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法试题(共6篇)
根据中医理论,利用中医中药与现代高科技熏蒸器的完美结合,借热力和药力的双向作用,实现“皮肤吃药”的物理疗法。用热的药液蒸气熏蒸人体肌肤,使之发汗,扩张毛孔,将深伏于关节、经络、骨骱的瘀血、痰浊等病邪从毛孔透出体外,使药物从毛孔渗入体内,帮助机体恢复功能,药借热力,热助药力,相得益彰,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祛风散寒,气血流畅,排毒养颜,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由于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增加汗腺的分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和病灶的消失。又由于熏疗过程中角质层吸收水份变得疏松,而药物成份还有一定的溶解角质层的作用,使药物成份更易透过皮肤屏障而发挥治疗作用。此外,角化细胞亦能贮存某些药物,这种“库存效应”能够使贮存的药物成份被缓慢吸收。所以短时间的熏疗可以发挥长时间的疗效,仅用小剂量的中药熏蒸就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中药熏疗治疗的康复机理
1、药物直接穿透肌肤吸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其次,皮肤的吸收渗透与湿度有关,药汽体中含有水分子,湿度又有增强皮肤吸收渗透效果。中药熏疗法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配用不同药方的药物与物理湿热双重作用融为一体产生的汽体,在物理温热作用下,使皮肤血管扩张,使药物通过多途径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并加快药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过程较匀速、稳定扩散,剂量均匀递增,浓度相对恒定辐射深入腠理、脏腑发挥药效。
2、调节神经
中药熏疗汽体中所含芳香化浊、辛香走窜等药物离子作用于全身皮肤、腧穴后,通过神经体液装置系统而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刺激效应,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治愈疾病,改善全身生理过程等作用。对松驰骨骼肌、镇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加强物质代谢过程,能使糖、脂肪、蛋白代谢增强、睡眠显著改善。
3、药物与物理温热双重作用,温热能加速新陈代谢及增加组织再生能力
中药汽化是在物理温热作用下产生的,其一,有药物离子特性作用于皮肤,又有温热作用,使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开放,促使炎性致病介质和代谢产物排出,增加药物穿透、吸收的通道,加速提高中药导入功效,迅速消除或改善临床症状;其二,药物与温热双重作用于全身皮肤组织温度升高,促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以及促凝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的双向作用,降低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改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旺盛,提高组织的再生能力,促进组织修复和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使代谢产物的吸收或随温热作用汗出达到祛邪排毒,药物对免疫干预、抑杀、调节免疫活性,平衡气血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使疼痛、肿胀、酸楚沉重、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畏风怕寒等症状,显著改善和消除。
4、促进邪毒、炎性致病介质及其他异物随汗液外泄
熏蒸的美容原理及其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人的颜面肌肤、毛发等与内脏腑气血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腑脏功能正常,气血旺盛,阴阳平衡,才能容颜健美。”“帝蒸堂””借用中药液的热力和药力,以及局部摩擦熏浴等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调节阴阳,疏通气血经络,达到防病治病、美容养颜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面部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是角阮细胞、真皮、皮下组织缺水,特别是角阮细胞的角质层角质蛋白缺水,从而出现角化、脱皮、皱纹。
熏蒸疗法是美容、美肤、美发的最佳途径。美容主要是美化皮肤和它的附属器官。现代
研究证明,美容中中药中含有生物碱、甙类、氨基酸、维生素、植物激素等,对皮肤有良好的滋养保护作用,能增加皮肤的免疫力,可以保护表皮细胞和增加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增白悦颜、祛斑美肤、补水抗皱、香身除臭等美容保健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很大,毛孔很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中药熏蒸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疗法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药物对症,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经透皮吸收人体通过激发组织细胞受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发挥药疗作用,进而消除病灶。
编辑本段优势
1、疗效显着发汗解表、和卫散邪、疏通腠理、调气和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并有着较好的疗效;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可改变皮肤病患者体质,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恢复,恢复自然生理机能,避免长时间口服西药激素及外用膏剂所导致的毒副作用。
2、快速高效针对患者不同病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皮肤整舱熏蒸治疗系统,将中药物理作用于病灶,快速产生病源抗体,有效治疗各类皮肤病。
3、防止复发采用中药熏蒸治疗疗法治疗皮肤病再辅以中药内调外治,加强病灶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机体自然生理机能动态平衡,恢复皮肤自我养护功能,彻底解决复发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老年性皮肤瘙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71例, 女45例;年龄范围58~81岁, 平均年龄 (67±2.1) 岁;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 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中药全身熏蒸法进行治疗, 药物配方:艾叶30g、苦参20g、当归30g、百部15g、冰片3g;熏蒸方法:采用无菌纱袋将配好的药物包裹浸泡, 浸泡时间为0.5h, 在蒸汽机内进行药物煎煮, 使药物散发出的蒸汽能够通过特定管道输送至治疗舱, 患者入舱接受熏蒸治疗20min, 出舱后于患处涂抹维生素E软膏, 1次/d。注意当舱内温度升至37℃, 患者再进舱, 且必须将温度控制在40℃范围内。对照组给予扑尔敏治疗, 4mg/次, 3次/日。5日后进行疗效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1%,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3 讨论
目前,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但不少研究结果表明[2], 该病的影响因素较多, 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和一些外部因素均对该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影响。一些研究结果显示[3], 饮酒会对皮肤瘙痒症病情产生影响, 患者饮酒后情绪容易发生变化, 睡眠时被褥内的温度较高, 均有可能加重病情。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发病初期一般表现为局部瘙痒,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 瘙痒的范围逐渐扩大, 若不加以控制, 可蔓延至全身。除皮肤瘙痒等症状外, 患者容易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头晕等症状, 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4]。因此, 对老年皮肤瘙痒症必须早发现早治疗, 及时控制病情。然而, 以往针对该病的常用方法效果均不是很理想。中药全身熏蒸法是通过熏蒸作用将药液深入到患者全身, 疏通经络, 调节气血, 达到解毒化瘀的目的。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 中药全身熏蒸法能够利用计算机全程精确控制治疗过程, 药液在不断激化过程中产生活性有机分子, 该分子可直接透过皮肤进入病灶, 充分提高了药液的利用度, 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将温度维持在40℃范围内, 既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 同时能够开放患者的汗腺, 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药液的吸收[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中药全身熏蒸法能够提高药物利用率, 有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
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2) 贴身衣物应选择棉织品, 不宜过紧, 尽量减少摩擦; (3) 若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应及时治疗, 避免病情加重; (4)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积极配合治疗, 找出致病原因,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5) 平时饮食应注意补充适量脂肪, 忌烟戒酒,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饮料, 包括辣椒、咖啡、浓茶等; (6) 全身瘙痒患者应控制好洗澡次数, 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避免用力搓洗皮肤, 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综上所述, 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方法相比, 中药全身熏蒸法能够明显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日常保健, 注意饮食合理, 作息正常, 戒烟忌酒, 避免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高歌.中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6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03 (04) :106-107.
[2]叶文伟, 刘姣.中药配方颗粒地黄饮子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0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08 (06) :77-78.
[3]王民集, 翟鹏飞, 吉云鹏.针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54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1, 01 (05) :99-100.
[4]赵飞宇.润燥止痒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 11 (03) :113-1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12月入住康复科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患者78例, 其中男43例、女35例;颈椎病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 偏瘫性肩痛14例, 各类骨折术后病人20例, 年龄18~80岁。
1.2 中药熏蒸治疗方法
临床医师根据病情辩证施治, 选用不同的中药处方。常用药物有:桑寄生、红花、伸筋草、透骨草、赤勺、赤丹参、防风、乳香、没药、簿荷、羌活、独活、鸡血藤、冰片等。由煎药房煎好, 每剂真空包装成2包, 每包200ml。熏蒸时先暴露熏蒸部位, 局部盖上干毛巾, 再将配制好的中草药汤剂, 倒入熏蒸容器内 (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长兴三洲电子科学仪器厂生产) 加水800~1 000ml, 通电预热5min后, 设定温度为 (42℃±2℃) , 时间30min, 距患处30cm左右, 每天2次, 连续10天为一疗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熏蒸前正确评估患者, 并进行有效沟通, 详细询问病史, 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有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皮肤过敏、急性炎症、软组织损伤早期 (48h内) 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女患者月经期禁用。了解患者的需求, 向患者讲解具体的治疗方法、疗效、疗程、费用及注意事项, 也可以让老病人向新病人现身说法, 介绍成功病例, 让患者参观其他病人熏蒸治疗的过程, 使患者对治疗有初步的了解, 促使患者能积极愉快地配合治疗, 同时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 让亲人或陪护陪伴, 做到人性化护理。
2.2 熏蒸治疗时护理
2.2.1 操作前仔细检查机器性能, 每做一个病人后, 用清水排液一次, 每日进行清洗保养, 保持机器完好状态。熏蒸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 空腹及饭后不宜立即进行熏蒸治疗。
2.2.2 根据病情、病变部位、安置舒适体位, 只暴露治疗部位,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同时根据病情、年龄、性别、耐热程度, 调节治疗温度。一般年老体弱、反应迟钝者温度宜低, 大腿根部病变者对热敏感, 温度也不宜过高, 以局部皮肤发红、患者自觉舒适为宜, 切不可过高, 以防烫伤皮肤, 也不可过低, 以影响疗效。一般认为皮肤烧伤阀为45℃, 因此将中药熏蒸温度设定为 (42±2℃) 。既保证其安全性, 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热的效应, 经临床观察, 止痛效果好, 又无皮肤损伤[1]。
2.2.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随时询问温度是否合适, 局部皮肤有无疼痛, 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及皮肤出汗情况, 有无头昏、胸闷等不适症状, 局部有无皮疹、皮肤搔痒等过敏反应。本组曾有2例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烫伤小水泡, 1例皮肤皮疹, 我们采取了立即停止熏蒸治疗, 报告医师, 对烫伤致水泡者, 我们按照无菌操作要求, 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内的渗液, 再局部用SD银敷料包扎, 每日更换一次, 5d后愈合;对皮肤过敏者, 局部应用皮炎平软膏抗过敏治疗, 并指导穿棉质衣裤, 避免用手搔抓,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d后, 皮疹消退。3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后, 未遗留后遗症。
2.2.4 保持环境整齐、安静、舒适, 室温22℃~24℃, 冬季注意保暖, 必要时备取暖设备, 夏季应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2.5 熏蒸治疗结束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并及时更衣, 注意保暖, 并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温开水或牛奶, 嘱卧床休息20~30min再起床活动。
3 讨论
中药熏蒸疗法历史悠久,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局部熏蒸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 它将药理作用与热力有机结合, 经皮肤吸收药物及湿热作用扩张血管, 具有强筋壮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等多种功效。护理工作者应熟练掌握中药熏蒸疗法的原理及治疗方法,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同时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注意事项, 尤其做好老年患者的护理, 尽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尽最大努力减轻病痛, 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霉菌性阴道炎,中药熏蒸法,临床疗效
霉菌性阴道炎由霉菌感染引起, 为念珠菌感染所致。近年来, 霉菌性阴道炎发病率逐年升高, 由于滥用抗生素、不良生活习惯、治疗不规范等因素, 该病反复发作[1]。选取8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已婚妇女。患者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 (27.1±1.9) 岁, 病程为4个月至2年, 平均病程为1.2年。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病史, 且无并发症, 采用西药及一般中药治疗均效果欠佳。所选患者诊断标准:阴道者宫颈黏膜充血, 分泌物呈豆腐渣状;白带增多, 外阴瘙痒, 且小便疼痛;经西药治疗反复发作;分泌物涂片检查, 念珠菌或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
1.3 方法
1.3.1对照组 治疗方法为:采用3%苏打水清洗患者外阴及阴道, 阴道表面敷1g冰硼散, 每天1次, 治疗7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需禁止房事, 避开经期治疗。
1.3.2观察组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选用三妙散加水2 000mL, 浸泡30min, 武火煮沸10min, 再煎熬15min, 去除药渣。药热即对患者阴部进行熏蒸, 时间为15~20min;当药水变温热, 患者可用以清洗阴部, 连续10天, 每天清洗1~2次。三妙散配方组成为:黄柏30g、苍术20g、怀牛膝15g、苦参3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芷10g、白鲜皮20g、虎杖10g、白头翁20g。每天1次, 治疗7天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分泌物正常, 月经后3~7天连续检测3次阴道分泌物正常;显效:症状改善, 分泌基本正常, 检测偶见霉菌, 且连续3次结果一致;无效:症状没有改善, 分泌不正常, 连续3次检测均发现霉菌。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愈20例 (50.0%) , 显效19例 (47.5%) , 1例无效 (2.5%) ;对照组患者治愈4例 (10.0%) , 显效28例 (70.0%) , 无效8例 (2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随访观察, 观察组复发率为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霉菌性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 并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2]。霉菌可导致霉菌性阴道炎, 其中约80%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 其余部分主要由其他念珠菌及球拟酵母菌引起。中医理论认为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源于患者体内湿热蕴结及外毒入侵, 两者相互作用导致患者病情久治难愈、湿热阻滞, 久之必然伤阴, 虚实夹杂, 治疗难度较大。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阴痒及白带增多[3], 治疗则需根据患者自身白带的量、色、气味等辨证治疗。根据中医辨证,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包括三种[4]:阴虚内热证一般症状为带下量多且质稠、阴部干涩、疼痛难忍或长期低热、耳鸣腰酸等, 经检查发现患者外阴有浅表性溃疡, 中医治疗一般以滋阴清热、除湿杀菌为原则;脾虚湿热证一般症状为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外阴瘙痒且灼痛、口黏腻、舌苔白等, 经检查发现小阴唇两侧黏膜或阴道壁被乳白色片状伪膜覆盖, 且黏膜充血、水肿, 中医治疗以健脾燥湿、清热杀菌为原则[4];肝胆湿热证一般症状为带下量多、发臭、质稠、严重阴部瘙痒, 患者身热面赤、口苦舌干苔黄、胸胀痛, 经检查可发现外阴部存在多个浅表性溃疡, 偶见溃疡表面覆盖白色膜, 中医治疗以清利肝胆、祛湿杀菌为原则。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其中三妙散方中苍术可健脾祛湿, 黄柏可清除湿热, 白鲜皮具有解毒止痒的功效, 怀牛膝可引经下行。熏蒸可将功效输至阴道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简单且见效快。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解毒、杀菌止痒之功效。
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慧, 王波.浅谈霉菌性阴道炎的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 :177-178.
[2]杨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 2013, 11 (11) :324-323.
[3]陈伟飞, 金玲华.中药熏洗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 (3) :212.
[4]刘芳.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11 (7) :61-62.
[5]陈春桂.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探索[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 :406-407.
[6]任桂华, 张静.加味桂芍四妙汤配合中药外洗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6) :1467-1468.
关键词:中药熏蒸,强直性脊柱炎,疗效
中药熏蒸疗法又称为中药蒸煮疗法、中药汽浴疗、药透疗法, 热雾疗法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被称为“烘雅”。中药熏蒸是以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化学、物理综合疗法。这种方法最早用于临床的自先秦就有记载, 后世不乏其术。到清代, 中药熏蒸趋于成熟。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中药熏蒸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亦有相应发展, 逐渐广泛用于休闲保健、康复疗养和临床治疗疾病的诸多方面。
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该病因尚不明确, 以脊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病, 累及骶髂关节, 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 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变, 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16~30岁青壮年, 男性多见, 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本病起病隐袭, 进展缓慢, 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 活动后减轻, 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 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 以后炎性疼痛消失, 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 出现驼背畸形。女性患者周围关节受侵犯较常见, 进展较缓慢, 脊柱畸形较轻[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男23例, 女15例, 年龄23~42岁, 平均30.4岁。38例患者腰及骶髂关节疼痛, 脊柱僵硬, 活动度变小, X片显示有轻到重度骶髂关节破坏或者椎体方形变, 脊柱小关节模糊或者椎体间有骨性连接, 依据全国强直性脊柱炎研讨会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2], 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熏蒸方
元胡30g、透骨草20g、葛根20g、炒牛蒡子30g、莪术30g、制川草乌各20g、鸡血藤40g、制马钱子6g、天南星20g、制乳设各20g、秦艽30g、汉防己25g。
1.2.2 使用仪器
采用大连鹏达生产的SZ-88Ⅱ型熏蒸治疗机。
1.2.3 熏蒸方法
将熏蒸药物混合放入锅内, 加水加热, 当药物煮沸后, 患者穿短裤进入熏蒸舱, 调节熏蒸机温度, 嘱患者感觉后背督脉温度, 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保持30min, 1次/d, 10次为一疗程。
2 结果
38例患者最长4疗程, 最短1.5疗程。22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 椎体活动度明显增大, 14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好转, 椎体活动度有明显改变, 2例患者无效, 总有效率达94.7%。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肾痹”、“痿痹”、“骨痹”、“督脉病”。受外邪淤血阻滞多因素体阳虚, 肝肾阴精不足, 督脉亏虚, 继而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 内外合邪, 阳气不化, 影响筋骨的荣养而致脊柱病变。其病位在关节、经络, 与肝、肾、督脉关系密切, 病性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3,4]。
本熏蒸方元胡、透骨草活血化瘀, 通经活络, 理气止痛。葛根治疗项背强痛, 牛蒡子用于气血瘀结。两药同用疏散风热。川草乌祛风除湿。鸡血藤行血、莪术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舒筋活络。马钱子通络止痛。天南星、秦艽、汉防己共用祛风, 解痉止痛, 除湿, 和血舒筋。湿止痹痛, 泄经络之湿淫。
中药熏蒸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督脉,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疏通经络, 可放松筋骨, 打通人体经络, 促进气血循环, 祛风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药熏蒸疗法对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僵硬有迅速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是中药汽在高温下透入肌腠, 经皮吸收实现的。这种即刻作用, 可以排除常规的服药作用。与以前开展的中药浸泡法相比, 疗效更好一些。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在患者的选择上, 应选择早、中期患者;疗程要延长。总之要早诊断, 早治疗, 正确治疗, 坚持治疗[5]。如此内外兼治、药物康复并举, 才能有望控制本病的发展。本组病例尚少, 观察时间尚短, 但定性的疗效分析, 有其可靠性, 可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03.
[2]全国强直性脊柱炎研讨会.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S].汕头, 2001-9-21.
[3]曾石坤.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王庆文.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的研究[D].汕头大学, 200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中药熏蒸,临床研究
随着社会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 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上班族的常见疾病, 且呈年轻化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感觉腰部疼痛、下肢麻木,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影响。该疾病多发于男性, 其中以腰4、5椎间盘发病率最高[1,2]。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针灸非手术治疗后可缓解或治愈, 但只针对初次发作、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我院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部分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CT诊断确诊, 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其中, 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年龄31~68岁, 平均年龄 (44.58±1.46) 岁;病程1~4 年, 平均病程 (2.51±0.42) 年;L3~L4突出13例, L4~L5突出8例, L5~S1突出9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32~69岁, 平均年龄 (44.67±1.25) 岁;病程1~3年, 平均病程 (2.47±0.52) 年;L3~L4突出15例, L4~L5突出7例, L5~S1突出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针灸治疗, 患者应取俯卧体位, 主要穴位包括气海穴、肾俞穴、大肠俞穴、承山穴、昆仑穴、腰阳关穴、阳陵泉穴、华佗夹脊穴、患侧阿是穴、秩边穴和环跳穴等。针消毒后, 采取平补平泻法刺针, 每天针刺1次, 每次留针25min;针刺秩边穴、环跳穴及华佗夹脊穴时, 有针感往下肢放射, 疗程为20天。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蒸, 中药配方为:独活、桑枝、海风藤各30g, 羌活、秦艽各25g, 桂枝、草乌、白芷、制川乌、桃仁、红花各15g, 采用熏蒸仪器进行熏蒸, 药液温度大约为90℃, 蒸汽温度为40℃。患者在熏蒸床上取侧卧体位, 显露腰部, 每天熏蒸1次, 持续半小时, 疗程为20天。
1.3 疗效判定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改善情况。显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工作均无影响;有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可正常从事一般劳动;无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 不能正常工作。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腰椎功能根据腰腿痛疗效评定标准 (JOA) 评分, 最高分为29分, 分数越高, 说明腰椎功能越好;疼痛程度采用VAS法评估, 最高分为10分, 0分表示无痛, 3分以下表示轻度疼痛, 4~6分表示中度疼痛, 7~10分表示重度疼痛[3,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为 (6.75±1.54) 分, 对照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为 (6.67±1.56) 分;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为 (16.54±2.47) 分, 高于对照组的 (10.52±2.5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分)
2.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为 (7.75±1.54) 分, 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为 (7.67±1.56) 分;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为 (3.54±1.47) 分, 低于对照组的 (5.52±1.5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长期反复的外力损伤也会造成该疾病的发生, 成年后患者椎间盘血液循环逐渐变差, 修复能力弱, 使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增加, 则可能诱发该疾病。此外, 遗传因素也是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理论的“腰痛”“痹症”等范畴, 针灸疗法为中医传统疗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功效明显[5]。针灸疗法可活血通络, 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环, 对局部肌肉痉挛可起到缓解的作用。在针灸治疗基础上, 配合中药熏蒸,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 方用独活、桑枝、海风藤、羌活、秦艽、桂枝、草乌、白芷、制川乌、桃仁、红花等多种药物, 其中独活祛风除湿、痛痹止痛;桑枝、羌活、制川乌祛风湿, 利关节, 行水气;海风藤通经络, 止痹痛;秦艽用于筋脉拘挛, 骨节酸痛;桂枝散寒止痛;草乌用于风寒湿痹, 关节疼痛;白芷消肿、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诸药配伍, 可增加药效, 舒张患者的毛细血管, 通过熏蒸方式使药物迅速渗入病变部位, 从而发挥消除炎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腰椎功能评分也高于对照组, 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说明针灸配合中药熏蒸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病变位置的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 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消肿止痛功效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胜利, 唐凯.针刺配合中药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及功能的影响[J].西南军医, 2014, 16 (2) :161-162.
[2]顾利军.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23 (2) :927.
[3]张冀宏.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4 (18) :167-168.
[4]王会刚, 武善亮, 牟琳, 等.针灸推拿加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 (5) :511-513.
【中药熏蒸法试题】推荐阅读:
熏蒸05-30
木质熏蒸证明06-15
熏蒸流程11-10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复制法——概述05-29
中药学专升本考试题05-05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04-04
中药材中药饮片总结10-26
中药鉴定学习题集:果实种子类中药05-01
中药材中药饮片进销存管理制度03-15
中药学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