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研究对象

2025-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的研究对象

统计的研究对象 篇1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

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3.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4.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5.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6.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工作或服务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从业人员,它既包括长期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和临时职工,也包括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或港、澳、台方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

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下列人员虽和企业有某种关系,但不应列为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统计:

一是实行个人承包,离开单位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二是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自费脱产学习、出国探亲以及离开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 三是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

四是已由国家司法部门法办,在一定时期内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要满足最大利润化原则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方法是分组分析法

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常将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按以下类别来分组。①用工期限

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使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②性别

③工作岗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内部劳动岗位分为六类: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其他人员。

为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在各工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可按工种分组,并编制分布数列,然后再进行分析。

④年龄或工龄、⑤文化程度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

1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构成及变化,可按文化程度分组并编制不同时间的分布数列,然后进行分析。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6)劳动定额统计

(7)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

(9)人力费用统计;

(10)劳动关系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10.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统计的研究对象 篇2

关键词:.NET,内置对象,在线人数统计

一、关键对象分析

我们可以把Application看成一个用于存储全局变量的容器, 实际它只是一个对象, 而ASP.NET应用程序里面的变量, 也就是容器里面的内容。ASP.NET应用程序是单个Web服务器上某一个虚拟目录及其子目录范围内所有文件、页、处理程序、模块、代码的总和。可以在整个应用程序范围之内存储一些信息, 我们可以用变量来存储。但需要注意的是, 变量的整个生命周期受限制于网页, 即每一次ASP.NET文件被执行完毕 (Web服务器端发送代码到客户端后) , 变量的内容便被释放。很多时候, 我们又需要保留这个内容, 比如论坛系统, 每次刷新后, 页面的内容仍然要存在, 这就需要Application来存储。利用Application对象存储的变量及对象在整个应用程序内执行的所有ASP.NET页面都是可用的。Application中存储的是全局变量, 这些变量占用了系统较多的内存资源, 在这个变量没有被替代之前, 所占用的资源是不会被释放的。

Session对象和Application有很大不同。Application对象存储信息是整个应用程序所共享的全局信息, 每一个客户都能够访问到的相同信息, 针对整个应用程序, 并且整个程序里的每一个用户。Session对象的作用是在服务器端存储特定局部的的信息, 是针对特定的一个用户, Session中的信息也叫做会话状态。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Session的使用。比如设计一个论坛。我们进入论坛, 提交用户名和密码后, 发帖子、留言等都不需要再用用户名和密码了, 这是因为已经保留了注册信息。我们登陆成功后, 该系统已经把用户名和密码等存放进了Session对象, 然后把信息返回到服务器, 当转到下一个页面时, 再从服务器取出信息来使用。我们留言或者发帖子的时候, 就从Web服务器的Session中取出用户名和密码来判断我们是否有权利这么做。

ASP.NET的Application和Session对象, 体现了其他ASP.NET内置对象所没有的特征, 即事件。每一个用户访问服务器时都会触发一个OnStart事件, 每个访客的会话结束时都会触发一个O-nEnd事件。OnStart和OnEnd这两个事件一般应用于虚拟社区中统计在线人数、修改用户的在线离线状态等。要具体定义这两个事件, 需要将代码写在Global.asa文件, 并将该文件放在站点的根目录下 (缺省是Inetpubwwwroot) 。另外, Application和Session对象规定了在OnEnd事件里除了Application对象外其他ASP内置对象 (Response、Request、Server、Session……) 一概不能使用。以下举一个虚拟社区统计在线人数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这两个事件。

二、具体实现方法

在本例中, 用application["online"]变量记录已经登录社区的在线人数, 因为一旦有用户访问服务器而不论用户是否登录, 都会产生OnStart事件, 所以不能在OnStart事件里使Application["online"]加一。因为不论是否是登录用户的会话结束都会产生OnEnd事件 (假如有访客访问了服务器但并不登录社区, 他的会话结束后也会产生OnEnd事件) , 所以在Session_O-nEnd事件里用了if语句来判断是否为已登录用户的OnEnd事件, 如果是才将在线人数减一。

1.Global文件部分代码

至此, 关键的代码已经完成了。在Application和Session的OnEnd事件里不能使用Server对象, 所以要将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库在服务器上的物理地址 (d:inetpubwwwrootbbs.mdb) 存储在application变量中, 并在Application_OnStart事件中预先处理。同理, 在Session_OnEnd事件中不能用session["pass"]来代替session.contents["pass"]。

论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 篇3

关键词:农业法学:农业公法关系;农业私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99—02

一、农业法学的定义

农业及农业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更是如此,而有关农业的法学的系统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之所以如此,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政策及当前面临的关于农业的严重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业法学的研究便成为一个热点及焦点问题。所谓农业法学,就是以研究农业法律法规现象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1]。农业法学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它既研究横向法律关系中的各种现行制度的性质、差异,又研究纵向法律关系中的农业组织管理关系及农业法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面临着全新的问题,这些都是农业法学需要研究的。

二、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及成果

在经济法学出现后,伴随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立法实践的发展,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亦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农业经济法一词,这无疑是农业法学研究历史的进步。农业经济法研究各级农业行政管理关系和经济管理部门在领导、组织、指挥、管理农业经济组织、联产承包和个体经济产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也研究农户等农业法主体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这一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由于其过分夸大农业法与经济法的共性而忽略了农业法的个性,导致农业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显得比较片面。事实上,关于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仅靠经济法是无法包容的,它应当还包括社会法和环境法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农业法》的颁布,开始出现以农业法取代农业经济法和农业社会法的现象。但是农业法还是被定义为调整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和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流转关系与经济协作关系。实质上,农业法还是处于经济法的话语环境之下。

农业法学是一门综合的法学学科,仅以农业经济法学取代农业法学显然是不够的,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现行许多农业制度与WTO规则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3],这必然使农业法学扩大其调整范围。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农事关系”一词,所谓农事关系,是指在农事活动过程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逐层交融而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和[4]。具体包括农事组织关系、农民权益保护关系、农业资源环境关系、农业科技教育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关系。此种提法将农业法学调整范围概括为这几个方面,没有加以分类,也没有体现农业法学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属性。

三、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归纳

(一)农业公法关系

1.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关系。国家权力机关可以成为农业法律关系的主体,农业及农村决策与规划法律关系是农业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农业决策与规划最终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在批准和监督法律关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权力机关具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以及地方各级人大机构,它们在国家农业立法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法的制定是一个根源性的环节,是以后法的执行等环节的前提条件。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制定各种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以求起到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作用。现代农业经济一般情况下应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由于农产品属公共产品,且农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大局,因而,对农业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与管制是重要而必须的。

2.农业行政法关系。从早前的农机行政管理中也可以看出农业法学的行政法学属性,不过与普通行政法是存在区别的。农机行政管理是指农机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对农机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5]。

农业行政是指农业行政主体依法对农业行政事务进行组织、执行、管理活动,属于行政法上的行政权。包括农业行政的规范制定权、农业行政指导权、农业资源行政配置权、农业行政执法权、农业行政司法权。农业行政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主体是农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农业行政关系是指与农业行政有关的、基于农业行政权的取得、行使和接受监督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既然为行政关系,则必须遵循“依法行政” 的原则。这种关系可依法律规定产生,如《农业法》第9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做好发展农业和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各项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又如《宪法》第107条第2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这种法律关系也可因行政授权而取得,如村委会可依授权成为行政主体。还有的是行政主体把自己的职权部分或全部赋予一个组织,使其成为行政主体,如通过核发兽药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畜禽产品检疫证明、种子经营许可证等形成这种关系。还可通过进口饲料许可、农药登记等形成这种关系。其种类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农业行政管理关系。(2)农业行政监督关系。(3)农业行政救济关系。

3.农业经济法关系。从农业法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关系还是农业行政关系中,经济法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如税法、产品质量法、国家投资法等,都与农业法学息息相关。而农业法学主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集中体现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农业经济关系的运行必须遵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经济组织本体利益和充分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平公正原则等。农业经济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国家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关系,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的关系[6]。(2)农业经济监督关系。这是国家经济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时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者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关系。(3)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流转和经济协作关系。包括农业承包关系、土地租赁关系、农产品购销关系等。

(二)农业私法关系

1.农业民事关系。民法的基本观念是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权利本位。而农业法学中的民事关系是与农业及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分不开的。这些主体包括农村合作社、农场、农民个人以及其他享有农业生产经营权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农民等民事主体参与市场的机会逐步增多,农业法学的民法学属性也体现的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6条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这尤其体现了当事人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自主性质的权利,农民、农村承包经营户对自己分得或承包的土地,依照法律的规定,平等自愿的享有所有权中除处分权之外的权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加以干涉,一旦构成侵权,则农民、农村承包经营户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是一种救济性的权利。还可因私法产生申诉、举报和公法诉讼权。

2.农业商事关系。农业商事关系概括体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当中。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按照合作原则、以促进其成员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入股,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并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经济实体[7]。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法》中,规定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法》第二章中关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农业法学的商法学性质。这种专业经济组织依法设立,成员、资产等也适用商法的规定。它的变更、解散、清算、终止也适用商法中的规定。农民

或农民集体成为其中成员时,发生纠纷,也应用商法进行处理。

四、关于农业辅助法律关系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补充

农业辅助法律关系,也可称为农业派生法律关系[8],这类法律关系不与农业法律关系直接相关,但也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当然,未列举的农业辅助法律关系还有很多,这里本人只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论述。因为目的不是为了穷尽农业辅助法律关系,而是从一个角度来明确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李昌麒,吴越.农业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

[2]艾衍辉.农业法调整对象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3]赵霞,张涛.WTO下的中国农业[J].兰州学刊,2004,(3).

[4]艾衍辉.农业法调整对象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5]网络资源,http://www.jznjxx.gov.cn/njzl/njwd/njwd-2.htm.

[6]朱伟方.农业法律基础[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0.

[7]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编.农业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4.

[8]李昌麒,吴越.农业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

消费对象的研究和确定 篇4

对象的研

究和

确定

消费对象的研究和确定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1)在广告策略中确定的广告文案所要面对的目标消费者或目标受众是谁?

(2)目标受众或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方式、价值趋向如何?

→点击此处浏览FM365.COM广告案例及其分析

(3)他们对产品的类的利益点和理想的利益点要求是什么?

(4)他们接受外来信息的习惯或特殊方式是什么?

(5)怎样的语言表达、诉求方式、风格倾向是他们最喜欢的?

(6)他们的购买习惯是什么?是否需要有特别的购买触动?怎样的触动? 焦点问题:

(1)在我国,属于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的消费者占有绝对的比例。(2)在我国,消费形态的个性化、个人化倾向正越演越烈。

显现个性特征的方式有多种,而将个性、个人观点的消费某一产品中进行表现,也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造就了消费者自主地要求投射个性因素在环境中,要求在参加生产工序中体现自我或满足自我的倾向。

(3)在我国,属于象征性价值的消费正成为消费行为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消费落脚点,不是在产品的原有功能,而是因为附着在产品上的超物性价值。因此,人们对品牌的热衷造就了一个个不衰的品牌生命。

论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 篇5

论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作 者:葛红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A841关键词:隐喻 理解 辨认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 篇6

【摘要】:自2000年学习技术标准的各种规范和参考模型陆续颁布以来,学习对象,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学习资源组织形式,逐渐成为网络学习开发商和研究者的一个热门词汇。围绕着学习对象的应用开发和理论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热点。简单地说,学习对象是具有一定“颗粒度”的可重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样,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计算机能够“自动和动态地”把学习对象组合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到现在为止,学习技术标准仅仅规定了学习对象的信息交换标准。例如,学习对象的元数据规范(LOM)赋予学习对象某种可操作结构,以实现在学习管理系统中能够容易地定位,读取,查询,索引和传送,以及满足资源管理其它方面的要求。但是,学习技术标准中并没有关于学习对象教学设计的规范和模型。教学设计理论界认为,仅仅能够进行信息交换的学习对象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用于学习”。但是,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理论也还没有充分的准备为学习对象提供现成的指导。从而,学习对象教学设计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把学习对象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称为“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技术标准化活动综述,学习对象基本性质讨论,问题提出和研究内容。学习对象的基本性质表现在颗粒度和重用性的关系。由于学习对象的教学可用性和媒体可用性具有门限值的非线性特征,造成了颗粒度和重用性在整体上的非线性关系。学习对象的重用性是由“优化的颗粒度”区域确定的。提高元数据对学习对象的描述精细度可以增大学习对象的颗粒度,但是随之而增加的开发费用和工作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兼顾各种因素来寻求学习对象的“最优化颗粒度”,以获得一个切合实际的重用性。通过与电子商务的对比提出了本课题的问题。学习技术标准目前的状态仅相当于可以在网络上销售“pizza”的早期阶段。与电子商务不同的是,网络学习包含了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学习资源如何生产和适应消费者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在第二章中,我们深入地讨论了与本课题相关的三个理论模型,即Reigeluth的精加工理论(ET)、Merrill的部件呈现理论(CDT)和D.Wiley的学习对象设计和编列理论。ET有两个基本概念,就是对内容的分组和排序。分组是确定教学具体内容的范围,排序是确定一个具体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位置。内容的分组形成了一个个模块化内容,通过排序而构成课程或结构化的教学材料。ET与CDT分别是教学设计的“宏”设计和“微”设计理论。虽然这两个理论是相互独立的,但是,通过“退化”分析,我们发现ET在一定条件下退化为CDT。CDT的一个特殊的优越性是它的微策略设计可以自动地产生等价教学事件来实现学习者定制学习。Wiley的复杂认知技能教学设计理论(WM/ID)比较深入地分析了面向任务知识的教学设计。这个理论是Wiley提出的学习对象教学设计理论(LODAS)的一个部分。LODAS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本

课题的学习对象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和分析。ET的内容分类部件把教学内容分为领域相关知识和任务相关知识。从学习对象教学设计的观点看,ET的领域相关知识分组提供了颗粒化的内容结构,但是任务相关知识却没有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这种结构。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ET内容分类结构的不对称性。我们通过在ET中嵌入WM/lO消除了ET的不对称。利用ET和COT之间的退化关系,在ET中插入COT,解决了学习对象内部设计等微策略设计问题。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得到了一个扩展的ET,称为扩展精加工模型(EEM)。我们认为EEM是一个完整的和系统的学习对象教学设计模型。在第四章的应用案例研究中,主要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数据结构》课程中构造了两个网络教学的案例。本文的案例研究仅仅是原理性的。第五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讨论。本课题的主要结果是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对象教学设计模型,扩展精加工模型(EEM)。与为数不多的现有模型比较,EEM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过这个模型,本文对学习对象的颗粒性和重用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习对象颗粒度与教学内容整体性和认知技能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学论观点。同时,本文提出了“分布式过程”的观点来解释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过程与传统教学设计之间的差别。另外,本文对流行的学习对象隐喻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个新的“字隐喻”,以促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本文还探讨了新建模型中的学习者定制学习机制。最后,针对新建模型做了两个原理性的案例研究。【关键词】:学习对象教学设计颗粒度重用性扩展精加工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34 【目录】:中文摘要4-6英文摘要6-11导论11-12第一章学习技术标准和学习对象12-28第一节学习技术标准12-151、Internet催生标准化122、标准化组织12-143、标准的意义14-15第二节学习对象15-241、定义15-172、元数据17-193、颗粒性与颗粒度19-204、学习对象的“字隐喻”20-225、可重用性的分层分析22-24第三节问题分析和研究内容24-281、学习对象的网络学习图景24-252、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25-273、研究内容27-28第二章与学习对象相关的教学设计理论28-49第一节一般理论综述28-331、理论发展的简单回顾29-

322、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323、理论范式的发展32-33第二节相关理论研究33-491、精加工理论(ET,ElaborationTheory)33-392、部件显示理论(CDT,ComponentDisplayTheory)39-

433、复杂认知技能教学设计理论(WM/ID)43-49第三章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49-63第一节模型建构49-

541、ET的结构不对称问题49-502、在ET中插入WM/ID模型50-

523、在ET中插入微策略设计52-54第二节扩展的精加工模型(EEM)54-581、基本结构54-552、内容分组和内容颗粒性55-573、模型的意义57-58第三节学习对象分类性质58-631、分类58-592、结构性质59-603、教学性质604、重用性质60-63第四章应用案例研究63-81第一节程序性技能教学案例63-71第二节概念

性知识结构教学案例71-78第三节供案例研究用的网络教学系统简介78-81第五章结束语81-84第一节主要研究结果81-831、扩展精加工模型812、颗粒度,颗粒性与认知技能81-823、字隐喻824、模型构建方法82-83第二节存在问题和延伸研究83-84参考文献84-90后记90

统计的研究对象 篇7

大多数的现代编程语言都带有自己的对象系统及附加的算法结构,GLib也带有对象系统(GObject)和算法结构(如链表、哈希表等)。GLib对象系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可扩展的、并容易映射(到其它语言)的面向对象的C语言框架。它可以概括为:(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类型系统,一个基本类型的实现集,一个基本类型-GObject,一个信号系统以及一个可扩展的参数/变量体系。

1 类型系统GType

GObject框架最基础的一层是名为GType的通用动态类型系统。GType系统可以保存所有对象在运行期间的描述,这样便于利用glue code实现多语言的绑定。GType系统还可以处理除非类化类型之外的任何单根继承的类结构[1]。GType是GObject的基础,所以理解GType是理解GObject的关键。

系统中的类型分为基础类型和非基础类型两种。基础类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与任何类相关的类型(即非类的类型),如空类型、枚举类型、布尔类型;另一部分是符合根类某些形式的类型,如GObject。可以由类型系统自动实例化的类型称为可实例化的类型。这些类型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任何实例的前几个字节都保存着指向类结构的指针,类结构中保存着这个实例所属类型的虚表。因此,可实例化的类型一定是类,非类的类型一定不可以实例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类化的类型都可以实例化,有一部分是不可实例化的,如接口类型。非基础类型,实质上是衍生类型,皆由基类GObject衍生而来。

在运用任意一个GType和GObject函数之前必需运行g_type_init()函数来初始化类型系统。因为类型系统不仅仅初始化它的内部数据,同时也注册一些核心类型。而定义类型时,不论是基础类型还是非基础类型都由下面内容详细说明:类的大小、类的初始化、类的销毁、实例的大小、实例化策略、GType变量表。

类型系统通过GValue结构对已注册类型的值进行复制、指派和释放。GValue是一个通用容器类型,用来保存类型系统里已知类型的值,在与动态类型语言沟通时用处很大。它有简单的API,可以调用类型注册时注册的value_table的函数。

如果想在类型系统中注册最基础的类型(不可实例化且没有父类),仅需要用0来填充GType Info结构。例如gchar,它是在gvaluetypes.c[3]文件里的g_value_types_init()函数完成注册的,它的GType Info里存储的内容只有0和NULL两种形式。这个最基础的类型注册用的是函数g_type_register_fundamental()。

注册gchar过程中,注册函数被调用前程序里指定了一个value_table(GValue结构),并将它的地址存到了GType Info结构中。value_tables一般从非基本类型的父类中继承,除非想写一个基本类型,否则不需要提供一个新的value_table,可以从父类继承。

2 GObject对象

2.1 对象的定义

GObject系统中有种作为类注册且声明可实例化的类型,被称为对象。尽管其中最著名的是基类GObject,但其他类似的用作继承层次结构基础的对象也已被外部开发,它们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基类GObject是GObject系统中所有对象共同的根。它能实现:

1)基于引用计数的内存管理;

2)对象的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

3)可设置对象属性的set/get函数;

4)信号的简单使用。

每个对象都必须定义两个结构:类结构和实例结构。类结构的第一个成员必须是其父类的类结构,而实例结构的第一个成员也必须是其父类的实例结构。这些约束不仅能说明对象继承于父类,也使得类型系统可以确保每个对象实例结构的首字节是一个指向该对象类结构的指针。以gstreamer中的element(在gstelement.h,gstelement.c[4]文件中)为例,element对象的实例结构是Gst Element,类结构是Gst Element Class。从代码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出,element对象是继承自GObject的。

要创建的新类型,必是静态或者动态两者之一。如果是静态类型,用GType Info结构体存储信息,通过g_type_register_static()函数注册;如果是动态类型,则用GType Plugin结构来取代GType Info,通过g_type_register_dynamic()函数注册,并且还包括g_type_plugin_*()系列API[5]。所有新类型完成注册后,都会得到一个在类型系统中的ID。

对于element对象,有了实例结构Gst Element和类结构Gst Element Class,再利用gst_element_get_type()函数,就可以完成在类型系统中的注册了。element对象是静态类型,存储信息的GType Info结构体名为element_info,注册用的函数是g_type_register_static()。

2.2 对象的实例化与终结

实例化对象可以用g_type_create_instance()来完成。它将查找请求类型所关联的信息结构,然后由用户声明的实例大小和实例化策略,得到一个缓存来保存对象实例的结构。如果n_preallocs设置为一个非零值,类型系统将会把对象的实例结构分配在内存块上,而不是依次分配每个实例。

对象第一次创建实例时,类型系统必须先创建一个类结构。它将分配一个缓存来保存对象的类结构并完成类结构的初始化。类型系统先拷贝父类的类结构进行覆盖(如果没有父类,初始化为0),然后从类的继承树上最顶层的基础类型到目标类型,为每个类结构调用一次base_init函数(静态类型的base_init函数都存储在GType Info结构中)。接着,调用对象的类初始化函数class_init完成类结构的初始化。最后,如果有接口,初始化类的接口(接口的信息存储在GInterface Info结构中,由g_type_add_interface_static()注册,并加到某个类上)。

类结构初始化完成后,就可以去完成对应实例结构的初始化了,这个过程将调用对象的实例初始化函数instance_init(静态类型的instance_init函数同class_init一样,存储在GType Info结构中),同样是按照从基础类型到目标类型的的顺序进行的。

对象实例的销毁也非常简单,通过g_type_free_instance()即可,实例结构被返回到实例池中。对象实例的销毁过程会被分成两个阶段:dispose handler执行阶段,旨在释放对其他成员对象的所有引用;finalize handler执行阶段,旨在完成对象的销毁过程。如果要销毁的实例是这个对象最后一个存活的实例,那么这个对象的类将被摧毁。类的销毁的过程与初始化是相对应的:接口先被销毁,然后调用类结构的终结函数class_finalize,最后从继承树上最底层的目标类型到最顶层的基础函数,逐个调用base_finlize函数,最终类结构将被释放。

3 GObject的讯息系统

GObject讯息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closures与信号。在GObject对象系统中,信号是一种定制对象行为的手段,也是一种多种用途的通知机制。每一个信号都是同能发出信号的类型一起注册到类型系统中的。而closure是一个抽象的、通用表示的回调(callback)。信号(signal)是closure被调用的主要机制。对象向类型系统注册信号时,在给定的信号与给定的closure间指定对应关系。当注册的信号被发出时,对应的closure就会被调用。

GObject支持已经用C/C++或其他一些语言写好的closure。GObject库不仅提供一个简单的GCClosure类型用于C/C++回调的实现,同样可以通过对应的closure调用由python和java写成的代码。

信号可用g_signal_new(),g_signal_newv(),或者g_signal_new_valist()中的任何一个来注册到某个类型上。信号在注册的时候,其实已经连接了一个默认的closure。除此之外,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g_signal_override_class_closure()或者g_signal_connect()函数来连接特定的closures。此后,如果使用g_signal_emit()函数族发射了这个信号,与这个信号连接的closures将会按照连接的顺序依次运行。

4 结束语

本文概述了GObject对象系统中的类型系统GType、对象以及GObject的讯息系统。此外,GObject系统中还有很多相关内容,如:枚举和标识类型、Gboxed类型、接口类型等。GObject系统使C语言能够面向对象。现今C与GObject的组合已被用在像GNOME桌面、GIMP图像处理软件等成功的自由软件专案上。尽管许多的GObject应用程序完全以C来撰写,但GObject系统可以很好地对应到许多语言,像C++、Java、Ruby、Python和.NET/Mono等。与其他对象系统相比,GObject不支持多重继承,GObject库不会有名称特殊处理的问题,也不会受到编译器的影响。组件更易于封装,也容易被重复使用。

摘要:GLib对象系统-GObject是一个由LGPL授权的免费软件库。这个轻便的对象系统提供了一个面向对象的C语言框架。GObject被设计成可以直接使用在C程序中,也可以封装至其他语言。文章介绍了GObject系统,首先描述了GType动态类型系统,然后解说了对象的定义、实例化和销毁,最后介绍了GObject讯息系统。

关键词:GObject,GType,C,对象,信号

参考文献

[1]GObject Reference Manual[EB/OL].http://developer.gnome.org/gobject/stable/.

[2]Clas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ss_(computer_programming).

[3]Download GLib22.28.2[CP/OL].http://www.icewalkers.com/Linux/Software/515980/GLib2.html.

[4]gstreamer-0.10.32.tar.gz[CP/OL].http://gstreamer.freedesktop.org/src/gstreamer/.

统计的研究对象 篇8

关键词: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数据库;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Database Application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Zhang Li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handong26603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al database applica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as example analysis.The paper expounds the programmer can make better use of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in a more natural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underlying database data.

Keywords:Object-oriented;Software development;Database;

Programming

一、面向对象的技术特点

面向对象是一种从组织结构上模拟客观世界的方法,它从客观世界的基本成分——对象出发,通过抽象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模拟,并通过抽象提取出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面向对象的思想首先出现在程序设计语言中,随后,逐渐渗透到许多复杂工程领域。

面向对象概念的核心是对象,即对一个信息及相应处理的描述。对象可分为客观世界中的对象和目标系统中的对象两大类。前者为现实中遇到的每一个实体,可以是一部电话、一所房子、一本书,可以是数据结构中的栈和队列,也可以是任何的处理过程。后者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包括对象的形状数据及对此数据进行的各种操作,可用公式表示为:对象=数据+操作。面向对象技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对象的抽象以及对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描述实现由现实世界到目标系统的映射。

二、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关系数据库应用方法

(一)整体思路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需要寻找应用程序的领域类,类中封装了数据和对数据操纵的方法,对类的实例化就得到对象,所以必须要解决好对象的存放、检索等问题。在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数据以对象的形式保存,并且数据自动保存对象间的关系。数据库不需要集合也不需要分解,而且数据库由可靠的图像组成,这些图像是与对象有关的状态图像。因为面向对象数据库处理的是对象,而不是行和列,所以需要定义相关的方法以便对对象进行操作。

(二)对象映射成关系数据库

由于RDBMS以二维表为基本管理单元,所以对象模型最终是由二维表及表问关系来描述,即对象模型向数据库概念模型的映射就是向数据库表的变换过程。从数据库的角度看,关联和聚合/组合关系之间的唯一不同是对象相互之问的绑定程度,对于聚合和组合,在数据库中对整体所做的操作通常需要同时对部分进行操作,而关联则不同。在聚合情况下,在整体中读取时,通常希望在部分中读取,而在关联情况下,需要执行什么操作则不明显。在将对象保存到数据库中或从数据库中删除对象也存在相同的情况。

三、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数据库应用实例

根据需求,需要开发一个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前台选择Visual C++作为开发语言,Visual C++中的MFC为Visual C++提供了大量的类,把Windows API函数封装在类中,方便用户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

按照对象映射成关系数据库的有关规则,并结合实际需求,给出系统的数据表结构如下:

管理员信息表(管理员编号PK,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类别,管理员密码,管理员性别,联系电话,地址);

图书类别表(图书类别PK,可借阅天数);

借书信息表(记录编号PK,图书编号FK,图书名称,图书类别FK,价格,读者编号FK,读者姓名,借书时间,借书年份,借书当日位于当年的日子数);

图书信息表(图书编号PK,图书名称,图书类别FK,出版社,价格,入库时间,图书状态,读者编号FK,借阅频率,说明);

读者留言表(记录编号PK,读者编号FK,读者姓名,留言时间,留言信息);

读者信息表(读者编号PK,读者姓名,读者类别FK,读者密码,读者性别,联系电话,地址,读者所在系别,注册时间);

读者类别表(读者类别PK,可借阅册数);

还书信息表(记录编号PK,图书编号FK,图书名称,图书类别FK,价格,读者编号FK,读者姓名,还书时间);

罚款信息表(记录编号PK,图书编号FK,图书名称,图书类别FK,价格,读者编号FK,读者姓名,借书时间,还书时间,超期天数,挂失时间,罚金,是否缴纳罚金);

数据表之间通过主键(PK)和外键(FK)建立关联,以实现数据约束。为了更方便地对数据进行操作和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并使用专门的数据库类CADOCONN来封装系统数据库,其中包含了连接数据库的代码。在ADOCONN.H中定义指向Connection对象的指针和指向Recordset对象的指针。按照面向对象的观点,对数据表封装的伪代码如下:

class 数据表名

{

//数据表中的字段名

//对数据表操作的方法完成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这些方法中包含建立、断开连接的语句和要执行的SQL语句

//其他的方法

}

四、结束语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使得需求分析者和数据库设计者之间能够实现很好的交流,其技术关键是面向对象的对象模型及其向数据库结构的转化。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描述了真实世界的对象,以及对象间的关系和限制,并通过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燕.面向对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性论文 篇9

一、本体论前提预设

本土心理学就处在把人与社会文化产物联系起来的那座桥上,从这个观点来看,本土心理学也指现存的、不具实证科学特征的心理学。

二、可证实研究方式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实证是实证精神的要素。实证主义能够向人们提供精确和有用的知识,是一种超出了任何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新理论。自从近代孔德提出证实原则以来,在马赫主义批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动,直到卡尔纳普之集才终于基本完善,如今都是以它作为判别科学的重要准则和尺度,也成为当今心理科学丈量的标尺。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非实证性。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心理学研究却长期以来被实证标准所垄断,非实证性的心理学研究地位问题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与批评。近些年来受科学哲学中后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反思与质疑实证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实证研究标准作为科学的一种标志已经证明并不成功,心理学研究需要从这种根深蒂固的实证主义传统中解放出来。科学心理学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它把心理现象限制在了经验范畴之内,然而就是该原则将无法考察、检验的心理的特殊之外,将情感、智慧、善良、爱等理性元素阻挡在探索视野以外了。

三、实验方法技术支持

要想使心理学理论具有科学的性质,那么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是完善心理学理论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使得探索过程与结论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建立是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先决条件,秉承以客观事实来说服他人,运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建立完善心理学理论这一体系。在西方,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在发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最为注重的就是使用的探索方式是否先进可靠,探索之前力气能有一个完善的试验进行流程,以及对探索结果始终保持客观怀疑的态度。他们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首先确立的是试验的方式,然后再寻找能够满足试验方法的探索人物。如果探索的人物与试验的方法不具针对性,那么这样的探索人物是不会进行的。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在进行探索的过程都是采用的这样一种模式,都已结果客观事实为探索过程的唯一准则。受到试验手段的限制,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能否找到合适的探索对象,客观事实的探索准则给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学者在进行先辈结果研究时带来了可验证性。科学心理学主要采取以下实验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观察者不知道)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测验法:使用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变量控制,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因变量(反应变量):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两种场景下的实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有局限性。(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问卷法和谈话法。

四、绝对分离主客体关系

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探索的主体是人,而探索的目标则是物。物的特性是自然存在的,然而人对物的研究往往都是停留在物的表象,很难对其内在的性质进行周密的探索,这样不能形成探索过程人与物的统一,使得探索过程不能真正地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这种探索方式就是笛卡尔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镜像隐喻”。笛卡尔认为可以将人类的内心看作是一面镜子。人们感知这个世界主要的方式便是依赖于这面镜子。笛卡尔的“镜像隐喻”理论基础认为人通过镜像感知这个世界,并且认为人才是世界的主体。人们在感知世界的同时一直都是作为世界的主体存在的,人控制感自身感知的世界。就以这一理论来看,人类本身与世界是两个独立的点,这中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心里学探索过程中,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探索人员要尝试着与被研究的主体分离开来,探索人员要时刻提醒自己处在一个客观事实的探索者位置。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探索方式主要依靠探索人员内的自我反省,变成了现在的通过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验证;探索的主体有探索者针对自身的探索变成了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探索者与他们探索的事物构成一个分隔的主体,保证了心理学理论完善过程的客观性与说服力。由上述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心理学探索过程中将探索方法的确立摆在探索过程的第一步,将探索者与探索的对象进行分离,对于保证心理学理论完善过成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创举也为完善心理学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结语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性探索,关涉到心理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观、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社会建构论立场的心理学方法论将心理视为语言的社会建构,语言的建构使心理学从实证主义范式向建构主义范式转换、个体主义向集体主义转换、价值无涉向价值涉入转换、主客二分思维向主客超越转换。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解构与重构,也使社会建构论立场的心理学有可能消解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矛盾和对立。

上一篇:信用社招聘考试复习内容:农村信用社改革知识下一篇:房地产项目-尽职调查清单