重时老墙的颓败,为下文老墙倒塌做铺垫。爸爸的话起到了很好的扣题作用。】
那一夜,爷爷走了。老墙站在如墨的夜色里,坍塌在柔软的白雪上。老墙随爷爷去了。【旁批:寥寥数语,营造出一幅凄美的意境,哀婉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老墙没了以后,爸爸一次次加高的围墙,却没能防住南门外奇怪的人影;夏天阳光长驱直入,星星草没了,葡萄藤晒焦了,就连生命力极强的野菊花也消失了……【旁批:照应开头,衬托老墙对“我家”的作用,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日子一天天过去,搬进高楼的我们渐渐变得繁忙起来,奔跑的脚步追逐着时间。可闲下来的时候,心总是空空的。【旁批:紧张和繁忙的生活把心塞得满满的,“我”对爷爷的怀念,在闲暇的时候依然涌上了心头。衬托的手法用得好!】
暑假再回到小院,发现它变得更加空旷了。坐下来,仿佛又闻到了爷爷的茶香,听到了爷爷的笑声,又看到了老墙,恍惚中好像看到爷爷倚着墙体睡着了……
【旁批: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对爷爷深深的怀念之情。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点评】
这篇文章取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扣题紧、立意高、选材准。文章以“老墙”作为叙述、抒情的载体,充分诠释了“久久不能忘怀”这一题眼,将对爷爷的怀念融于对老墙的回忆之中,含蓄深沉,选材新颖而立意高远。2.感情真,组材序。文章以“老墙”为线索,串联起“爷爷守护老墙,老墙阻挡小偷”、“爷爷病逝,老墙倒下”、“爸爸重建围墙、家里热闹不再”、“我再回小院,似乎又见老墙”几个情节,表达出对爷爷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3.语言美。文章运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语言洗练,干净自然。
五、思维拓展
【2008江苏扬州】呵护中有温情,呵护中有智慧,呵护中有境界。我们在呵护中成长,成长的我们也将呵护传递„„
请以“呵护”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导航
“呵护”一词,容易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而提示语“呵护中有温情”,让我们想到亲情;“呵护中有智慧”,让我们想到什么样的呵护方式才是理智的、智慧的;“呵护中有境界”,让我们想到呵护什么样的对象能显示出人物心灵思想的深度。呵护的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名誉、理想,写作内容可以表现亲人之间的关爱,也可体现对纯真心灵的爱护,还可以体现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我们在呵护中成长,成长的我们也将呵护传递……”又提示学生,我们可以是“呵护”的接受者,或者我们还是“呵护”的见证者,我们也可以是“呵护”的实施者和传递者。【2009广东广州】公园里,老人们正悠闲地打拳踢毽;草坪上,一家老少围着蹒跚学步的幼儿逗趣;生日聚会,三五知己送上诚挚的祝福„„这样和睦快乐、融合温馨的情景,生活中经常出现,你有享受过或欣赏过吗?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以“其乐融融”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学校的名称。
写作导航
这个题目贴近生活,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有着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生活中“其乐融融”的情景很多,只要从生活体验出发,写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一件事、几件事均可,可以表达家庭亲情、爱国热情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乐”和“融融”的场面呈现,适合用记叙文体,也可以写议论文,但后者难度较大,注意不要平铺直叙、空发议论,要描写细腻、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如果要写出高分作文,不仅要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描写,还要能将“乐”有序展开,另外立意高远很重要,可以围绕 “和谐家庭”写。
【2008海南】
请以“牵挂”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诗歌不少于20行。不要在文中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写作导航
这是一个富有生活内涵的主题,我们可以从身边选取典型的小题材、小片断、小细节。准确挖掘“小”中的“大”,可以强化一个小细节,甚至作变形和显微放大处理,给人以鲜明、清晰的印象,让人以“小”中悟出“大”来。这样的写法可以使文章内容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内容宽泛可选,可以写朋友之间的牵挂,可以写亲情间的牵挂。三年的旅途即将结束,与朋友间的不舍也逐渐流露,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分别,朋友间的牵挂将时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往往是被孩子所忽略的细节,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文,满怀深情地一笔笔绘出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牵挂。
【2009重庆】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材料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②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工作一天后,打来一盆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年幼的孩子见了妈妈的这一举动,也打了一盆洗脚水,一巅一巅地端到妈妈面前,说:“我也要给你洗脚。”
写作导航
浙江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日渐进入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为切入点,着眼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演进,指出“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对这样的“新世界”,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命题内容来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地气。不管来自何地是何层次的考生,应该都是有话可说的。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今年26.84万余份考卷,50分及以上的文章只有1770余篇。何以高分作文如此之少?仔细推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今年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下面四种意识。
一、强化审题意识
准确审题是作文写作永远的铁律,是否切合题意是评判作文优劣高下的第一要求,从各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第一条均是“切合题意”可以看到准确审题的绝对重要。一旦审题出现偏差,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写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题,命题者已经提供三种观点———拥抱、远离或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学生只要从中选择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来写即可,几无审题门槛,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有些考生不重视审题,不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审题要求,还是采用常规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观点,围绕观点,抛开材料,大写特写。由于没有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任务“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因而,这类写法的文章都属偏题文,得分最高不超过40分。
在强化审题中尤其要关注命题材料中的提示语,它是引导审题者准确把握题意的锁钥。命题材料一般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楷体字是材料内容,第三部分宋体字“注意”是写作要求,介于“材料”与“注意”中间的是宋体字“提示语”。提示语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写作要求或指令,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以,要格外注意,而学生往往只关注材料与“注意”后的要求,忽视甚至根本不关注“提示语”,导致审题失误。
下面列举一些命题材料提示语中的写作要求,阐述其含义,以引起学生审题时的特别注意。
如“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表明你的观点”就是要你明明白白亮出你对材料中提出的事件、人物或观点的具体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就是要一五一十、条分缕析、有头有尾、入情入理、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地阐述你的观点。同时,这句话潜在规定了所写文章的体裁必定是论述类文体。
如“对此(上述观点、事件、人物、材料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要求你对材料中呈现的观点、事件、人物等发表看法,就事论事,就事说理,稍作拓展尚可,但不能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话题之后就抛开材料而围绕话题展开议论。
又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这个要求在不同形式的命题材料后有不同的要求。在多则材料(无论同向或异向)后,是要求以贯穿各个材料的共同主旨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单则材料后,是要求以材料的整体含义或抓取材料核心事件的含义为写作立意的基点,但不能以材料的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或某个关键词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二元命题材料后,是指在选取一方观点进行阐述时,还要涉及其他的几方观点,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论述其他方的观点是为了把选取的那个观点讲得更清楚、更深刻、更到位。
再如“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亲情与规则’怎样的思考”。这是要求你思考的对象只能是“亲情与规则”,写作的内容就要阐述亲情与规则的关系,两者有所侧重是可以的,但只写一方则是偏题的。
还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是命题者明确写作角度的做法,是要求你必须从命题者提供的小徐或媒体等的角度中选择一个谈自己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而不是自己任选角度。
二、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由于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里论述类篇目很少,加上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几乎一边倒“文体不限”要求的影响,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对论述类文章的文体没有感觉,以致今年高考虽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在阅卷现场却发现了许多既非论述又非文学、主体是论述体开头结尾是抒情体、内容是论述体语言是文学体的作文,甚至还有微型小说、语言诗化的散文以及介绍VR的说明文,这大大影响了考生的得分。所以,我们要强化论述类文章文体的教学与写作指导。
何谓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运用逻辑的方法,直接表明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从理智上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目的是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根据阐释、感想、分析、论证、评价这些论述文常用的论事说理的方法使用的主次多寡,可以把论述类文章分成下列三类。
一是证论文,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正面论说见解的文章。证论文就是立论文,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哲学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科论文等,多属于证论文。二是评论文,以分析、评价为主要方法,对特定对象进行评析的文章。评论文需要一个对象,作者对其表达自己的看法,就事论理,以理论事。评论文就是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文。时事评论、国际评论、体育评论、书籍评论、影视评论、音乐评论等,多属于评论文。三是感论文,以感想、论证为主要方法,发表个人见解的文章。感论文往往是缘事而发、有感而论,掺用散文笔法。杂文、杂感、杂论、随笔、漫笔等,多属于感论文。
论述类文章有六大特征:一、观点明确,思想独特,见解敏锐,给读者以新的认识;二、论据真实可信,典型新颖,丰富恰当,集中有效;三、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四、整体结构严谨有序、指向一致,结构安排体现作者的论证思维,有逻辑性;五、论述能有效地将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并引领、丰富读者的思想,表示观点或者结论的语句合理出现,符合逻辑推论;六、语言准确(概念使用、引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简洁(叙述事例材料简洁明了,不以叙代议,不过详叙述细节;论述性语言简明扼要,干练流畅,不拖沓,不冗长)、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表达周密,客观辨证,富于逻辑性)、优美(能够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手法使论述语言变得更具文采,但拒绝抒情性语言和文学性过浓的语言)。
从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看,高考作文论述类文章的概念相比学界所说的要宽泛得多,只要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都可以看作论述类文章,甚至以议论为主的散文等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章。
因此,高中教师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分类与特征,但没有必要“去纠结‘议论文’‘议论性文章’‘论述类文章’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1],关键是要紧紧抓住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重视思辨,扎实训练,强化提升学生的论述能力。
三、强化逻辑意识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思维过程。由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没有逻辑知识,当下的学生对逻辑已是陌生得很。实际上,凡是文章都与逻辑有着根本的关联,以发表议论、剖析事理、明辨是非为基本内容的论述文与逻辑的关系更为密切。詹姆斯·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说:“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2]可见,逻辑是论述文的“基石”,没有逻辑作基础的论述文不可能“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更遑论让读者“采取行动”了。
在今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那些高分作文列举的事例,典型真实、掷地有声,阐述的道理,明白清楚、无可辩驳,文章的思想观点霎时就能被阅卷老师所理解接受。而那些低分作文虽然引用了许多材料,摆出了不少事实,但论述条理混乱、错漏百出,引用的事例与观点油水分离或若即若离,让人雾中观花。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的一点是缺乏逻辑性。
那论述文的逻辑性是什么呢?论述文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性,即论据能证明论点,两者要对得上号;论证过程的合理性,即论证要严密,论证要有层次,论证要辩证有分析,要掌握好基本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的科学性,即思路清晰、层次合理、段落分明、思维严密、首尾完整、紧凑照应、衔接流畅、过渡自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联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3]
几乎所有论述文都可以使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篇论述文可以论述这三个层面,也可论述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层面。今年浙江的高分作文中有不少篇采用此种结构。如一篇《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的考场作文,在开头推出中心论点后,先从“为什么”层面进行了论述(虚拟世界在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淡漠了家庭的亲情、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侵蚀了人们的灵魂),然后再从“怎么样”层面进行论述(我们应以自身需求为立足点,设定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警戒线,不奉虚拟为金科玉律,发挥人的能动性,不被虚拟世界所奴隶),结尾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呼吁人们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文章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述深刻,获得了55分。而另一篇题目相同的作文,第一段转引题目材料,第二段写自己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快乐,第三段写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在虚拟世界里挣了大钱成了互联网巨头,第四段写眼下的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上购物有很多是假货、网络欺诈事情时有发生,第五段结尾,发出号召要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文章虽有材料与观点,但没有内在的逻辑性,导致思路不清,材料与观点不匹配,阐述无力,最后仅得36分。
当然,论述文写作中的逻辑性不仅限于上述所说。逻辑中还有其他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还有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这些规律都是我们写好论述文的理论基础。如能真正把这些逻辑知识运用到论述文写作中,那论述文写作水平必将大幅提升。
四、强化思辨意识
何谓思辨?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的实质是指不盲从专家,不畏惧权威,不轻信他人,强调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检验,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其基本特征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分析,准确清楚、明白有力的说理,严谨良好的语言表述。思辨能力,是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是写好论述文的一个关键因素。
写作论述文的“魂”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思辨能力,材料论据只是“形”,有了“魂”,“形”才能随心而动;论述技巧只是“法”,得了“魂”,“法”方可因势而化。
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可以通过学、思、行三途径展开。
(一)学
学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扎实增强学生思辨意识的知识积累。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课外多读一些时事评论、网络讨论、微信言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特别关注不同民众因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而产生的对同一社会现象(问题)的不同评价,或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采用“摘抄引用”和“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结合具体事例学习一些分析事理的思维方法,如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比喻分析、引用分析、实质分析、点面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增加思辨的工具,拓展思辨的空间,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二)思
思就是思考、反思,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反思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思辨能力必须完善思维方式,把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虽然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积累与传播,但会带来不少问题,诸如被动式学习、盲目跟从与没有创新等。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三)行
行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早读课五分钟社会争议热点新闻播报。每周一次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时间,按学号由学生负责选择一则上周有争议的社会热点新闻,主要介绍双方观点及所持理由以及争议的焦点等。
又如课前五分钟校园新闻评析。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当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校园新闻材料,如“为了便于纪律管理,男女学生分食堂吃饭”“为了培养学生经商技能,职校鼓励学生在校开设实体网店”等新闻,让学生当场点评并提炼观点,进而阐述自己的写作思路,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再如班级博客重大时代话题讨论。建立班级博客,由班级志愿者发布经教师审阅的重大时代话题,如“北大才女毕业回家乡创业办快递公司引发网友热议”“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通过花式卖萌吸人眼球各界褒贬不一”等,请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讲明所持的理由。
还如经典课文人物或主题重读新解。阅读教学中,把一些具有深度探究学习价值的课文人物和主题,如“项羽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荆轲是壮士吗”“屈原投江而死值得否”等,引进课堂,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开展探究学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
总之,教师应构筑多种场景,创设新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探究、讨论、争辩,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交流、启发中,帮助学生纠正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加深对某些道理的理解、提升分辨是非的水平、树立辩证观点,进而遇事思考、缘事求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摘要:从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看,高分作文较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应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要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逻辑意识与思辨意识。
关键词:高考作文,论述类作文,写作指导
参考文献
[1]胡廑.权威解读——写一篇论述类文章[J].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6: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
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公交车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时评。
点评:这是一则时事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罗列。后半部分是对“低头族”一词的分析,而“低头族”一词的词意也正好表达了作者对前面这种现象的看法:因为手机冷落了周围的人。所以我们的观点就是:不可因为手机冷落了人情,要珍惜身边的人。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时事评论呢?
首先同学们来看一篇发表在2010年9月1日《齐鲁晚报》的评论《不要让陪读成为一种时尚》
开学了!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济宁城区的不少家长又开始了陪读之旅。为了减少孩子学习之余诸如洗衣、打扫卫生之类的负担,给孩子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不惜举家迁移,或做每日“三迁”于出租屋、单位、家庭之间的“孟母”,在孩子学校旁边租房陪伴孩子读书。当陪读成为一种“时尚”时,很多本不想陪读的家长,却因同事、亲友都在陪读,也随大流加入了陪读大军。
但是笔者作为教师,任班主任多年,却发现一种与陪读热很不协调的现象:那些有人陪读的学生总体成绩反而没有那些不陪读的学生好,而且迟到旷课的次数也多于在校生。原因之一就是,被陪读的学生往往缺乏同伴的互相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学生晚自习在出租房里学习,自由比较多,一会吃点东西,一会看电视、喝水、去厕所等,反而不能安下心来学习。出租房不像教室,有老师或班干部维持着纪律,陪读的父母不可能不做一点事,不发出一点声音,因此学习的干扰也多。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反而得不到充分保证,同等量的作业反而比在校生花费的时间多,早上迟到也就属正常了。而且,因为父母始终陪读,学生心理上的自由空间被侵占,青春期的叛逆天性也往往会使他们走上旷课的道路。
因此,笔者建议家长尽可能做到不陪读,要相信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要给孩子提供融入到大集体中去的机会。如果一定要陪读的话,最好找一个孩子的同学来代替父母陪读,这样既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又可让孩子不脱离同龄人的生活,家长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去看望孩子。
总之,陪读不应成为一种时尚,孩子成长不应没有土壤。青春期的学生,宁可相信同学,也不会听从于家长。既然如此,我们家长为什么还不放手呢?
下面我们就以《不要让陪读成为一种时尚》这篇时评为例谈写作思路。
一、摆现象。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如果这种现象还没有十分地明显突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顺着它既有的发展方向向深处延伸,从而把这种现象的不利放大,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2010年时陪读还没有特别成风,而且很多家长陪读确实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些家长与孩子并不想陪读,但是看到本单位同事或朋友都去陪读了,就总觉着对不起孩子或者是孩子吃了什么亏,于是就被自己逼成了陪读。因此,我们要批判的对象是“陪读成为时尚”,而不是具体的陪读。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现象进一步延伸就成了:当陪读成为一种“时尚”时,很多本不想陪读的家长,却因同事、亲友都在陪读,也随大流加入了陪读大军。
二、分析利弊。请注意,这是写时评的重点,一篇时评的深度也主要体现在这里,也就是说,如果你看不到问题的深层原因,那么这篇时评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还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如果你想发表,那么你所讲的原因一定是针对读者心理的,也就是让你不要讲什么大道理,空道理,读者需要的是最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家长为什么想陪读,因为所有陪读的家长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家长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我陪读了——孩子就不用做一些学习外的劳动了——孩子学习时间就多了——时间多了成绩就提高了。那么我就以一个老师与班主任的身份告诉你,并不是所有的陪读都能提高成绩,而且是确有其因,而这些原因是家长能接受的。所以这篇时评当时反响很好。
三、提出解决方法。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问题,所以也有不少人经常骂。但是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一方面你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生活改善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你却不能接受,比如经济发展了,你买了车,出行方便了,你却骂交通不好,空气不好。所以在中国从来不少骂人者,少的是解决问题者。所以时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你要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适当的方法。
一篇时评的重点就是第二三部分。
四、提出号召,发出呼吁。让我们有更多的人向这种现象说“不”,从而彰显时评的作用与存在意义。
班级____ 姓名___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表示时间的连接词;
2.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描写过去发生的事;
3.能针对发生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过程:
一.短文填空。
My last weekend
What a beautiful sunny day!My friend and I 1._______(骑)our bikes to Center Park.It was an 2.__________(有趣的)place to play.At first, we played games.Then it was time for lunch.We had a 3._________(野餐)there.We had much food and drink.It was delicious.In the afternoon, it was 4._________(有风的), so we flew kites near the river.The kites were high in the 5._________(天空).Suddenly, Li Mei found a backpack 6._________(在……附近)a big tree.We 7._______(打开)it and found there was a hair band.We thought it 8.________(一定)be a girl’s and we told the
9.________(主管)of the park about it.Finally, we found the 10________(物主)of the backpack.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连接词
2.请试着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连接词把下面的文章补充完整。
(1)Class 9 had a great time on the school trip.They went to Blue Water Aquarium for the day.____________ they visited the Visitor’s Center and watched a movie about sharks.__________they watched a dolphin show.________ that, they went to the Outdoor Pool and saw a big octopus.________ lunch, they went to the Gift Shop and bought lots of gifts._________, tired but happy, they took the bus back to school._____________ of the day, the science teacher was very happy because the class monitor cleaned the bus after the trip.(2)Dear Diary,I thought today was going to be really bad._________, it was raining, and rainy days make me sad.And it was my birthday, but ______ I got up, no one was home, and Mom and Dad hadn’t left me a note.I walked to school with my best friend, Gu.She didn’t say anything either.This made me a little angry.After all, I remembered her birthday last month.In class, the teacher asked me for my homework, but as I was so tense ______ I left home, I had forgotten to bring it with me.That made me annoyed with myself.But things got better.Gu invited me for lunch.I was so surprised.Mom and Dad and all my friends were there.I had a wonderful surprise birthday lunch.That made me very happy.二、感悟中考
引导时间状语的连词
1.---Will you please give the dictionary to Jane?
---Sure, I’ll give it to her ______ she arrives here.A beforeB untilC becauseD as soon as
2.Peter will cook for his parents ______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 comes.(2012 上海)
A unlessB whenC untilD though
3.---Jimmy, it’s time to go to bed.---Oh, I won’t do that ______ I finish my homework.(2013黔东南)
A ifB untilC afterD when
4.Good to see you again.It’s almost three years _____ we met last time.(2011苏州)
A untilB beforeC whileD since
5.---Why didn’t you try your best to get on the subway?
---I tried to, but it started moving ______ I could get on it.(2012 宁波)
A beforeB afterC sinceD if
形容词的使用
1.It’s______ to listen to light music when you feel tired.(2013温州)
A dangerousB scaryC relaxingD difficult
2.---It has been raining for the whole week.---I can’t stand rainy days.That make me ______.(2013丹东)
A sadB excitedC happyD relaxed.3.I want to relax myself right now.Would you please change to _______ music?(2013南昌)
A sadB loudC excitingD gentle
4.---I’m really ______ before the competition.---Take it easy.Sure you are the best.(2013阜康)
A coolB seriousC nervousD patient
三、写作练习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你一定有不少美好的经历。请你把其中有意义的一天描述出来。谈谈那天的天气怎样?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心情、感受或体会?注意事项:1.请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2.词数不少于80;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提示]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
上。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短诗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
悲喜态度不同。这样,这首小诗的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
三、用人问题。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露珠”的两种不同境遇,可以启示我们如何看待“露珠”问题。可以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顺应环境,才能成为人才;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等。露珠,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为题展开;“如何正确看待环境”。《不同环境不同的美》
[审题参考]
1.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生》。2.环境(外物)对人(事„„)的影响。3.适应、顺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 《活出不同的精彩》。4.凭借„„、依靠„„,(“露珠”在“枫叶”上“红红的闪烁”“露珠”在“荷花”上就“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风云变幻不忘“借”》《只因有你》。5.在不同的位置,可以展示不同的美(露珠选择枫叶就“红红的闪烁”这是一种阳光的美,选择了荷花就“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一种伤感美)。6.选择合适的位置(露珠选择枫叶就可以快乐地“红红的闪烁”,选择了荷花就只能“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的伤感)。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8.本质与现象,现象会或多或少的显现本质。9.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考题例析】
孝感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当代有位诗人在诗中写道: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请把标题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个题目中的材料选自诗人汪国真的代表作《热爱生命》从诗歌本身看,这是一首哲理诗。
首先我们要明白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中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围绕“成功”、“爱情”、“奋斗”和“未来”四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回答。诗中所热爱的不是最终的成功和未来的美好结局,不是爱情的获得和奋斗目标的实现。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一句话,人生要有目标,虽然路上注定有崎岖和荆棘,但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奋斗,注重过程,风雨过后必能见到彩虹。
其次,要理解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诗歌第一节中“选择了远方”(有理想),这是前提;“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不管结果成败,这是态度;“便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持之以恒,这是行动。再如诗歌第四节中“只要热爱生命”,这是前提;“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即在热爱生命的过程中,不怕坎坷、挫折、曲折,顽强地拼搏,这是态度;“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是结果。在选取其中某一点立意时,不能忽略其他两个方面
根据提示,我们可以选择诗句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来立意。如“选择远方作为人生的目标”、“为了一个目标执着追求”、“热爱生命”、“追求过程的精彩而不在乎结果”等等写记叙文,可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定下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写议论文,可结合生活中典型人物的事例,发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感想„„不管选择哪种文体,建议拟一个新颖抢眼的标题,给阅卷老师第一美感也是很重要的。
【考场作文一】
永不言弃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啊,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永不言弃的坚毅意志,又怎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览景需要永不言弃,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莫不如此(引用所学课文中的话开篇,现出作者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借登山览景扩展到做其他事情也需要永不言弃,紧扣了标题)
永不言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李连杰,中国著名影视演员,然而他并不是命运的宠儿18岁拍摄电影《少林寺》一夜成名,但第二年他就摔断了腿;好不容易等到《黄飞鸿》系列电影大卖,他的经纪人又遭枪杀,事业再次陷入低谷„„在一次次事业进展不顺利时,一次又一次跌倒时,李连杰也曾痛苦、彷徨过,但他明白,那些逼得他走投无路的困难又何尝不是让他变得强大的理由呢?于是他咬紧牙关,不放弃,跌倒后继续站起来,终于成为国际知名演员试想,他若放弃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又怎能有如此成就?唯有对困境抱有一种“永不言弃”的态度,让自己变得更乐观、更坚强,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本段列举李连杰的事例,并加以分析,从“结果成功”角度阐述了“永不言弃”的重要性)
永不言弃,即使失败了也光荣我想到徒步走遍全中国的探险家余纯顺在进行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漫长旅程后,就只剩下生命禁区罗布泊了在生存几率几乎等于零的残酷现实面前,余纯顺没有退却,没有放弃临行前,他对随行采访他的记者说:“我也许真的会失败,但我不能放弃这个梦想,就是失败,我也要当失败的英雄!”不幸他的话应验了但他那种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却使他屹立成一个大写的“人”,铸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新时代不倒的丰碑!(本段列举余纯顺的事例,并加以分析,从“结果失败”角度说明了“永不言弃”同样重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成功的诀窍有三个:第一个是,决不放弃;第二个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个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短短的三句话,留在世人心坎上的,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引用名言论证,简短而有力)也许我们曾因成绩不佳而想放弃学习,但只要想到“中国达人秀”刘伟,我们全身就又充满了奋进的力量;也许我们曾因前途渺茫而想放纵自我,但只要想到“轮椅哲人”史铁生,我们就又重扬了信心的风帆(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名人的激励作用让我们永不言弃)
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彼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绿叶还在在理想的前路上,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永不言弃!(联系文题所给材料中的诗句,用有文采的语言结束全篇并点题)
【总评】基础等级:从内容上看,文章事例翔实,观点明晰为了印证“永不言弃”的观点,文章第二、三段列举了李连杰、余纯顺等人的事例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引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揭示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文章还引用了丘吉尔的话作为论据,这是道理论证从表达上看,文章结构层次井然,叙议结合,语言通畅
发展等级:文章从所给材料诗歌的第一节入手,提炼出“永不言弃”的论点,体会感悟深刻在论据上,有事例也有名言,有详述也有略写,中外结合,选料较为典型在论证方法上,例证与引证相结合,正反兼顾整体上看,本文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综合评分:23(内容)+23(表达)+8(发展)=54分
风雨兼程
有一句诗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由此可见,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才能到达远方(引用文题供料中的诗句,就地取材,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当我们选择了为科学而献身,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哥白尼为了坚持“日心说”,甘愿被绑在绞刑架上让大火烧死;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家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自己也差点被炸死;居里夫人为了提炼放射性元素镭,整日沉于实验室,不畏艰苦,不舍昼夜„„他们都选择了科学的远方,没有谁去想是否会成功无论一路充满多少艰辛,淌了多少血泪,他们只顾风雨兼程,因而在人类发展的旅途上留下了一串串耀眼的脚印(从“献身科学”的角度列举了哥白尼、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人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证)
当我们选择了为艺术而献身,不要去想身后是鲜花还是冷雨,只顾风雨兼程“我的人生,是为了上台做准备!”还记得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这样评价自己魏海敏10岁入台湾海光剧校,至今已和京剧舞台结缘40载从学校最闪亮的小明星到海光国剧队的当家青衣花旦,再到国内外的表演艺术家,她用她的勤奋与汗水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超越她不在乎疼痛与否,亦不在乎成功与否,既然选择了艺术的远方,就要用一生的激情去追随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便只顾风雨兼程正因如此,魏海敏到达了舞台艺术的顶峰(从“献身艺术”的角度列举了魏海敏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证)
当我们选择了为祖国献身,不要去想前路是寒风还是荆棘,只顾风雨兼程邓稼先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选择了大漠深处,与世隔绝,只一心研究核事业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他受到了严重辐射可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惦记着稿纸上那些计算原子的数字,牵挂着祖国的利益既然选择了为祖国献身,无论身后有多少艰难和险阻,管他岁月与沧桑,便只顾风雨兼程邓稼先做到了,他的人生真是一曲悲壮的凯歌!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他用生命的热情阐释了爱国的高度!(从“献身国家”的角度列举了邓稼先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证)
今天,当我们选择了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我们一定要用青春的热情点燃生命的火把,不要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是成功还是失败,既然选择了璀璨的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驶向光明的远方,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我们手中复兴强大(联系实际表决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我们选择了怎样的远方,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展望未来,深化中心)
【总评】基础等级:从内容上看,文章中心突出,切合题意,引例充实本文按照“引—议—联—结”的思路行文作者首先引述了文题材料中的诗句,提出中心论点,这是“引”接着,作者采用横向展开议论的方式,依据中心论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拟定了三个分论点,并一一结合材料与事例进行了简要分析,这是“议”随后作者联系现实生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是“联”最后,作者用一句话概述了三个分论点,重申了中心论点并展望了未来,这是“结”从表达上看,文章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完整,文体特征鲜明,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发展等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在选择论据方面,作者做到了准确、典型和多角度具体运用时有详有略,紧扣了论点不足之处是,论证方法显得有些单一
(1)从漆船工角度立意
①乐为小善。从小事做起是一种习惯和品质。材料中的漆船工在船主要求刷漆的情况下,顺手将船底的小洞也给补了,而且他认为“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相对于给整个船刷漆的工作,补船底的那个小洞的确是件小事,而且是不在他工作范围之内的小事,但对于驾船者来说却是关乎生命的大事。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去做那些只需举手之劳的小事,如捡起脚下的垃圾,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等。
②小细节折射大素质。小善源自大德。从漆船工在刷油漆的过程中顺手修补漏洞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材料中,细节关乎船主的孩子们的生命。重视细节,做好细节,才能真正彰显个人品质。可从此切入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的力量”等。
③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素养。船主本让漆船工给船刷油漆,漆船工发现船底的小洞后就顺手给补了。修洞不是船主的要求,也不是漆船工分内的工作,但他主动做了。这体现了漆船工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因为他清楚这个洞对于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只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这种对工作与事业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可从这个角度谈“担当责任与敬业精神”“分内与分外”“责任与良知”等。
(2)从船主的角度
①知恩图报。船主在得知孩子们划船出海并平安归来之后,意识到船底的漏洞是漆船工刷油漆的时候给修补的,便去向漆船工道谢,他明白是漆船工的善举救了孩子们的生命。船主的举动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选此角度展开写作。
②对待隐患的态度。船主明知道船底有漏洞,却没有及时修补,当他得知孩子们划船出海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不是漆船工将漏洞补上,岂不酿成了大祸!所以做事情切不可疏忽大意,无视隐患。可由此写“做事情要细心细致”“马虎大意酿大祸”“隐患意识”“小疏忽大灾祸”等。
(3)从整体联系的角度
①善行与善报。材料中漆船工的小小善举赢得了船主的感激与回报,漆船工和船主的行为都值得肯定和赞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见危不救和恩将仇报的事例时有发生,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而只有保护善行和感恩善行,行善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满。
一.在选题时要选择具有教育性的作文命题
初中的作文命题主要有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两种。无论是哪种作文命题,都要选择有教育性的作文题目,都要有一个德育导向。成长类作文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自觉的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在命题作文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具有教育性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审题时要抓住题眼,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例如《让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审题时就要引导学生认识雷锋精神的内涵,理解雷锋精神的社会价值。而从审题到写作,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如果每年都围绕雷锋精神去写成长类的作文,那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将深入骨髓。给学生正确的德育引导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面》等课文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学习,练习写《我的母亲》的成长类的作文,要学生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培养,培养学生对母亲感恩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热爱家庭和热爱社会的情感。学生们懂得了感恩,就会为了感恩努力学习,继而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作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中进行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文从选题,到作文指导,再到写作、批改,要经过许多的阶段。在习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不同形式中德育渗透的生长点,进行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德育教育。在选择命题和写作材料时,老师应该选择具有德育性的材料和命题;在写作的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热爱社会,树立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结合课文内容,再安排一次成长作文练习,利用行道树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的奉献精神,结合实际,通过描绘一个生活情景,表现出行道树所生绿叶,或是所献浓阴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好处。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行道树刚在寒风中送走隆冬,又赶紧披上新衣,为人们奉上绿色,奉上希望。小朋友们在绿阴下舒畅地呼吸,青年们在绿阴下大踏步地走新向生活,老人们在绿阴下活动着自已的腰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包含着对无私奉献的行道树的崇敬之情。
有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古诗改写成现代文,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而首联和尾联又让人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挚情感。通过古文今译,相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了丰富的想像力,锤炼了语言应用能力,肯定也是一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珍惜友谊的精神熏陶。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开辟了综合性学习园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很多的德育渗透机会,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实际
初中学生成长类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德育渗透的内容,也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选择符合作文题材的德育教育内容,防止牵强附会。
成长类作文的德育渗透,首先要选择英雄人物为学生的榜样,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去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例如雷锋、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都是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
成长类作文的德育渗透,还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实际上身边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例如学生都喜欢追星,就可以安排一次关于“我也追星”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以自己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了解他们对追星的看法,了解他们心目中的明星是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追星,正确认识明星。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作者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在成长类的作文练习指导中,要从选题、写作指导到作文的批改过程都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导向,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新型人才打下坚定基础,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